夜宿山寺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夜宿山寺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夜宿山寺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夜宿山寺的教學反思 篇1

  透過讀教材,我們可以看出《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處於課本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而縱觀這一單元的四篇課文,我們不難發現本單元的課文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走向成功”的主題學習,這對於四年級處於學習疲乏期的孩子們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是信心的扶持,是方向的指領。其次再看本單元后的練習,如:《說勤奮》課後練習5“給課文分段,說說段落大意”;《李時珍夜宿古寺》課後練習1“朗讀課文,複述課文”;《維生素C的故事》課後4“默讀課文,說說維生素C被人們發現的經過”;《奇妙的國際網際網路》課後練習5“默讀課文,想想為什麼說國際網際網路和我們息息相關”。這些練習設計的目標無不指向學生複述、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培養。

  為此,這篇課文可以確定以下四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詞,理解文中重點詞語;

  3、能抓住課文重點段落,引導學生透過理解、感悟課文內容,體會李時珍為編好《本草》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4、能運用抓住關鍵詞或連線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針對以上教學目標,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處理好“小故事”與“大背景”的聯絡。

  “李時珍夜宿古寺”這件事,相對於李時珍修《本草》來說,只是其中的一個小故事。可是就是在這個小故事中,可以看到一個為了實現人生目標,造福人民的高大形象。所以,在處理教材時,我決定把這個“小故事”與修《本草》這個“大背景”緊密結合來進行教學。

  由於學生對李時珍和《本草綱目》比較陌生,所以我在匯入部分用談話方式向學生介紹了李時珍以及《本草》的巨大歷史成就,並讓學生讀一讀評價、說一說體會,使學生感受《本草綱目》在醫藥史上的重要地位,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更為理解下文“修好本草,萬民得福”打下了基礎。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時,我把文中出現的“察訪藥材”“試藥性”等學生不易理解的內容都進行了知識的擴充,幫助學生體會要修一本藥書是何等的艱難。在課的總結部分,我用錄音圖象等方式,對修訂《本草》的概況進行了綜述,這樣既是為了引導學生領悟到“夜宿古寺”只是李時珍修本草中的一件小事,由此感受到不怕吃苦、嚴謹認真的品質貫穿於李時珍的一生,正因為如此,他的事業才獲得了成功。同時又是對課文中的難點“修好本草,萬民得福”這句話的深化理解。

  二、以課文為背景的詞語教學。

  本課有不少難以理解的新詞,只有引導學生對這些詞的字面義理解之後,學生才能真正讀懂課文內容,也才能以課文內容為背景,真正理解這些詞的意思。我有選擇地把生字、

  多音字等詞語在一起出示,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整體感受到了這些詞所表達的意思——艱辛與困苦。由此產生了對課文內容的相關聯想,提高了學詞的效率。

  三、突出重點、讀中感悟。

  本文的教學,我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李時珍修訂《本草》時,歷經的千難萬險,以及他們面對艱辛時所表現的態度。主要採取找重點句,抓關鍵詞,感情朗讀等方法來引導感悟。我引導學生精讀課文中的三處內容:

  1、古寺的破敗景象;

  2、李時珍親自嘗草藥;

  3、李時珍師徒的對話。這些內容從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現了李時珍的不怕困難、不怕危險的精神境界。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再談談各自的理解,互相交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反覆朗讀好這幾處內容,學生透過對這幾處重點內容的精讀,體會到李時珍修《本草》時的艱辛與危險,從而在心目中樹立起李時珍的高大形象。

  夜宿山寺的教學反思 篇2

  我在教《夜宿山寺》這課時,讓學生先初讀,在讀,三讀課文後,再請學生說說詩句中寫了哪些事物,並說說自己的理解,有興趣的可以進行小組交流。但我很快發現,許多學生並沒有參加小組交流,而是饒有興趣地在畫畫,並發現其中一幅有問題的畫,那是一張畫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傾斜得厲害的高樓的畫。看到這情況思考一下後就默許並支援了這一學習方式,並且請學生對那幅畫作出評價,學生很快糾正了錯誤,從而掌握了詩句中“危”字的正確解釋。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不再死抱“預設”,而是及時關注到了課堂的“”生成。由此我深深感觸教師的機智應在於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並在過程與方法中融入新知識的學習指導。我相信學生對這個詩句的理解也已融入他的生命中。新課程標準不再視知識為確定的獨立於認知者的一個目標,而是視其為一種探索的行動或創造的過程,它倡導的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中的獨特的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教師要不斷探索這三大學習方式具體有效的操作方法。這些方法不單來自於教師的實踐和創造,更應該關注學習者自身的實踐和創造,他們自己創造的方法更適合他們自身的學習特點和需求,為師者多麼需要敏銳地捕捉和推廣“畫畫”這類具有生命力的學習方法的“生成”啊。

  教學需要預設,但預設不是教學的全部,教學的'生命力與正真價值在於預設下的生成教學。“關注生成”,它所蘊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第一要義的教育宗旨,它所倡導的就是自學,也是實踐新課標最基礎的陣地和途徑。

  從這節課教學可以得出,新課標下的預設首先要求構建一個“學習主題”,應該思考怎樣合理組合學習內容,使內容與目標相一致;應該思考運用哪些學習策略,使效益與方法相一致;更應該思考學生對學習內容所持有的體驗和情感。在預設過程中,教師從傳統的線型設計轉到了新理念下的框架設計上,即從“以教定學”轉到“以學定教”這一新理念上來。

  但是在具體的課堂實踐過程中教師心裡揹著新課標,手中還是拿著那張舊船票。這是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地課堂上的生成教學,即真正意義上以學定教。新課標更多地關注課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內容,新方法,新過程,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中個性化的生命活動。它不僅要看教師教的怎樣,更要看學生學得怎樣,甚至要從學生如何學這個基點來看教師是怎樣教的。

  夜宿山寺的教學反思 篇3

  《夜宿山寺》是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寫下的詩歌,本首詩歌的教學目標:

  1、學生能借助拼音正確朗讀古詩,並能熟讀成誦;

  2、能在教師的幫助下大致瞭解詩句的意思;

  3、初步感受詩人大膽奇特的想象以及對山、樓之高的感嘆讚美之情。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詩歌教學對我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其難點在於如何引導學生感受詩人大膽的想象以及詩人對山、樓之高的感嘆讚美之情。在教學中,我把教學重點放在詩歌的朗誦上,在揭示課題理解課題意思後,讓學生自由讀詩歌,然後透過指名學生讀,男女生合作讀,分小組讀等方式,讓學生熟讀成誦,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詩歌意思時,我先讓學生試著自己說說詩句的意思,然後再逐步理解詩歌詞語意思,讓學生對詩句意思有一定的理解。

  本節課的不足:

  在這一環節中,我覺得自己有點操之過急了,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理解,而是過於迅速地將詩句中字詞的意思告訴了學生,在以後的教學環節中需要去改進。同時在引導學生理解詩人誇張手法的運用時,做的不是很到位,在教學”恐驚天上人“時,學生質疑:天上沒有神仙,詩人為什麼這樣寫呢?我直接告訴學生這裡詩人運用了誇張的寫法,但是顯然,孩子們對誇張這一修辭手法並不是很理解,這一環節的教學需要我去思考。

  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的教學中放慢速度放低要求,以孩童的視角去思考問題、設計問題;同時在今後的教學中充分地備自己,重視課堂的生成。

  夜宿山寺的教學反思 篇4

  古詩教學對於一個新手教師有一定難度,我也是處於不斷思索學習之中。回憶起之前的課堂,往往把重點放在了對古詩的理解上而忽視了對古詩的誦讀,學生只是為了達到背誦的要求而一遍遍的讀,體會不到誦讀古詩的韻味,課堂就顯得單調乏味。所以還是要研讀教材、教參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的方向。

  二年級孩子年齡比較小,只學過四首李白的古詩,對李白瞭解比較少,對古詩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針對以上學情王巖梅老師採取主要教學方法就是緊扣古詩中的樓高的景象,引導學生抓具體的詩句,師生之間展開多種形式的誦讀,善於利用課本中的插圖,從而創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融入到古詩的情境之中,真正領會《夜宿山寺》裡的意境之美。

  課堂剛開始時用古詩對對碰的遊戲複習舊知識促進積累,又巧妙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結合重點字理解古詩題目。自由朗讀故事自己感知古詩大意培養語感,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對於古詩的理解王老師以讀為主,採用多種形式的讀。開始是老師示範學生跟讀,讀出古詩節奏,多找學生練習讀。在理解前兩句古詩大意的基礎上再讀,鼓勵學生讀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感受或者動作,從而加深對古詩的理解。接著就是同桌互讀、指名讀、師生誦讀時配以古樂伴奏是古詩教學豐蘊起來。

  總之這堂課王老師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那麼今後在我的課堂也要重視朗讀,精心備課,讓學生願意去學習古詩。

  夜宿山寺的教學反思 篇5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表現了李時珍為修好《本草綱目》不怕吃苦、一心為民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章的中心,我反覆地研究教材,發現文章的第七節,也就是李時珍夜宿古時所說的一段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一、緊扣“苦”字,對課文進行有效地整合。

  課前我對教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課文一共有十三個自然段,文章主要說明李時珍“不辭勞苦、認真嚴謹、為科學事業勇於獻身”的精神,而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要給萬民造福。所以我把教材分為兩部分來處理:第一部分1—7自然段,緊扣“苦”字,“苦”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住得苦、吃得苦,但李時珍卻“以苦為樂”,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呢?——萬民造福!這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第二部分透過李時珍如何記錄藥材並親嘗雞腸草,感悟他科學嚴謹、為事業勇於獻身的精神,而他能為科學事業不怕危險也是因為他立志為民造福!所以我以“為民造福”為中心線索,引領著李時珍“不辭勞苦、以苦為樂”和“為科學事業勇於獻身”的精神兩大版塊進行教學。這樣把我就把文章進行了有機地整合,既提取了文章的精髓,節省了時間,又把握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了教學的重點,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實現了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我在教學時,讓學生朗讀體會李時珍所說的苦,再引導他們到課文中去找找描寫“苦”的段落或句子,反覆朗讀感悟。最後,又回到第七節,使學生體會到李時珍吃這麼多苦是為了萬民得福。這種教學,打亂了原來的課文順序,對課文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把重點的、有語文價值的歸納出來講,其餘的不多講,有效地節省了時間,學生學起來主動性很高,實現了有效教學。

  二、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朗讀感悟。

  教學時,文中的四處內容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李時珍師徒為編寫《本草綱目》吃盡了千辛萬苦:

  1、師徒倆長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敗景象;3、月下談話的內容;4、李時珍親自嘗草藥。在學習這幾部分時,我讓學生自己讀,大膽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句有感情地反覆朗讀,加深感悟。例如在體會寺廟的破敗時學生抓住“破敗、殘垣斷壁、到處是灰塵”等詞語體會出這是一座破敗、荒涼、危險、從來沒有人住的古寺;在總結李時珍師徒倆住得苦、吃得苦時,學生抓住“飢餐渴飲”、“曉行夜宿”這兩個詞,然後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深入體會:是啊,他們餓了就隨便啃點身上的乾糧,渴了就飲點泉水,只能維持生活的最低需求;白天天一亮就去考察,直到晚上才隨便找個地方住下來,有的還不如這樣破敗的寺廟,這就是“飢餐渴飲、曉行夜宿”,這兩個詞語就是對李時珍師徒倆生活最好的寫照;透過李時珍的表情“笑”和他說的話“為萬民造福、吃苦也值”等詞語體會他“以苦為樂、造福萬民”的高貴品質;

  三、設定多種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感悟

  《李時珍夜宿古寺》這篇課文要想深入體會人物的品格,需要設定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想象體會人物的品格。如在體會李時珍“不辭勞苦、以苦為樂”的精神時我設定了這樣的情境:“李時珍在採藥過程中還吃了哪些苦呢?”學生充滿了豐富而合理的想象,如“夏日炎炎下、李時珍又犯病時、在懸崖峭壁上李時珍依然堅持察訪採集藥材。”而他做這一切都是為了萬民得福,頓時一個吃盡千辛萬苦卻毫不退縮的高大的李時珍形象印在了腦海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