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學反思的切入點

關於教學反思的切入點

  學生反思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成效。教師應該準確把握教學反思的切入點,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反思的習慣,並使之內化為自覺的行為。

  一、反思演算法形成過程,發展計算技能

  計算教學中演算法的習得與技能的形成不應只是簡單的模仿與機械的重複,學生需要明晰算理,主動建構演算法。教師引導學生反思演算法形成的過程,實現對已獲得數學經驗的再體驗,再現筆算的程式與過程,從而夯實計算技能。例如,以前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一課,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反思:除法豎式中的各個數分別是怎麼得到的,表示的是具體問題情境中的那個量?餘數為什麼要比除數小?如果餘數大於或等於除數說明了什麼?如果被減數不夠減積時又說明了什麼?透過反思,學生對“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必要性與合理性有了明晰的認識,依託對算理的理解主動建構演算法。

  二、反思概念獲得過程,形成科學認識

  概念的`高度抽象性決定了學生認知過程的曲折性。教師引導學生反思概念獲得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髮現概念中蘊含的本質屬性,有利於對概念的主動習得和整體把握。例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教師引導學生反思:同一個圖形,分法不同,為什麼每份都是它的1/2?圖形不同,陰影部分的大小也不同,為什麼每份都可以用1/3表示?一個圖形被分成了2份,為什麼其中的一份卻不能用1/2表示?透過反思,幫助學生體驗“平均分”是分數產生的前提,改變分割的方式卻不改變平均分的本質;改變分割的物件卻不改變整體的實質;並概括出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這樣學生才能正確把握分數的內涵與外延。

  三、反思活動探究過程,提升思維價值

  教師在教學中一般會設計適合學生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透過外顯的行為操作積累直接經驗。但如果只停留於操作而忽視了對操作過程和結果的反思,那麼學生的思維只會停留於表面,難有實質性的提升。教師應引導學生反思活動探究過程,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提升。例如,教學《簡單的排列與組合》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反思:怎樣排列與組合才能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如果沒有圖片怎麼辦?透過反思,讓學生的思維從無序走向有序,在“明理”中“得法”;經歷從具體操作到畫圖表示再到數學符號表示的過程,形成對規律的深刻認識,實現從“經歷”到“經驗”的轉變,積累了活動經驗,提升了思維價值。

  在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之後,也應注意引導學生反思,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當學生能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自覺反思與有效調節的時候,說明其已經學會學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