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語言的教學反思

程式語言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程式語言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程式語言,學生與教師在理論課與實踐課的角色是不同的。教師從課堂上的教學組織者轉變為上機操作的指導者。作為教學組織者,負責知識點的傳授,此時教師有較充分的主動性,易於控制所傳遞的知識內容,可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但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的積極參與少。學生從被動的接受知識到主動地檢驗知識,學生的心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上機操作是實現檢驗計算機程式語言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方面。此時的教師是上機的輔導者,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參與教學活動。但是上機操作課對學生來說是輕鬆的,若教師管理不當,會造成學生無所事事的局面。上機課是對理論課的應用和檢驗,對教師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上機操作前教師要根據知識點佈置相應的練習任務,程式設計序或除錯程式。上機操作課就變成了在教師的輔導下學生自覺主動學習的過程。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檢查,有一個上機課的得分,這樣學生就有成就感。另外可以調動學得好的學生的積極性,幫助教師檢查。同時學生要完成有針對性的上機報告,進一步鞏固上機成果。

  學生與教師的角色改變,就是教與學相互滲透的結果。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是現代教學方法的核心。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明確學習什麼,而且明白應該怎樣學習,體現了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獨立獲取知識的特點。學生的主動性增強了,感受到計算機程式語言的趣味,從一個側面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面對枯燥的計算機程式語言,除了幫助學生找到學習語言的方法和技巧外,還要讓學生充滿信心,意識到本課程的實用性,因此,階段性作業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所謂階段性作業方式,即階段性教學內容的整合,指的是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群學習結束後,給學生一個綜合性的習題,讓學生在課餘時間完成程式的編寫。當然,這個習題一定要涵蓋知識群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可以透過調查、討論等學習方式,獨立或協作完成程式編寫。程式完成後,教師還要和學生一起,評價所完成的任務並完善它。這樣學生一方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群,又在每一個學習階段能看到自己的實用性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成就感,提高學習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個系統完整的認識。

  計算機程式語言是一個實用性很強的科目,若教師在講解時不將實用的特點傳遞給學生,學生在學完計算機程式語言時就會有“學得無用”的想法,而階段性作業方式提供了傳遞的途徑。教師在佈置階段性作業時,一定要與實踐相結合,要將所講授的內容巧妙地隱含在一個實際的問題中。如學完選擇結構後,可以讓學生根據出生時間得出所屬的星座。這樣,既增加了題目的趣味性,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計算機程式語言的應用價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