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反思(通用19篇)

將相和教學反思(通用19篇)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將相和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1

  《將相和》是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的題材是寫人物的,詳細具體地敘述了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與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注意團結的品質,也讚揚了廉頗知錯認錯的精神,說明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和加強團結。

  在這一課教學中,我著重完成兩個任務,首先一條就是了解“將”和“相”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的原因。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藺相如靠的是否就是一張嘴”這樣一個問題,按照故事的發展,讓學生一步步體會到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品質。而最後之所以“將”“相”和是因為廉頗、藺相如都愛國的關係,所以最後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第二個就是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這三個故事之間的相互因果聯絡,這篇文章在結構上是很有特點的,課文按順序寫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對獨立。但組合在一起,它們又有著密切聯絡的,與整篇也是密切相關的。所以從特點考慮,教給學生“抓聯絡”也是相當重要的。

  最後進行總結評價的時候,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原則,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彙報自己的體會和收穫。在彙報時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作為教師的我既遵循學生的思路但不脫離教學重、難點,注意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使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使廉頗、藺相如的光輝形象都已深深地印入學生的心裡。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2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絡,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時,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課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然後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引導學生評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並對人物評價之後,我讓學生給每個小故事加上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予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再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是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後的“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對於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啟發學生在課外研究。

  這篇課文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軍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美好品質。

  回顧這篇課文的教學,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學生。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有些忽略;二是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3

  今天教學《將相和》第一課時。檢查預習時,讓學生開火車讀生字。

  第一個孩子小湯,平時成績不錯,讀生字、找部首、組詞一點都難不到他,“趙,zhao,半包圍結構,走之底,趙國。”他正確流利地回答,可發言的聲音卻因膽怯而變得很小。“小湯,你回答的很正確,就是聲音太小了。記住,你回答問題是在跟全班同學交流,聲音太小,其他同學就聽不清了。”“老師,我害怕說錯了。”“怕什麼,課堂上說錯了,會有人給你糾正。反而印象還深刻。想好了嗎?要不要再來一次?”他拿著書,很快小聲準備了一下,就面對大家,大聲說了出來,鏗鏘有力,顯然比剛才更自信了。

  有了這個“火車頭”做示範,後面的孩子讀生字時一個比一個自信。一直到小俊,他是一個語文基礎非常薄弱的孩子,在語文課上從不會主動發言。開火車讀生字輪到他時,他十分緊張,很結巴。我試著鼓勵他,說:“小俊,自信點。想象你站起來回答問題時,就是掌控全場的王者。”說到這,孩子們都笑出了聲,包括小俊,“相信自己,再來一次!”聽了我的話,小俊好像輕鬆了很多,做了個深呼吸,一口氣讀完。聲音剛落,同學們就用整齊的掌聲對他表示鼓勵。

  一堂課下來,讀詞語,解課題,理清文章結構層次,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學生們回答問題時都能自信且聲音洪亮地回答。除了發言時的自信,更讓我驚喜的發現,同學們都能主動思考,舉手回答問題的人數一下子多了起來。也許這種自信悄悄從嗓子跑進他們的腦子裡了吧。

  我暗喜,週一早上的第一節課很成功,給這一週開了個好頭!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4

  《將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而成的一篇歷史故事。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透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讀講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難點是把握3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教學本課後,主要收穫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課前預習比較到位,從四年級接班到現在,學生在預習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除了查字典正音理解字義方面,還對文章中新出現的詞語進行重點理解,部分學生還能自覺地瞭解時代背景,加深了對文章的學習興趣。

  二是從本文比較複雜的因果關係出發,從整體上弄清楚“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如藉助過渡句,理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基本關係;給三個故事加小標題,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細讀三個故事,自學討論,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後果;在找到三個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礎上,領會每個故事之間的因果聯絡。

  三是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學時,採用讀、議、辯、演等有機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如議議:自己喜歡誰,為什麼?出現分歧,適時讓他們辯一辯,學生還可以從文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

  四是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透過課堂出現的澠池之會部分原文的理解和學生所知道故事的講述及對資料袋的學習,激發他們今後去讀讀原著。

  本課的教學,雖然儘可能地照顧全體,但是對於學習能力低下的學生還存在對文章沒吃透,課堂不發言很被動學習的現象,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5

  《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絡,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又是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絡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並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後,我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於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梳理,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啟發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應充分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後的教學中仍需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6

  《將相和》這篇課文,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不算難點,結合新課標中關於閱讀教學的有關論述,教師確定了“藺相如”和“廉頗” 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原因為學習的重點。難點定為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著三個故事之間的互相因果關係。透過學習,學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新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節分析課,教師抓住了《目標》中的一道作業提和教學的重.難點作為突破口,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並給予鼓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透過質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他們對文中難懂的詞句進行了討論,在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中,提高了綜合學習語文的能力。

  三.根據課文的重難點,對課文進行了分析,看到了課堂的活躍氣氛,也為學生的發言感到欣慰。但學生對“雙基”的掌握卻是我遺憾的一面。這主要從中差生的作業中反映出來,完成的質量不高,表現在答案上不完整,對個別詞語理解也不夠準確。

  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本節課上是一大缺陷,分析教多,讀得太少,淡化了語文的感悟,出現了忽略語言學習的傾向。

  “雙基”教學必須從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高度出發,走“三維目標整體挺進”的新路子。在堅守語文字位,打好語文基礎的前提下,啟用學生的思維,兼顧“雙基”的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7

  《將相和》一課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本組課文由名著選段組成。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透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的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我前後用兩個課時進行了本篇課文的學習。第一課時重在閱讀,兼以掃除字詞障礙、介紹課文出處、作者生平、故事背景,梳理三個小故事,並瞭解三個小故事的因果關係,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學會讀、讀中學,我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用閱讀的力量為第二課時的人物分析,語言分析打下了基礎。第二課時對人物進行逐步分析,透過三個小故事,逐步豐滿人物形象。

  第一課時時,在匯入時,我選擇以名著為媒介,介紹《史記》。向學生交代《將相和》的時代背景:兩千多年前,我國曆史上有一個時期叫做戰國時期。當時,比較強大的國家有七個,分別是——秦、楚、齊、趙、燕、魏、韓,也稱戰國七雄。七個國家都想一統天下,因此戰火連年。然而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是秦國,也稱虎狼之國,位於趙國的西面。而趙國的東面則是富強的齊國。趙國處於兩個大國之間,行事處處小心。更何況,當時的秦王是一個兇狠殘暴、陰險狡詐、不守信用又貪得無厭的人。趙王也就更加小心翼翼了。透過"戰國形勢圖",讓學生了解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情況,激發學生對當時歷史的好奇,從而產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因為學生年齡段,對於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成功地把他們帶進課堂,帶進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故事。

  透過請同學讀課文,疏通生字詞;齊讀課文,說明"將"是誰?"相"是誰?透過自讀課文,學生給每個小故事加上標題,主要是訓練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並進行板書。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予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再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目的是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其後,我在學生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在多媒體PPT上進行呈現。最後,留下課後問題"你認為藺相如、廉頗是個怎樣的人?"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8

  《將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第五單元"走進中國古典名著之旅"為主題的第一篇課文。

  這篇課文透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記敘了藺相如與廉頗和好,同心協力保衛趙國的事。寫出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熱愛國家,廉頗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特點。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難點,我讓學生給每個小故事加上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再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是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能夠按照新課標的指導思想,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把握人物形象。

  在這一課中,我有很多的不足。其一,整個課下來,因為時間緊,課文內容多,所以在一直抓著學生往下走教案,沒有給學生過多的時間思考,導致把學生叫起來,說不清楚,或是答不上來。比如說在學習藺相如機智勇敢這個環節,找出體現的句子有 :""從這句話切入,我問,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要回來?學生沒有積極配合,答不上來。是因為思考的時間不充足。其二,教師的語言渲染不夠。我在教學時,語氣太生硬,沒有走進學生,沒有平等交流,只是在一味的教,學生在一味的聽,學。我沒有很好的帶動他們的興趣。這節課是一篇歷史故事的改選,應該達到在以講故事的形式教給學生內容,教給學生知識。在課堂上,本應該一個融合的課堂,因為語言的不巧妙,導致了兩個個體的出現——及教師、學生。其三,預習沒有抓實。課前給學生髮下去了預習紙,但是在課上的表現來看,學生並沒有按照我的要求,把每一個預習專案來認真完成。當時課前,應該與學生交流一下預習情況,看一下學生的預習反饋,這點沒有做到,導致課堂上出現一些不該存在的問題,有些地方不需要細講,但是學生還是不明白。其三,在最後一環節,寫話環節,沒有做到教學機智,因為當時時間不太夠了,學生本來就沒有寫完,而我倉促的讓學生站起來說,反而效果就不好了,甚至沒有起到當時預設的目的。應該用巧妙的語言,讓其下課交流,直接說結束語。這或許也能讓整節課跟順暢一些。其三,自信心不夠。過程中,提問的問題,學生沒有配合的,自己首先洩氣了,就覺得講完就結束吧,並沒有積極的對待失誤,應該認為每個環節都是開始的起點,把下個環節盡力講好。歸結為自己的心態不好。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要不斷的提升自己教學本領及素養。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9

  《將相和》這篇課文透過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讚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第二課時教學,我出示了廉頗的一段話:“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

  我先引導學生自讀體會廉頗說這句話時帶著什麼樣的感情,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學生自讀後體會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氣的語氣讀。學生透過讀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我問學生:“藺相如的職位高於廉頗,僅僅是靠一張嘴嗎?”請快速讀課文小故事“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用“──”畫出藺相如的語言、動作,讀一讀體會體會,讓我們用事實來說服廉頗,讓他改變對藺相如的錯誤認識。於是,學生動手在文中找到了相關的語句,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已錯了,從而“負荊請罪”。

  “藺相如的職位高於廉頗,僅僅是靠一張嘴嗎?”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極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堂課就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不但使一篇內容較長的課文教學起來簡單多了、而且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給了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情感,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10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而成的一篇歷史故事。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記敘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三個小故事相對獨立且又互相聯絡。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讀課文,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接著重點教學《完璧歸趙》,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總結學習方法,最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我注重對學生進行“抓住人物特點”的學習方法指導。藺相如被封為上卿,廉頗很不服氣。我讓學生體會廉頗為什麼不服氣,有個學生說要站在廉頗一邊,他說:“廉頗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拼了命地在對抗敵人,多危險啊!所以廉頗不服氣,我能理解。”被他這麼一說,個別學生一致贊同他的看法,都覺得藺相如不過是憑一張嘴,就爬到廉頗頭上,覺得不公平。於是,我丟擲探討的問題:“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張嘴,沒什麼能耐?說說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學生透過學習討論,找出句子說明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如“……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有勇。“我就跟你拼了”這是捨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為趙王擊缶。”這體現了不畏權勢。

  當我問到課文中你更喜歡誰的時候,很多學生說喜歡兩個人,並且能細緻地說明喜歡的理由,特別是說藺相如的,把人物的性格特點說得很全面、很到位。比如有:政治眼光長遠,懂得權衡利弊,不與廉頗爭執,心胸寬廣,機智勇敢,一心為國,維護國家尊嚴。而說廉頗的基本是英勇善戰和勇於認錯。

  透過學習,學生對兩個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認識,但是要想真正領悟品質還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為此,我大膽地請同學自編、自演課本劇,學生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本課的課本劇表演有進步 ,孩子們能夠把人物的特點表現出來。比如藺相如說話時的理直氣壯和廉頗的不服氣和後悔、慚愧都能奶好地表現出來。

  透過演課本劇,學生們對人物性格的感受越來越真切,但同時也會對廉頗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產生偏差。所以我最後安排了小練筆“廉頗深夜靜思”。孩子們的思考過程,其實就是廉頗認識轉變的過程。練筆之後,廉頗的形象也在學生們的腦海中樹立起來了。此時,他們明白了:藺相如也好,廉頗也好,他們的偉大就在於以國家的利益為重。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11

  《將相和》一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從故事中我們可知,兩個人物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個性品質: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顧全大局等,廉頗的知錯就改等;共性品質:他們都以國家利益為重,愛國。個性的品質學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質學生把握還是有一定難度。為此,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去讀、悟、演,寫領悟人物的個性品質和共性品質。這一過程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主體參與性和創造性原則。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在這課的教學中,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先讓學生理解這句話,之後練讀這句話,注意讓學生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學生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廉頗說藺相如就靠一張嘴,當上了上卿,你們覺得他說的對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說出了哪些話,請同學們在文中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己錯了,從而負荊請罪。這麼設計,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講讀時,我以廉頗的身份來引導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討論:藺相如究竟是不是“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讓學生從文中找到說服我的理由,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採取勾畫、讀中感悟、交流彙報等形式來說明藺相如的才智過人、做事果斷、不畏強暴、為維護國家尊嚴不顧個人安危等品質。接著,我說:“現在廉將軍可生氣極了,你們既然明白藺相如不是僅靠一張嘴,你們幫忙勸勸廉將軍好嗎?”學生一聽,來勁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起來,他們從“完璧歸趙、澠池會見”兩個故事中找根據,既加深了對藺相如這一人物的認識,又複述了故事,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了推出兩個人共性的品質,我步步緊逼“如果沒有我在邊界上做好抵禦秦兵的準備,秦王能放你們回國嗎?”帶動全班同學透過辯論明白:只有二人齊心協力才能取得勝利!接著,我以廉頗的口氣說道:“我明白了,我是有勇無謀,而藺相如才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啊!我起先還以為他怕我呢!現在看來,他不是怕我,他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啊!他考慮到什麼了?”學生透過讀藺相如的話,體會到了藺相如是位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而透過廉頗最後的行為也體會到了他和藺相如一樣,都能夠以國家利益為重,而且勇於認錯,是個知錯就改的人!

  在此,講完“負荊請罪”這個結果時,我還給學生們佈置了寫的訓練:廉頗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可能說些什麼,課文沒有寫,請學生想一想他們各會說些什麼並寫出來。透過學生拓寬思維,並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得學生的思路大開,既更深的理解了課文,還鍛鍊了學生的思維。

  真正做到了“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12

  《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透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本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縱橫交錯的矛盾衝突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和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於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然後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第二課時由廉頗的話“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設疑:你認為藺相如僅僅是考的一張嘴嗎?引導學生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抓住描寫人物的詞句做批註,在彙報交流階段,我以“完璧歸趙”中藺相如的語言、動作作為重點,在學生彙報的的基礎上追問,指導朗讀體會,採用先扶後放的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學“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兩個故事,體會藺相如的精神品質,並抓住時機多次反問:“藺相如真的就靠一張嘴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之後再問:“你們喜歡誰?有喜歡的廉頗的嗎?說說理由。”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孩子們一下子陷入沉思。我又啟發學生用剛才的方法勾畫描寫廉頗的句子,孩子們很快發現了廉頗英勇無畏,有勇有謀,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等讓人敬佩的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重難點指撥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13

  小長假後的第一天,只有一節語文課,和五2的孩子進行《將相和》第二課時的學習。

  這節課從聽寫入手,兩個板演的同學予以全班一條清晰的“求助熱線”,嵐褀和斯涵都很給力,完美的正確率給大家樹立了榜樣。消滅錯別字,從現在開始,從點滴做起!

  學文交流從引發“矛盾”入手,找出文中將相“不和”的句子。問題引領“藺相如靠的僅僅是一張嘴嗎?”

  在第一課時品讀“完璧歸趙”故事後,這節課更多的是放手自學感悟,透過人物的語言動作感受人物的形象。透過品讀,一個以國家利益為重,有勇有謀、顧全大局、胸襟寬廣的藺相如,一個同樣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廉頗也能形象感知。“矛盾”不攻自破,文字的學習與對話也在學生的交流中得以落實。

  欣賞人物形象各抒己見。“你喜歡文中的誰?”交流中,喜歡廉頗將軍的有之;喜歡藺相如的亦有;令我眼前一亮的則是黃琳同學的答案了。我欣賞文中的趙王,他謙和,從文中的“商議”一次可見,他雖然他做事不是雷厲風行,但考慮問題周全,好一個善於用人的趙王。好一個有見地的孩子,我欣賞這樣的孩子!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14

  《將相和》這篇課文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讚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我先出示了廉頗的一段話:“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引導學生自讀體會廉頗說這句話時帶著什麼樣的感情,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學生自讀後體會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氣的語氣讀。學生透過讀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我問學生:“藺相如的職位高於廉頗,僅僅是靠一張嘴嗎?”請快速讀課文小故事“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用“──”畫出藺相如的語言,讀一讀體會體會,透過對文中2個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的讀悟,挖掘人物的內在品質,把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尊嚴,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形象樹立起來,廉頗的錯誤說法不批自倒。於是,學生動手在文中找到了相關的語句,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已錯了,進一步體會到廉頗也擁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從而“負荊請罪”。“藺相如的職位高於廉頗,僅僅是靠一張嘴嗎?”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極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堂課就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不但使一篇內容較長的課文教學起來簡單多了、而且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給了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情感,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15

  週二真是非常忙碌充實的一天。今天老師們按照學校領導的安排輪流到新校去幹活,所以每個人都特別忙。

  今天我們學習了18課《將相和》,第一課讓學生自己預習。我一安排學生就有好幾個說“看不懂,讀不懂。”我很奇怪,這是一篇故事怎麼會看不懂呢?原來是這篇文章比較長,說了三個故事,學生可能一看就覺得很難,才會有難得感覺。我就讓學生先把課文讀兩遍,把文章內容讀通順。

  第二節我開始教學這課內容。首先給學生介紹課文的背景,讓學生了解故事發生的原因。從題目入手,理解將和相分別是誰,他們為什麼不和,之所以不和說明原來和,是什麼原因導致不和了呢?這就引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整節課就這麼很順暢的進行了下來。

  我在本課中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語言來體會人物的特徵。比如在講“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我讓學生結合課後題畫出描寫藺相如的句子,學生找出來後,我就抓住描寫藺相如的那句話”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這句話讓學生反覆地讀,談你對他的體會,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學生都能夠很好地體會到他的機智。從”他理直氣壯的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學生談體會,明白他的愛國之心,感覺到他的勇敢。

  我主要就是讓學生透過多種新式的讀,反覆地讀句子,抓住重點句子和詞語來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人物的感情。課上的效果很好,在接下來的兩個故事中,我採用同樣的方法,放手讓學生透過讀句子談體會,學生很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一節語文課,大膽地放手給學生,相信學生,他們就會帶來無限的經常。這結果往往令我大吃一驚!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16

  一將相和是一篇篇幅較長的課文

  教學時,我抓住重點,長文短講,省時高效地突破重點達到教學目標。一開始上課,我就讓學生明確這一堂課的重點是:瞭解課文如可表現藺相如和廉頗的品質的,然後放手讓學生去自學自悟,在學生充分自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來體會人物的品質。

  二在課中,啟發學生思維

  我注意抓住時機採用循循善誘的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獨立解決問題。如:學生說藺相如把和氏璧“騙”回來,這是我在備課時所沒想到的。但是,我知道學生已經明白藺相如是在用計,只是用詞不當。我就進一步問學生:這璧原來是誰的?並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從而讓學生正確領會作者對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貶。

  三在課中,我鼓勵學生創新

  中備課時,我設計了“藺相如會向柱子下撞嗎?”這個問題,本以為會在學生中引起爭論,可學生都一致認為,藺相如不會撞上柱子,學生的思維被已知的結果束縛住了。怎麼樣才能使學生衝出思維的樊籬,敢於發表不同的意見?這時,我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秦王認為藺相如會不會向柱子上撞呢?這個問題使學生擺脫了定向思維,課堂氣氛也活躍了。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17

  一、藉助過渡句,理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基本關係

  1、學習單元提示,學生通讀課文找到文章過渡句,結合上面對“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個故事?

  和不和和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發展原因

  這一環節側重讀的訓練,以讀懂為基礎,向讀深、讀透發展。把學會讀書作為一個訓練訓點來抓:因為讀書能力是語文素養基本內容之一。

  2、細讀三個故事,自學討論,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後果,學生參與板書。

  3、在找到三個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朗讀,領會每個故事之間的因果聯絡。

  二、讓學生在開放作業中學會合作

  開放式作業要打破作業內容和形式的封閉性,要突破單純注重知識和智力的侷限,就不能拘泥於教材,而應根據教材拓展延伸,內容要豐富多彩,形式要靈活多樣,特別要重視小組的集體學習。

  1、展開想象,補充課文的空白內容:

  出於表達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敘述比較簡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師可以抓住這些簡略進行補充練習。教學《將相和》時,我讓學生補寫廉頗負荊請罪時的神態、言行以及藺相如的態度。這些練習處在特定的情境中,內容又與課文緊密相連,故學生很樂於展開自己的想象,也易於學生接受。

  2、課內外結合,開展辯論:

  學習了《將相和》之後,我精心設計一道辯論題:究竟藺相如的職位應該不應該比廉頗的職位高?要求學生課後準備,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我欣喜地看到,學生都在積極地為辯論賽做準備,他們翻閱圖書雜誌,上網查詢資料,合作擬定發言提綱,分組討論交流,推薦參賽選手,樂此不疲。辯論賽進行得很激烈,透過辯論,同學們更加深刻認識到:將相和,國則安;將相不和,國則危。大敵當前,將相以國家利益為重,共同抗秦,實乃千古流傳的佳話。更有學生能聯絡班級實際、社會現實談齊心協力、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積極性很高,在準備與研討過程中學生鞏固了課本知識,學會了互相合作鍛鍊實踐能力,這種開放式作業透過合作完成,較好地消除了學生對作業的枯燥感、無奈感、讓更多的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藉助課本劇形式,加深人物形象

  透過上面幾方面的學習,學生對兩個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認識,但是要想真正領悟品質還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為此,我大膽地請同學自編、自演課本劇,把做的過程放給學生。學生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不必強求要達到什麼效果,學生理解的深淺也可以不一。因為作為表演的同學來說,實踐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體驗;對於觀演的同學來說,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實在的感悟。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18

  自己長期教學了課文後,留下了許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學是一種缺憾的藝術,正是在這不斷的反思中,教學才日趨成熟。

  本課教學,有以下幾處值得提倡之處:

  一、“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

  以我執教的《將相和》為例談談怎樣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懂的。

  第二課時教學,出示了廉頗的一段話“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

  先讓學生自讀體會廉頗說這句話時帶著什麼樣的感情,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生自讀後體會到第一句用驕傲的語氣讀,第二句用妒忌的語氣讀,第三句用不服氣的語氣讀。學生透過讀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藺相如立功,藺相如僅僅是靠一張嘴嗎?”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說出了哪些話,請快速讀課文第一個小故事《完璧歸趙》,第二個小故事《澠池之會》,用──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讀一讀體會體會,讓我們用事實來說服廉頗,讓他改變對藺相如的錯誤認識。”

  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已錯了,從而負荊請罪。

  “藺相如立功,藺相如僅僅是靠一張嘴嗎?”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極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麼設計,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情感,讀中沉澱閱讀的方法。可見,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是讀。我想,道理就在這裡。

  二、對文字進行了加工處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1、在學習“負荊請罪”內容時,結合文章此處的留白,讓學生自已設計想象兩人的語言,動作,神態,並表演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

  全文學完後,我利用班隊課進行課本劇表演,讓學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一個或兩個小故事,重點研究人物的言行。即研究劇本,再上臺表演,表演後要向“觀眾”說明你為什麼要這麼演,使每個人在“合作”演的同時,能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提高認識,獲得深刻的體驗。

  2、聽了我校老師的課後,她在上課開始就設計了一個小故事,讓學生讀了小故事後填寫一句俗語:“將軍額上能走路,宰相肚裡能撐船。”我在最後總結全文時,板書設計做了一點新的嘗試,給了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板書了上聯是:宰相肚裡能撐船,讓學生結合人物品質,對出下聯來,學生很快就對出:將軍背上能負荊,對人物的品質銘記於心。

  結合區教研活動的評課,以及自己的教學,覺得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

  1、對學生的評價我總覺得還不夠及時,評價的語言還不夠豐富。評價學生,是對學生現階段學習方法的一個小結,也是調動其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手段,因此作為老師一定要關注並評價每一次學生的發言,用真心的鼓勵換取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還要在教學中注重教給學生分析,閱讀的方法,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3、教學這類歷史性的課文,要鼓勵學生蒐集一些資料,幫助理解課文。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19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根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也是人教版教材的傳統課文,大家耳熟能詳,膾炙人口。課文由 “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絡,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由於篇幅較長,荀老師在教授本課時,一改傳統的一個一個故事講下去的教學法,而採用這三個小故事找相似點的方法進行教學,而且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老師們都覺得此方法有創新,值得大家學習借鑑。

  一、字詞的學習能為後面總結小標題做提示。

  在荀老師學習字詞這一教學環節時,在出示的詞語中就出現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詞語,為學習下文為每個小故事總結小標題做了很好的提示。這樣不僅減輕了學生總結小標題的難度,也體現了在字詞學習中已經滲透課文的部分內容,為下面的學習提供了幫助。

  二、聯絡已知學習新知。

  荀老師在學習《將相和》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回顧已經學習過的《再見了,親人》的連讀法,採用男女生連讀法學習本課。這樣學生就知道了採用什麼方法學習本課了,學習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還能鞏固複習舊知識。

  三、教學方法創新獨到。荀老師先讓學生分析第一個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在學習第二個第三個小故事時,荀老師讓學生找故事的相似點的方法學習。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出“經過相似”“結果相似”或“結局相似”這些相同點了。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起來感覺容易多了,學會了第一個小故事,第二個小故事就不用講就會自然明白了,而且隨著學生的理解層層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學生思維也得到迸發、碰撞,較好的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活躍性。聽課的老師也感覺此教學方法新穎獨到。

  但是“只得”的“得”的讀音有誤,應該是“di”。否則這堂課就非常完美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