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鐸《貓》教學反思

鄭振鐸《貓》教學反思

  導語:在《貓》的教學過程中,抓住關於三隻貓的不同性情以及“我”和家人對他們不同的態度語言,作為感知主題的兩條線緩緩推進,意在水到渠成感悟主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鄭振鐸《貓》教學反思的相關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鄭振鐸《貓》教學反思 篇1

  《貓》是鄭振鐸先生的名篇,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摯的散文。文章運用樸素的文字,生動傳神地記敘了三隻貓的故事。我在教學過程中採取這樣的教學思路:地震圖片,奠定這節課的感情基調——整體感知課文——角色扮演、模擬法庭——品味情感——體驗、感悟生活。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把教學重點放在活化教材,整體感知課文上,我在這堂課的設計和實施中,努力體現語文課程的性質,引領學生走進文字,在平實、精練而又充滿感情的語言文字品味和感悟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熱烈,學生的活動也非常活躍,教學環節的設定也精彩紛呈,有地震圖片展示,有內容感知,有模擬庭審,有生活體驗、感悟等。我在教學中注意到了要貫徹新課程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所以先角色扮演還特別設定了庭審的場景來激發學生興趣,果然,學生的興趣濃厚,發言熱烈,我能先切實帶領學生走進文字,掌握好文字內容,再來談論誰是黑貓死因問題,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也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字。

  我在上課時精心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來理解文字,一是整體感知,角色飾演,根據課文內容填空三隻貓的來歷,討論其在家中地位,並加以分類,並標出寫三隻貓的段落,說說第三隻和前兩隻的不同。二是研讀課文,死後我或我家人的感受,研讀作者情感變化,說說為什麼對第三隻貓我會更難過。三是案件重審。最後說說自己生活中類似的遭遇。我所做的努力真正走進文字,很好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走進作者,與作者溝通、交流產生共鳴。繼而談生活體驗、感悟。

  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了語文課堂的生活化。我設計了角色飾演、冤案重判環節和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環節,以自己的感受來強化情感,目的性較強,注重體會文中對幾隻小貓的描寫和作者情感的表達都很有特點,本文的語言也樸素而又凝練。教學中,我在這幾個方面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並深化,也可以結合描寫進行個體分析、體會作者平中見功力的細節描寫,情節鋪墊的方法,也可以作些適當的寫作指導,另外,我把“感悟生活”這一環節的時間縮短,調劑到“體悟情感”這一環節和學生的朗讀指導上,讓學生透過文字在深刻體會作者情感的基礎上重點朗讀某些段落,讓學生讀出情感,讀出感悟,這樣,使這堂課更具語文味。

  然後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文章在平淡的敘事中潛藏著的情感。學生朗讀,標記抒情議論語句,找出最能體現作者對養貓態度變化的語句,體會“我”感情。學生朗讀、評說,教師選擇關鍵句、重點句引導深入並及時作出朗讀指導。重點分析“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和“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兩個句子所包含情感的不同。再品味語言,扣住“十分難過”、“良心受傷”、“妄下斷語”等詞語設疑、討論,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蘊含的深刻情感。

  最後讓學生深層次感悟文字,透過分析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他錯在哪裡一類的問題讓學生汲取作品人文內涵,在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再以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寫《我的一次委屈》結束課堂。整節課由淺入深,逐塊推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營造民主和諧而又熱烈的課堂氣氛,緊扣精彩凝練的語言文字,品味感情,領會深意,感悟人生。始終讓文學作品的韻味充盈課堂。此外,還充分利用多媒體軟體輔以教學,用震撼學生心靈的視聽衝擊渲染課堂教學氛,取得了錦上添花的效果。透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為手段,讓人體驗到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感覺。我緊緊扣住文字,運用多種手段喚起學生記憶中的有關表象,找到開啟學生想象之門的觸發點,引起他們心靈的共鳴和無限的遐思,再透過語言的品味,讓學生更好地發現語文之美,情感之美並受到陶冶。因此,走近文字,迴歸文字,體現了語文的'生活化特點。

  當然,在執教過程中由於有點緊張,各環節過渡還不夠自然,在“品味”環節還覺得做的不是太理想,在拓展環節還需要斟酌,推敲,在以後的教學歷練中有待進一步提高。

  鄭振鐸《貓》教學反思 篇2

  鄭振鐸先生的《貓》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摯的散文,文章運用樸素的文字,生動傳神地記敘了三隻貓的故事。學習本文時,重點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注意細節描寫對刻畫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我的思路是注重語感教學,這個過程包含於文字的解讀。具體包括,如何透過品味語言解讀文字,挖掘語言背後的內容,感受語言的魅力。在《貓》的教學過程中,抓住關於三隻貓的不同性情以及“我”和家人對他們不同的態度語言,作為感知主題的兩條線緩緩推進,意在水到渠成感悟主題。透過傾注情感的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結構和敘述順序。提取資訊,品讀語言,體會細膩的描寫所蘊含的真摯情感。透過縱向對比,理解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聯絡實際,聯絡生活,感悟深層情感:對於事物公正的評判態度,對於生命的關愛與尊重等。

  這堂課我設計了故事匯入,課前的故事演講便於學生入境,由“誤會”的話題自然過渡到本課當中,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講課過程中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鞏固,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本課的學習當中去。注重引到學生有目的地找出文中相關的表達,從而更好體會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及過渡、伏筆等寫作技巧的表達效果。細緻全面由淺入深的分析課文,有利於逐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這節課設計內容有些過多,準備不是太充分,時間安排上有些前松後緊,時間不夠寬裕。以後還要注意課堂的整體把握調配能力。另外,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完課文後,沒有及時的予以鼓勵,而且由於課程內容的安排原因,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沒有體現出來。

  總之,語文課堂永無滿足,永遠是在不斷修改完善中前進,就好像在修補一條路,我們應該不時地看看我們曾做過的:不平的地方再磨一下或填補一下,或者在道旁栽一些花草樹木。如此下去,相信有一天當我們回過頭去看,這必定會是條花團錦簇的康莊大道!

  鄭振鐸《貓》教學反思 篇3

  《貓》是鄭振鐸小說的名篇,作者用樸實的言辭將三次養貓的故事娓娓道來,意境深遠、含蓄、沉鬱。其文筆樸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摯,有很高的人文價值。本文篇幅較長,用一課時講完,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認為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善於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的習慣,教給學生客觀公正、寬容仁愛、關愛弱小的待人處事原則和方法是課堂教學的旨意所在。

  教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是基礎,品味文章深情是重點,激發學生超越作品的感悟是難點,這也正是文學作品教學的重要價值所在。所以,此課教學我設計了三大板塊:

  一、說貓的來歷、外形、性情、結局:

  試圖透過這一環節,使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同時培養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和概括敘述的表達能力。課堂上學生認真積極,實現了這一目標。

  在這一環節的最後,我出示了說明文《貓》,透過比較學生很快明白了說明文與散文的不同,匯出散文寫物是為寫人、寫人的感情,自然的引出第二個板塊。

  二、找表達感情的句子,品味文章深情:

  這一環節是重點,而品味作者對第三隻貓的感情是重中之重。所以用時最多。因為初一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為幫助他們理解體會,所以我設計了“假設你的小貓死了……”“假設你的小貓被抱走了……”以及教師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來引導學生理解品味。這一設計聯絡實際使學生有話可說,課上學生“罵死他”這樣的回答的確是真情流露。

  在這一環節中文我注意了詳略的安排:前兩隻小貓略,第三隻小貓詳。這樣為感悟文章的道理做好鋪墊。達到了理想的效果。從而引出散文的終極目的是讓人明理。

  三、說感悟,明道理。

  這一環節學生髮言的人數多,說出了自己的認識,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最後聯絡學生的作文,讓他們明白了:通順的敘事+真摯的感情+深刻的道理,是同學們努力的方向。

  以上這三個板塊由淺入深,逐塊推遞,讓學生自由說話、至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領會深意、感悟人生、學會做人。

  課上完了,目標也實現了,教材挖掘得也夠深了。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也很積極主動。回顧這堂課,自己並不十分滿意,覺得最大的遺憾是:

  學生自由說話了,學生主動說話了,但學生說的還是少,老師講的還是多。

  分析原因:

  1、因為課前聽說我上課的班是整個年級最差的一個班,所以,一上課我就信心不足,老是怕完不成教學任務,學生一不發言我就說。

  2、學生預習情況比我估計的要差。學生一說慢了或說錯了我就著急。

  3、傳統的教學觀念的“餘毒”還影響著我,有問題就急著要答案。

  當然在學生活動中,教師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透過藝術的“介入”來調控活動方向,來增強活動的厚度。可是,教師的這種“介入”應該控制在怎樣的一個“度”上,才不至於喧賓奪主,不至於越俎代庖?這將是我以後的教學實踐中要注意探索的問題。

  另外我還有一大收穫,那就是要相信學生,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舞臺有多大;施展的才能就有多大。”今後我會把課堂變成學生的最大的舞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