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的小纜車》教學反思

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的小纜車》教學反思

  《我們的小纜車》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學習內容。本課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究拉力大小與小纜車運動的關係,活動重點是引導學生研究發現拉力大小與運動快慢關係,活動的難點是實驗設計和實驗過程。

  這節課我主體分為三大部分:一開始我是透過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車圖片引入的,一方面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纜車的運動原理,引出“我們的小纜車”,提高製作小纜車的願望,接著安排的是設計並安裝小纜車的活動,讓學生自己從安裝過程中發現問題,根據出現的問題進而改進小車。接著通過幾個小實驗引出了重力的教學,這也是本課時必須達到的一個知識目標。最後是一個探究實驗,這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即設計並透過實驗證明:拉力越大,小車運動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車運動速度越慢。整個探究過程把握了學生“愛玩”的心理,透過“推測——實驗驗證——對比討論——得出結論”的活動裡,利用實驗中記錄的資料來分析描述事實,運用真實的資料,探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使學生對“運動和力”概念認識得到提升,產生全新的、科學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1)本節課是“力”單元的第一課時,在第一次試上的時候有很多細節課前沒有準備好,考慮周到,如繩子的長度,長度太長會垂到桌子下面,這樣會造成墊圈掉到了地上了,這時小車還沒到終點,如果繩子太短,繩子沒法垂到桌子下面,墊圈沒法掛上去,因此繩子的長度不是任意的。

  (2)在課堂上,教師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本課以“實驗探究”為主,讓學生親自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根據問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小組合作實驗----交流得出結論等一系列探究活動,使他們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可是在試教過程中,在實驗之前沒有講怎樣操作,在學生做的時候再一一指導,這樣效果不好,應該在學生實驗之前讓學生先自己設計一下該怎麼做,然後老師給予補充和指導,這樣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就明白該怎麼做了,不致於手忙腳亂。使學生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用自己的思維、想法指導行動。

  (3)在實驗中,用墊圈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由於墊片比較重,小車比較輕,掛上一個墊片就能使小車運動起來,這樣不能讓學生明白要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是需要一定拉力的,拉力不夠車子是不會動的`,因此最後我把車子上加上了一個小木塊效果就好多了,放一個墊圈不會動,加上兩個時才會動,這樣更有說服力,也更讓學生弄明白。

  (4)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有忽視了的地方,就是在學生實驗時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沒有在實驗前考慮那麼多,如實驗時小車的起點終點的規定是怎樣的;車子在運動過程中有不利因素的影響(桌子旁邊的袋子等)。如果這些都考慮到效果會更好,更有意思!

  (5)在科學實驗中要善於隨機應變,適時的點撥 ,那麼在下面的環節中,學生就不會犯同樣的錯,科學實驗操作就會更加規犯,科學課堂氣氛就會更加活躍,學生的思維就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在進行科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關注課堂生成,因為這些預設外的隨機生成的問題和目標才有助於學生深層次理解科學知識,才能讓科學課堂上出“意外”,上出“精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