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優秀教學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優秀教學反思

  篇一: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教學反思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而對於學生來說卻是學習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應如何突出重點,特別是突破學生學習的難點,一直以來是教師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的幾節課中,我沒有完全按照教材的順序。我是分了6課時講解的:①比例問題與日曆問題;②調配問題;③行程類問題;④工程類問題;⑤商品價格折扣及商品利潤類問題;⑥其他問題。在教學中我始終把分析題意、尋找數量關係為重點來進行教學,不斷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啟發,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重視分析等量關係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仔細審題,認真閱讀例題的內容提要,弄清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係,分析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只寫在草稿上,在寫解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先設未知數,再根據相等關係列出需要的代數式,再把相等關係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後解這個方程,並寫出答案。在講解相等關係比較簡單明顯,可透過啟發式讓學生自己找出來。同時讓學生鞏固解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五個步驟。

  而對於未知量之間存在比的關係如何設元又是學生的一個難點,在講解例題過程中先讓同學設元,然後讓學生在辯一辯的過程中體會到如何根據未知量之間的關係來設元。在課堂練習的安排上適當讓學生透過模仿例題的思想方法,加深學生解應用題的能力,這主要由於學生剛剛入門,多進行模仿(其實數學中有時也需要模仿的),習慣以後,再做與例題不一樣的習題,可以提高運用知識能力,同時讓學生進行一題多解,找出共同點,並進行比較,以開闊學生的思路。

  透過這幾節課學生能夠比較正確的理解和掌握解題的方法,初步養成正確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當然對於我來說,如何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表達習慣以及正確的理解和掌握解題的方法是我應該不斷研究的思路和改進教學方法的關鍵。

  篇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之最優問題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是一元一次方程應用中的最優問題,即如何從多種策略中選擇一種最優策略。解決這類問題需要相應的生活經驗以及比較成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這正是處於初一階段的學生所缺乏的,所以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

  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多,要在會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實際問題的基礎上找出解決最優問題的方法,所以課前我做了充分準備,儘量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題,反覆斟酌設定問題的難度,預設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設定提問的時間點和提問的方式,為了保證能夠順利完成課堂教學內容,課前安排學生自行預習。

  課堂的引入是一個具體的生活問題,小紅一家三口外出旅遊,現有兩家旅行社,收費標準分別為:甲旅行社:大人全價,小孩半價;乙旅行社:大人小孩,一律8折。兩家旅行社的基本價一樣。問:若兩家旅行社的基本價都是100元,應選擇哪家旅行社比較合算?因為題目中出現的都是具體的數字,所以學生稍做思考就能得出結論,然後將基本價是100元這個條件去掉,重新讓學生思考,因為有了之前的問題作為鋪墊,所以學生仍然能順利解決該問題。透過這個問題讓學生對最優方案問題有一種直觀的認識,即從幾種方案中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則選擇最優方案。

  在此基礎上給出難度更大的例題,結合移動收費的背景理解在不同的前提條件下最優方案可能會變化,在這個例題中給出了三個小問題:一個月內本地通話200分鐘,選哪種套餐划算?若小明一個月內本地通話x分鐘,按兩種套餐各需交費多少元呢?小明一個月內本地通話多少分鐘時,按兩種套餐交費一樣多? 此時交費多少?問題層層遞進,透過問題讓學生掌握解決最優方案問題的方法,即找出兩種方案一樣時所對應的條件,以此分出三種情況進行分類討論。

  本節課的優點在於創設問題情境,聯絡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課堂中。所設定的問題難度逐層遞進,讓這些連續的階段性問題持續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知識的興趣,促使學習達到最佳境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覺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口語表達或板書,創造機會,鼓勵學生動手動口,以達到教學要求。並藉助多媒體展示來指導學生,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最後再指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教學問題。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分析和總結生活中的問題學會能在不同的角度去探求生活經驗,從而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使思想水平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得到提高。

  從以上情況我認為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幫助學生裝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讓他們發現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學習的必要性和趣味性,能更好調動學生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中去。當然本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我認為在以下方面:。

  1、探究的時間和方式還需要考證,避免流於形式化,應合理分配。

  2、對於學生臨時提出的問題未能及時作出反應,課前準備不夠。

  3、在學生做練習時未能走下去掌握每個學生的掌握情況,忽視了學生學的過程。

  4、多媒體的應用與板書的結合不夠嫻熟,造成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5、在講解最佳方案的分類討論時不夠嚴密,忽略了細節的處理,導致後來要重新回過來講解該知識點,影響了課堂的節奏。

  6、板書還不夠規範,教師基本功要勤練不懈。

  針對以上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多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能置身於問題當中,充分調動學習興趣。

  2、多給學生的語言表達的機會,即時表揚和鼓勵。

  3、加強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要充分安排時間,有緊有松。

  篇三: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教學反思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而對於學生來說卻是學習的一個難點。七年級的學生分析問題、尋找數量關係的能力較差,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這幾節課中,我始終把分析題意、尋找數量關係作為重點來進行教學,不斷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啟發,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卻不能很好地掌握這一要領,會經常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錯誤。如,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找得不清;列方程忽視瞭解設的步驟等。在教學中我始終把分析題意、尋找數量關係 作為重點來進行教學,不斷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啟發,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重視分析等量關係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仔細審題,認真閱讀例題的內容提要,弄清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係。在課堂練習的安排上適當讓學生透過模仿例題的思想方法,加深學生解應用題的能力,透過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教學,學生能夠比較正確的理解和掌握解應用題的`方法,初步養成正確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我所帶的這兩個班的學生都說不會分析應用題。有的學生說一看到應用題他的腦子就斷電了。這說明學生畏懼應用題,說明在小學剛接觸應用題時就沒有把問題處理好。透過這幾天的教學和反思,總結以下幾條:

  一、認真審題,重視應用題數量關係的分析。

  審題是正確解題的前提。學生往往對審題拘於形式,拿到題目就把題中數字簡單組合,導致錯誤。應用題是有情節、有具體內容和問題的,所以首先要加強學生“說”的培養,理解題意。有些應用題的敘述較為抽象、冗長,可引導學生將題目的敘述進行簡化,抓住主要矛盾,說出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其次要加強關鍵詞句的觀察,理解題意。有時候僅一字之差,題目的數量關係就不同,解法也有差異。

  二、加強解題思路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學到知識,還要重視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所以在應用題教學中要以指導思考方法為重點,讓學生掌握解答應用題的基本規律,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如採用對應的思想方法、比較法、逆向思考、變式法、感知規律法等等。在教學中摸清學生對應用題的思維脈絡,瞭解思維會從哪裡起步,向哪個方向發展,將會在哪裡受阻,以便點撥幫助學生克服障礙,及時引導學生向預定的目標前進。此外,多進行改變問題,改變條件的訓練,使學生排除解題的固定摸式,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三、充分發揮線段圖的直觀教學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畫線段圖不僅是表象和概念加以具體化的手段,也是一種使學生進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線段具有一定的直觀性,能夠化抽象為具體,有效地揭露隱藏著的數量關係,掌握數量。例如在“比多比少”的應用題中,透過線段對比,結果就十分明顯。

  四、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幫助學生解答應用題。

  學生生活面窄,感性知識少,抽象思維能力差,在教學中利用電教手段是他們架起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樑,幫助他們較為順利地理解應用題中教學術語和數量關係。 運用投影手段講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可把應用題中所敘述的情境形象直觀地演示在學生面前,如在行程應用題教學中,利用投影演示,從兩地同時相向而行,已知相遇時間,求速度和,以及已知總路程及各自的速度求相遇時間。這些題目均可用投影進行直觀演示,透過演示,學生既理解了一些教學術語,又理解了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掌握列式根據。

  篇四:一元一次方程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主要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什麼是方程,什麼是一元一次方程;體會字母表示數的好處,體會從算式到方程是數學的一大進步;會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透過找相等關係列方程解決問題。方程的概念在小學階段已經出現過,如何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更高一個層次認識方程、運用方程呢?我的教學策略是:第一步,創造一個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失衡。第二步,透過一個生活例項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總結歸納出新知識。第三步,介紹新知識的文化背景,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同時為學習有關概念進行鋪墊。第四步,透過講練結合的方式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找相等關係列方程。現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

  一、成功之處

  成功之一:能創設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我沒有直接採用課本的引題,而是用一個更有趣的、與數學家有關的問題引入。一開始上課,我就跟同學們說:“讓我們來進行一個比賽,看誰最先解決這個問題:我國數學家張廣厚小時候曾解過一道有趣的‘吃麵包’問題:一個大人一餐吃4個麵包,四個小孩一餐合吃1個麵包。現有大人和小孩共100人,一餐剛好吃完100個麵包。聰明的同學們,你們能求出大人和小孩各有多少人?” 初一的學生仍然保持著小學生一樣的學習熱情,每個學生都樂於表現自己,比賽的形式在小學課堂上經常用,初中的課堂仍然可以使用,這樣有助於保持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成功之二:能進行一題多變,引發學生的認知失衡。我前面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們很容易用小學所學的算術解法進行解答,但是我將問題中的100個麵包改為40個麵包,讓同學們再比賽,很快有一個同學舉手套用前面的解題思路來解這道題,但是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就有同學發現:假設1個大人4個小孩分成1組,每組可以吃5個麵包,那麼吃40個麵包需要8組,這8組共有8個大人,32個小孩,他們的和是40而不是100,不符合題目要求。這時同學們都陷入沉思,他們努力尋找新方法。很快,有一個學生用方程的方法圓滿地解決了這道題,這時大部分學生都想起了上小學時學習過用方程的方法解應用題,只不過小學階段更強調算術解法的訓練,很少使用方程,這一道題讓他們體會到用方程解決應用題的好處,使他們認識到有進一步學習方程的必要性。

  成功之三:對學生進行了數學文化的滲透。方程的概念在小學已經出現過,初一再次學習方程應該讓學生們更高一個層次認識方程,因此透過介紹字母表示未知數的文化背景,在文化層面上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愛數學,展示數學的文化魅力。

  成功之四:分層次設定練習題,逐步突破難點。初一學生在解應用題時,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困難:(1)抓不住相等關係;(2)找出相等關係後不會列方程;(3)習慣用算術解法,對用代數方法分析應用題不適應。其中,第一個方面是主要的,解決了它,另兩個方面就都好解決了。為此我在“練一練”的環節裡設定了A與B兩組練習,A組練習的題目已經幫學生設定了未知數,重點訓練學生找相等關係、列方程;B組練習的題目要求學生獨立設未知數列方程,要求學生能突破用算術解法解應用題的思維定勢,學會透過閱讀題目、理解題意、進而找出等量關係、列出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

  成功之五:恰當使用了多媒體教學裝置。在課件製作上考慮到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用了許多卡通動畫效果,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多媒體裝置的使用不僅大大地提高了課堂容量,而且還可以展示學生的作品(課堂練習的解答),及時糾正學生書面表達的錯誤,規範解題格式,改掉小學生重結果輕過程,解題格式不規範,解題步驟混亂等不良現象。

  成功之六:營造了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本節課的教學從始至終,教師都是面帶笑容地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及時給學生鼓勵與肯定,消除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因環境變化而引起的心裡障礙,啟用學生的思維,保持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二、不足之處

  不足之一:問題2設定的難度過高。因為問題2是課本的一個引題,課前我考慮到這一題雖然有一點難度,但是這題的解法有很多種,既可以用算術解法,也可以用方程解法,還可以依據不同的等量關係列出不同的方程,這是一道很好的引題。在教學過程中,儘管我用非常形象的動畫(多媒體課件)展示了題目的含義,但是大部分學生仍然面對題目的一大堆文字表述不知所措,這表明初一學生的數學閱讀與數學理解能力還不強。

  不足之二:教學容量偏大,以致沒有充分的時間引導學生對如何找相等關係進行總結歸納。本節課在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後,設計了一組判斷題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進行辨析。課後我想到這節課的難點是如何找相等關係列方程,應該淡化概念,如果刪去這道練習題就可以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去總結歸納找相等關係的方法,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不足之三:對學生情況不夠熟悉。因為本節課是初一學生入學後一個月進行的,所以我對許多學生還叫不出名字,雖然課堂上可以用手指著某某同學回答問題,但是課後仔細想來,做好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工作不僅僅是教學內容設計上的銜接,而應該是多方位的銜接,其中就包括教師應儘快瞭解、熟悉學生,這樣可以幫助消除學生剛升入初中的許多不適應。

  三、對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的思考

  (1)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絡

  初中的許多數學知識都是小學知識的延續與提高,因此要搞好中小學數學教學真正意義上的銜接,每一位教師都應該熟悉並掌握《數學課程標準》的教材體系,而且我們還要認識到處理好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問題並非只是小學與初一老師的事情,其實整個中學階段有很多的知識點都是在小學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拓展和延伸的,如初二學習的“軸對稱”及“等腰三角形”的知識在小學都出現過。

  (2)滲透數學文化的教育,保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從小學到初中,教學內容更抽象,更加符號化,有一些學生在努力學習數學的同時,逐漸地厭煩、冷漠數學,這主要是應試教育環境下的數學教學,對數學知識的積累、數學技巧的訓練等工具性價值的過分關注,使數學學習越來越枯燥無味,所以我們教師應該讓學生一進入中學的課堂,就展現給學生一個多姿多彩的數學世界,在課堂教學中時時體現數學作為一種人類文化的魅力,保持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3)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

  學生剛入初中時,由於環境和教學的物件變了,教師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讓學生處在一種自由寬鬆的環境,達到師生和諧、融洽的狀態,這樣學生的思維容易被啟用,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說,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就高。

  (4)在保持小學的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上指導科學的學習方法。

  剛從小學升上初一,小學裡的許多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繼續保持.如:上課坐姿端正,答題踴躍,聲音響亮,積極舉手發言等。但是在小學階段大多數學生認為學數學就是做作業,對課前預習、課後及時複習、獨立思考、概括整理數學學習筆記等往往不重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逐步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書面練習還要加強規範化書寫,改掉小學生重結果輕過程,解題格式不規範、解題步驟混亂等不良現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