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良好的習慣教學反思範文四篇

培養良好的習慣教學反思範文四篇

  篇一:教學反思——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緊張的中考結束了,在這一年中,似乎比前幾次帶初三更為忐忑,在緊張而又忙碌的備考中,感觸頗多,現總結如下,與大家一起分享。

  良好的學習成績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則會起到厚積薄發,水到渠成的作用。這屆學生可謂命運多舛,前後經歷了合班,換教師,分層,有的學生三年經歷了四個數學老師。給我的感覺,從初一養成的數學學習習慣到初三以後會更加的得心應手。從容面對緊張的複習。

  一、課堂筆記的習慣

  在我所帶的兩個班裡,從入學的第一天就規定數學課要記筆記。從用什麼樣的本,到如何記筆記,記什麼內容?什麼時候記?如何合理劃分記筆記與聽講的時間?使用什麼顏色的筆。等等各方面培養訓練學生。學生的筆記上有每一節課的重點內容,知識脈絡,補充例習題,歸納總結規律等,成為學生在課本之外的有益補充和第一手複習資料。而這一點,在我新接手的初三一班的時候,就很難再養成了。

  二、自主學習與互助學習的習慣

  基於我校學生的特點,傳統的教學模式,單純的教與學很難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效果。為此我摸索出與以往不同的教學模式,我的數學課堂完全是自由的、自主的、開放性的。學生不必拘泥於在座位上聽講,不拘泥於聽老師講,學生在老師的幫助或自願結對互助學習,遇到問題可三五成組合作討論,我對學生說:你只要不出教室,你只要是在學習,你在教室裡的任何位置都可以,老師對課堂有絕對的控制權,能收能放。適當的時候,學生會停止討論,或站或坐在黑板周圍聽老師的適時點撥。課堂上,學生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相討論,慢慢地時間也變得短暫,一節課下來學生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他們再也不怕數學,喜歡數學,從初一開始,學生在課堂上自學、互學與合作學習已成為習慣和一道風景。我鼓勵學生自己講題,學生也把這當成一種一種展示的機會和榮耀,久而久之,思維和表達能力便提升了很多。

  三、思維的習慣

  教學生學會思考比告訴他們答案更為重要,而學生往往更關心這道題得多少。很多學生似乎更加懼怕幾何的學習,對於證明無從下手。要讓他們想得明白,說得清楚、寫得乾淨。首先要教會學生分析問題,養成思維的發散性,讀題、審題,幾何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從已知出發,從結論出發,還是兩頭湊。從已有的已知條件如何發散的想下一步的結論等等,展示給學生教師的切入點與思路方法。其次是說的清楚,從初一剛接觸幾何的兩三步證明開始,我就要求學生口述證明,這樣學生在說的同時,就很注重語言的邏輯性,即步步有據,句句有理。三年下來,很多學生可以從頭到尾口述十幾步的幾何證明。簡潔明瞭。我覺得中考的理念應從初一教學貫穿始終,很多學生在書寫上扣分,而如若說得清楚便能寫得乾淨,我經常展示書寫合理而又簡潔的證明,告訴同學,幾何證明不在乎寫得多少,而在於精準富有邏輯性和嚴謹性。事實證明,在初三繁重的複習中,口述證明大大節省了課堂用時,增加了課堂容量。初三一班由於是才接手,所幸在一學期以後部分學生可以適應這種教學模式。

  四、良好的作圖習慣

  也是從初一起,便規定了學生的作圖工具與作圖習慣,規定鉛筆作圖,橡皮改正,儘管很多時候總有學生因懶惰用簽字筆或者不用尺子作圖,但是作為教師決不讓步,督促其改正。而且要求作圖一定要精準,特別是中考中的23--25題,精確的作圖可以幫助學生猜想、測量、進一步證明結論。在一模考試中,有一道問三角形形狀的問題,因一名好學生沒有透過測量胡寫答案,我在全班特意舉反例重點說明,在二模測試中有一名女生在地23題中,雖未證明卻透過測量得到角的度數,我又一次大加表揚。終於在中考中,學生們想到了用手邊的工具,測量了角度,在聽說學生們巧妙的拿到分數的同時,我心裡的石頭也才落了地。

  回顧這三年,仍有些許的遺憾,課堂教學模式並未成型,仍需進一步嘗試修正,再比如學生在黑板的作圖、分析問題能力、講演能力還是很欠缺,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篇二:一年級《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反思

  利用兩節課學習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我感覺小朋友們上課坐得端正多了,讀書時也知道雙手拿書,和書本保持一定的距離了……但我發現有幾個小朋友的握筆姿勢不夠準確,也許對他們來說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了,也有學生老師講得時候坐得比較端正,但不能堅持,五分鐘、十分鐘後就比較散漫了。所以我想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靠一天兩天、一節課兩節課能養成的,要貫穿在以後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持之以恆、常抓不懈,這樣才更會有成效。

  其實每個老師都知道,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習慣養成很重要,因為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因此這兩天我一直在進行常規教育,從坐、讀、寫、排隊等這些基本的常規開始。先講紀律:鈴聲就是命令,鈴聲響後一分鐘之內必須進教室靜息,等待老師來上課,剛開始,絕大部分的小朋友連基本的上課鈴聲和下課鈴聲都分部清楚,因此作為班主任的我這兩天基本上都在教室裡。然後教育學生下課的時候要把下儀節課要上的書、本、文具盒準備好,並擺放整齊。小眼睛要學

  會看,小耳朵要傾聽。一節課上不知道要說多少個坐正,可課堂還是鬧哄哄的,像沸騰的水,說讓他們寫作業吧,從開始拿本子就開始嘰嘰喳喳,說個沒完沒了,我讓他拿這個,他卻拿那個……一個規矩不知道要說多少次,但還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要是換以前我早就不耐煩了,但現在我時刻告誡自己,一定要有耐心,他們還是孩子。總的來說,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定要嚴格,在明確的要求以後,要不折不扣地執行,不能讓任何一個學生鑽空子。還要反覆練習,當學生犯錯的時候,不能急躁,不打不罵,認真幫他改正錯誤。

  篇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反思

  課前思考:

  課本開篇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是培養良好的習慣,這樣的習慣很重要,是我們讀書時一定要注意的,更是對我們讀書的一把標尺。

  本習慣目的是要解決兩個問題:

  1、讓學生學寫日記,明白怎樣寫日記及寫日記的重要性。

  2、培養他們熱愛圖書的好習慣。

  這兩個習慣的養成對學生的一生收益匪淺。

  《堅持寫日記》教學反思

  透過本課的教學,學生明確了寫日記的意義、方法,以及格式。日記開頭要寫上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幾、天氣情況等等,將我們日常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為日記的內容,寫出自己心中的話。 最好在家裡,這樣就會有一個安靜的環境。

  堅持是寫日記的.關鍵,如果要求學生每一天都寫日記的話,部分還會有一部分是的同學堅持不了,因此,要求班級分級進行,自覺的同學嘗試一天一篇;中等水平的鼓勵做到一週寫二、三篇;對於能力較低的孩子必須堅持一週一篇,也可寫讀書,兩者你,加強積累,提高寫作興趣。 目的只有一個,使學生真正喜歡上寫日記!

  篇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教學反思

  手捧語文教材走進教室,又一次和學生“聊”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似乎已經見怪不怪了。是的,蘇教版語文教材的一大特點就是十分注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它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安排一個系列編入教材,在每冊開始安排“習慣篇”,意在始終不渝地把良好習慣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

  然而,教材所給予的僅僅是幾頁紙的圖片資料。如果每次談起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看看表面的圖、說說好聽的話,就真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嗎?我想,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那麼,怎樣才能在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有限資料的基礎上,紮實有效的落實蘇教版教材的這一教學重點呢?我在幾年的教學中總結了“看圖明理、說話拓展、實踐積累、形成習慣”的教學想法。

  一、看圖明理:讓良好習慣在心中萌芽。

  中小學各科教學大綱都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蘇教版教材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安排在每冊的開頭,自然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教材中按一定系列編排“習慣篇”,這些習慣不僅對學生正在進行的學習大有裨益,而且對今後學生繼續

  學習和走上社會都有著重要意義。

  教材以圖片的方式直觀地向學生揭示教學內容,告訴學生有哪些具體的良好習慣。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逐圖觀察,清楚地弄懂圖片講述的意思,讓學生初步瞭解該習慣是什麼、是怎樣的。在此基礎上,對學生講明道理,使他們明白怎麼去做。

  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二)》為例:教材中安排的一個良好學習習慣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提供的圖片資料內容豐富,從師生參觀天文臺、天文展覽館、觀摩古代碑刻到遊覽黃山、灕江、中山陵、敦煌莫高窟、圓明園、故宮等祖國壯美山河和名勝古蹟,一一作了圖片展示,學生在觀察這些圖片時,彷彿置身於這些地方,心情得到極大的薰陶。此時,教師開始引導學生說說圖上所展示的分別是祖國的哪些名勝古蹟,並根據自己瞭解的情況作適當介紹。接著,讓學生談談去這些地方跟學語文有什麼關係,學生自然會聯想到這種方式是走出課堂,走向自然,既是豐富生活,又是開拓視野,是在實踐中學習語文。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學生自然會受到“在實踐中學習語文”的教育。在他們的心靈深處定然會萌發長大了去祖國各地走一走、看一看的情結。

  二、說話拓展:在習慣培養中強化語文能力的提高。

  語文的學習始終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高明的教師善於在單純的教學內容中融入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

  “習慣篇”雖然重在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但我們也千萬別拘泥於此。過於直露地灌輸、“單刀直入”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審美疲勞”;如果在教學中適當“旁生枝節”反而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材中的精美圖片蘊藏著豐富的資訊,教師應該充分把這一“無形”的資源活用起來。如《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二)》中有許多介紹祖國名勝古蹟的圖片,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說說這些名勝古蹟的相關歷史、文化知識,並進一步介紹一下自己還知道或去過什麼名勝古蹟。這一過程的實施,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儲存量,而且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發散、訓練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等綜合語文能力,真可謂一舉多得!

  三、實踐積累:讓習慣在訓練中逐步形成。

  “習慣是一種不易改變的行為方式,良好的習慣不是靠一朝一夕或幾節課、幾天工夫就能養成的。”習慣的養成應該遵循“反覆抓、抓反覆”的樸素哲理。因此,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不僅是靠教學計劃中安排的幾節課所應完成的任務,而應成為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常抓不懈

  的工作。

  一方面,習慣的培養要經過嚴格的訓練。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嚴格按規範和標準要求學生。教師在自身行為習慣自我約束的前提下,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決不含糊。

  另一方面,習慣的培養要採用多種方法。如有些習慣學生直接透過看圖就能明白;有些習慣則需要教師的適當講解才能使學生弄懂;有些習慣適合當堂演示,就可以讓學上前來演一演、練一練;還有些習慣的養成需要經過實踐的經歷,就需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社群、工廠、農村去親自體驗和感受......透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訓練。

  第三,習慣的培養還得堅持不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導致了他們的習慣養成是個反覆的過程。許多時候,往往剛剛形成的習慣由於要求的放鬆便出現滑坡現象,不良的習慣又會重新出現。因此,教育過程中教師對習慣的培養一定要始終抓緊、抓實,防止“回潮”現象發生。在日常教學中要時時提醒、時時督促,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