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精選14篇)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精選14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 篇1

  聽了姜美君老師執教的《飲湖上初晴後雨》這節課,有一種美的享受。本節課學生藉助輔導書結合註釋理解詩意,意在讓學生透過多種途徑學會自主學習,培養理解,表達能力。創設情境又為學生再次感悟提供了平臺,在這一層次中教師透過提問,讓學生閃爍出思維的火花,整體體驗詩的意境,並比較兩首詩寫法的不同,體會詩人的情感。在總結這一層次中鞏固了所學內容。

  古詩教學使學生能夠汲取中國古典文學的精粹。在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佔有一定的數量,但由於學生知識面狹窄,對詩歌所描述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及情感都有一定的距離,因而古詩教學一直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姜老師這節課充分利用多媒體在古詩中的運用,避免了局限性,使古詩教學真正活了起來

  一、創設詩境,感知整體美

  古代詩歌遣詞造句高度精闢,具有濃郁的詩意,因此在教學中巧妙運用電教媒體有助於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整體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

  1、畫面展示意境法。詩是抒發詩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透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後藉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將古詩中的“形象”代為可作用於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圖片,那麼教學往往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音樂感受意境法。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絡。在教學中把複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儘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音律,有利於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拔動了學生的心絃,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美麗的西湖之畔。實踐證明,運用音樂法來感受詩中意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所至,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透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於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義的詞語,反覆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透過此環節的教學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感情色彩。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美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琅琅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教學中若採用形象直觀的錄影,旋律優美的音樂,韻律悅耳的錄音朗讀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於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的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四、啟發想象,訓練表達美

  詩歌的語言不僅精煉,而且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語言形式為學生創造性地表達美提供了天地。在教學中運用電教手段展示美的物件,學生從中體驗美,並積極地發現美、表達美、營造出一幅幅的景象。

  在教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第一句時,播放兩幅畫面。學生看圖描述畫面。他們紛紛舉手“詩人在客船上,滿湖碧水,波光閃閃,遠處滿山秀色,岸邊垂柳依依。”“不知不覺中,下起了濛濛細雨,景物朦朦朧朧,湖面水霧迷茫。”

  教師又問:“為什麼把西湖比成美女西施呢?”有的說:“這是對西湖美的讚頌”有的說:“因為西湖不管晴天還是雨天,風景都那麼令人陶醉,就像一位美女,淡妝和濃妝都是好看的。”有的說:“西湖和西施都有一種天然之美。”

  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感覺器官。這樣有利於將學生帶入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境界去感受美,領悟美,表達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詩教學效果。

  總之,這節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激發求知慾望,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 篇2

  20xx年11月24—11月26日,我到深圳跟崗學習三天。期間,有機會到指導老師林主任班級上一節交流課。教學內容為三年級上冊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

  課後,團隊的老師們給我評課,提出了非常多寶貴的意見,具體如下:

  第一,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

  因為經驗不足,也不瞭解這個班的學生情況,我在備課的時候,擔心這個問題學生不會、擔心如果學生太活躍,我控制不了怎麼辦。所以,設計的教學思路,變得很保守,變得我要怎麼講完這節課,而不是怎麼帶著學生學完這首詩。

  比如“懂詩意”這個環節,我出示了直接出示了圖片,讓學

  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這一幅圖。而且我的答案是預設好的了,那就是古詩中的“水光瀲灩晴方好”。這樣一來,學生看著圖來描述,沒有想象空間,就是被動接受了這些知識,而不是主動發現、建構了這些知識。

  課後評課中,老師們指出,備課必須“眼中有學生”。這一環節應該改成這樣:讓學生自己想象“水光瀲灩晴方好”的景象,說自己的理解,這一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我去巡堂指導。或者可以把這個變成口語訓練的一個訓練點,讓學生自由回答,引導學生說話、表達。

  第二,“一課一得”:指導學法,歸納方法。

  評課時候,老師們指出,我沒有把學習古詩的方法歸納出來,沒有把方法交給學生。這裡讓我反思,所謂“一課一得”,在我的這節課上,我給了學生什麼,學生收穫了什麼。

  經過這次的上課和評課,我進一步理解了語文“工具性”的這一問題,學生的學習是得法於課內。那麼,我的課上應該這樣調整:把和本節課教學目標無關的教學活動刪去,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緊接著出示和其他西湖有關的一兩首古詩,讓學生按照這些方法進行學習,做到舉一反三。把方法交給學生、把工具交給學生,我必須要加強這方面的意識。

  第三,開闊思維,形式多樣。

  這一節課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讓學生朗讀體會。但是,從課堂效果看,都停留在比較表面,沒有讓學生深入去理解。評課時候,曾雯主任告訴我,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多樣化的表達:比如,把這首詩畫出來、把這首詩表演出來、把這首詩編成故事、把這首詩有感情地朗讀出來等等。

  以上的幾種形式,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但要求讓每個小組有任務、每個學生有事做。曾老師的這個想法,讓我瞬間開闊了思維,我認為,這也是讓學生理解和再創造的過程。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 篇3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一首寫景詩,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通風姿。

  本詩的難點應該是重點詞的理解及對詩描繪的意境的把握上。因此,課堂上,我透過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力圖讓學生真正“入境”。首先,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一本單元需要積累的諺語入手,播放蘇杭的畫面。然後,再透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了美麗的西湖風光圖片,並且用優美的語言作旁白,讓學生對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觀的感受,營造了閱讀期待。在突破詩歌的教學難點,理解“瀲灩”一詞描繪的西湖畫面時,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並且讓學生盡情發揮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閃閃的湖面,還會有哪些美麗的景象?”在讓學生感受雨中西湖畫面時,我又讓學生閉上雙眼在雨聲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透過一系列鋪墊,學生漸漸進入了詩歌的情境,西湖時晴時雨的美麗畫面浮現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這對詩歌后兩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體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 篇4

  上週五,我上了一節微型課——《飲湖上初晴後雨》,反思這堂課的教學,在此談談教後感。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國家教育部頒發試用的“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古詩文的教學與古詩文文化的傳承。在我們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優秀古詩文。編者將古詩選入語文教材,重在引導學生在瞭解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積累語言,增加文化底蘊。教學這首古詩,一是為了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體驗古詩歌的節奏、音韻之美;二是為了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美好情感。

  備課也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反覆領悟古詩,瞭解學情,課堂中每個問題的設計,過渡語的反覆斟酌我都經歷了反覆思考反覆推敲的過程。備課結束之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師引得太多,放手不夠,課堂中老師要說的話也太多。後又經歷了幾次修改,但是問題依然存在,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執教的過程中,很多問題由於在備課的時候不夠周全,因此,問題就開始顯山露水了。

  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指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內容和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上。由於教材中對詩已作註釋,我對詩句不作過多的講解,讓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題目和詩句的意思。另外,藉助圖畫引導學生對詩中所描寫的景象進行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並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詩情。最後,我讓學生在積累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古詩的進行拓展。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於:

  一、板書設計很好,但出現得不適時。這說明課前準備還不夠充分。因為臨上課前,我突然想到板書出現的時機如果調整一下可能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由於是臨時的想法加上臨場緊張,上課時沒能適時地調整好相關的教學環節。想法雖好,卻沒有付諸實現。看來,今後課前的準備還要再充分些。

  二、沒有當堂指導背誦全詩。這也是教學設計上的一個疏忽。其實,當時設計教案時,我曾想到要有指導背誦這一環節的,可由於當時沒有及時將想法記錄下來,後來幾次修改教學設計,竟然忘了補上這一環節。由此可見,在教學上有某種有價值的想法或靈感時應及時記錄下來。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嘛!

  三、瞭解學情不夠。應該說,我對孩子們還是不太瞭解,比如我問總相宜是怎麼理解的,孩子們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風馬牛不相及。這就是我對孩子們的估計不足。在拓展形容湖水的詞語時對學生估計過高,“水平如鏡”這個詞孩子們非常陌生。

  四、就是課前的預設還是不夠精細,這點從每個環節的設計連貫度就可以看出來。雖然說我在預設的時候還是關注瞭如何讓每個環節更連貫,讓過渡語更自然一些,也許是我教案記得不熟練,也許是我的臨場機智不夠,反正表現不盡人意。

  五、加強教師基本功的訓練,讓課堂教學語言更美一些,讓教學流程更清晰一些,讓評價更多樣一些,讓普通話更標準一些,讓語氣更抑揚頓挫一些,讓感情更充沛一點,這樣的話,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散發勃勃的生命活力。

  六、教學設計過於面面俱到,容量過大,再加上沒有掌握好時間,整堂課張弛無度,後面的打比方,這個課文很重要的表達方方法以及拓展環節不得不草草收場,由於激勵不到位,學生背詩的熱情上不來,也沒法展示師生吟詩的高潮,沒有達到預定的效果,有些遺憾。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不過我相信透過這次大膽的嘗試,對以後的詩詞教學一定會有更多的借鑑和幫助,每一次嘗試,每一次收穫,每一次新的挑戰。我想:以後我再教這一課時,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會把這一課教得更好!《飲湖上初晴後雨》這首古詩的語言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但是詩中的某些詞語的理解卻是可意會而不好言傳的。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 篇5

  這是一首千古美詩,它把西湖的美演繹得如同一幅精美的畫卷,並且富有靈氣,讓人留連忘返。在教學時,我屏棄了傳統的串講,把詩肢解掉,而是透過精美的課件,優美的樂曲,動情的渲染,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去感受、觸控西湖的美,學生讀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學生在不斷的品讀中充分領略了西湖的美,也漸漸明白了詩的意思,進入了詩的意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欲把課堂比詩園,一聲一嘆總關情”,一句對西湖的讚美,一聲“哇”的感慨,一次聲情並茂的朗讀?無不透露出學生對詩的喜愛,對學詩的投入。

  但課堂上也有一個小小的插曲,當學到“西子”時,學生對古代的四大美女非常感興趣,於是我趁機講了有關她們的事,並對“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進行了詮釋,學生的思維開始有點散。課堂上起了一點小漣漪。還好我準備了“西湖十景”的圖片,學生自然而然又回到了課文。只是時間少了點,學生的品味時間不夠,也沒有好好去寫一寫。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 篇6

  教學《飲湖上初晴後雨》,先和孩子們一起了解詩人蘇軾,介紹了蘇氏父子在文學中的成就,也說了蘇家小妹的才華出眾,孩子聽得很出神。接著問寫哪裡的風光?孩子大聲回答:“西湖”“誰知道西湖?”孩子說了一些關於西湖的,有個孩子說:西湖也叫西子湖。“誰知道為什麼又叫西子湖嗎?西子指什麼?”一生說:“西子也叫西施。”一生補充說:“西子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美女。”

  說完了西子,我們再次回到西湖,為什麼西湖叫做西子湖?可以想象西湖有著和西子同樣的————美麗。請同學讀讀詩,找出關於把西湖比作西子的詩句。孩子開始讀書了,很快有人說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孩子讀詩,說說他們的理解,把欲的意思解出來了,其餘的很多迎刃而解,在大家的補充說明中,我再次小結。接著過渡到,“為什麼西湖能夠和西子那麼美呢?它美在哪裡?”再從詩中找。孩子們再讀,很快找出是前兩行詩,孩子們結合註釋來理解,理解晴朗時的西湖和下雨時的西湖同樣的美麗,同樣都是奇妙的,從而理解了下面的比喻。再讓孩子朗讀古詩,讓孩子分男女生來讀,小組來讀,再試著背誦。這堂課總的感覺還是非常順利的。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 篇7

  《飲湖上初晴後雨》這首詩描寫了晴天和雨天西湖優美的湖光山色,詩人以濃烈的情感讚歎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達了自己對西湖,對祖國河山的無限熱愛之情。

  課堂一開始,我就透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了美麗的西湖影片,讓學生對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觀的感受,營造了閱讀期待。首先我從詩題入手,透過指導學生的朗讀來進一步理解題意,使學生在情感輪廓上有個大致的方向。隨後透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指導後,學生交流讀懂詩的內容。在突破詩歌的教學難點,主要抓住“瀲灩”、“空濛”、“好”這幾個重點詞,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晴天時陽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麗、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隱隱約約,朦朧、神秘。想象畫面,用語言描繪,感受這首古詩蘊含的美妙的意境。這不僅為後兩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很好地把詩歌的內容與生活聯絡起來,對學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幫助的。

  這次詩詞教學中我發現自己過於引導,學生想象沒有放開,對後兩句的理解有點困難,有的環節時間過於倉促,沒有達到預定的效果。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 篇8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部編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寫景抒情的經典詩文,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篇傳世佳作。這首詩抓住了夏季時晴時雨的特徵,描繪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呈現的別樣風姿,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真正進入詩詞的意境。在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我透過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力圖讓學生真正“入境”。

  課堂一開始,我就透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了美麗的西湖新舊十景風光圖片,並且用優美的語言作旁白,讓學生對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觀的感受,營造了閱讀期待。首先我從詩題入手,透過指導學生的朗讀來進一步理解題意。使學生在情感輪廓上有個大致的方向。隨後透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指導後於學生交流讀懂詩意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滲透使用。在突破詩歌的教學難點時,理解“瀲灩”一詞描繪的西湖畫面時,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讓學生在朗讀和理解的過程中發現美的詞,並能用自己的詞彙來描繪圖片中的畫面,在透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使其在情感上得到昇華。

  隨後,引導學生在蘇軾的筆下感受西湖朦朧細雨之奇。在這個環節,我先出示畫面,讓學生想象並來描繪,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之際,出示詩中的句子“山色空濛雨亦奇”,體會奇的獨特之處,加之各種方式的情感朗讀引導,使學生能夠走進詩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後,我透過一個小的寫話來昇華情感:因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為有雨,西湖的小橋更加俊美,因為( ),西湖的( )更加( )。透過一系列的鋪墊,學生漸漸進入了詩歌的情境,西湖時晴時雨的美麗畫面浮現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這對詩歌后兩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領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古詩教學中,朗讀是重點,只有透過朗讀,才能讓學生理解詩歌,體會到詩人表達的感情。這一堂課中,我採用了多種朗讀形式,有範讀、個別讀、齊讀等。透過這一系列的朗讀活動的開展,學生漸漸體悟到了詩人的情感。在這次詩詞教學中我發現自己過於引導,沒有放開學生大膽的想象,有的環節時間過於倉促,沒有達到預定的效果。

  相信透過這次大膽的嘗試,對以後的詩詞教學一定會有更多的借鑑和幫助。每一次嘗試,每一次收穫,每一次新的挑戰。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 篇9

  對於古詩的教學,我一直都是小心翼翼,不知如何是好。於是,每次課前都會做好充分的準備,對於《飲湖上初晴後雨》這首詩亦是如此。蘇軾在這首詩中寫出了自己對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感受是“晴方好”“雨亦奇”,而且以“水光瀲灩晴方好”比喻“淡妝的西施”,描繪出了西湖別樣的美。這是作者獨特的體驗,別具特色。

  在教學中,首先,我結合本課作者的生活體驗以及學生實際體驗,引導學生品味詩中之景,把景物看作可以與自己相比或交流的活動。其次,結合景物的特點,對這個景物進行聯想,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接著,我順藤摸瓜,加大難度,教會孩子怎樣捕捉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我讓學生結合註釋,資料、課文插圖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一下詩的情景畫面。結合學生的作業,我作了些點撥:情緒和感情是詩的基礎,我們要善於捕捉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飲湖上初晴後雨》一詩,作者寫西湖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都是那麼美好,字裡行間流露出對西湖深深的喜愛之情。並且在後面兩句還把西湖比西施,西施是人見人愛的美女,西湖如美女一樣可愛,一樣美,怎能不讓人喜愛呢?作者透過觀察,加上豐富的聯想將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自然美上升到藝術美,主觀感情和客觀現象組成一幅有立體感的畫面,熔鑄成一首動人的詩,詠物抒情,和諧統一。最後,我總結全課,再次和孩子們強調在讀詩時,要先想想寫的是什麼,然後在腦海中形成詩中所展示的畫面,再根據這種畫面去想象作者處在其中會有怎樣的感情。這樣,才能捕捉到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上完本課,從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我想,語文還真不是為了傳授學生幾個生字,它是有靈魂的情感之物,無論什麼體裁的文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想辦法讓學生進入角色,進入生活,進入作者的感情空間,相互享受,相互擁有,相互取長補短。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 篇10

  10月,我課題組進行了初期階段的朗讀教學展示課本週五第一節課我講了一節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我課題組成員進行了評課。現反思如下。

  1、對詩詞中重點詞語的理解應該放在詩詞中體會。因為是朗讀教學的展示,所以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指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內容和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上。由於課前我佈置了預習,所以我對詩句中的重點字詞單抽出來幫助學生來理解,效果不是很好,看來還是應該放到詩中去理解更為合適。

  2、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我也仿照前段時間在曙光小區聽2015年語文優質課一位人民大道老師教這一課的設計:詩人為什麼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施和西湖有什麼相似之處?但學生不知道,課堂很尷尬。所以我感覺農村學生因為各種原因,在理解能力上與市區學校的學生不一樣。所以我們在教學上,要因材施教,降低要求,慢慢引導。

  我覺得這節課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1、課堂一開始,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對西湖的最直觀的感受,使其自然地進入學習情境中。接著從詩題入手,讓學生知道整首詩寫景是先晴天后下雨天,為學生在情感輪廓上有個大致的方向。在突破詩歌的教學難點,理解“瀲灩”“空濛”詞語時,描繪的'西湖畫面時,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和濛濛細雨中西湖美景,讓學生在朗讀和理解的過程中發現美的詞,並能用自己的詞彙來描繪圖片中的畫面。

  2、在想象中個性化感悟詩中的意境。教學中,我注重對文字進行拓展。如:“一邊讀,一邊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晴天的西湖真美!看著看著,不知不覺,湖面上悄悄下起雨來,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讓學生又一次加深前兩句詩句的理解和欣賞。

  總之,教師在知道學生朗讀時,要運用不同的方法。但是每一次讓學生朗讀時,都要讓孩子們帶著“目的”去讀。這樣學生朗讀時才有“使命感”,才能用心用情。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 篇11

  本來詩歌教學我一向遵循以讀代講,讀中促思,讀中悟情的教學方法,本堂課也不例外。本課結束後我透過詢問學生,自我反思,檢查學生的作業情況有幾點思考;

  1、在學生談到西施的美美在何處時,學生無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魅力,對西施濃淡相宜的美無法領悟時,我的教學環節就顯得過於守舊,不知道恰當的引導,導致學生一知半解。其實可以引導學生,西施和西湖有什麼相似之處,詩人為什麼要這樣說,由此可見一個良好的教育契機被錯過了。

  2、平時學生習慣了那種一本書一支筆的課堂學習模式,師生間的交流和默契顯得較為生疏,導致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3、教師要準確把握課堂教學時間,教學環節的安排要合理緊湊。

  4、教學中在對詩歌整體進行感悟理解的同時,不能削弱甚至忽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如:生字書寫,重點詞語的理解。特別是在公開課上,部分老師可能出現為了展現對詩情意境的感悟,而削弱基礎知識的學習。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學生在課堂上也許滔滔不絕的談感悟,而在進行書面練習時,卻不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 篇12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湘教版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的一首寫景抒情的經典詩文,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篇傳世佳作。這首詩抓住了夏季時晴時雨的特徵,描繪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呈現的別樣風姿,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熱愛與讚美。在學校2007年上學期青年教師賽課活動中,我選擇了此詩參賽。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難點,它的最大難點是什麼?難就難在怎樣引導學生真正進入詩詞的意境。在教學這首詩時,我透過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力圖讓學生真正“入境”。課堂一開始,我就透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了美麗的西湖風光圖片,並且用優美的語言作旁白,讓學生對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觀的感受,營造了閱讀期待。在突破詩歌的教學難點,理解“瀲灩”一詞描繪的西湖畫面時,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並且讓學生盡情發揮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閃閃的湖面,還會有哪些美麗的景象?”在讓學生感受雨中西湖畫面時,我又讓學生閉上雙眼在雨聲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透過一系列鋪墊,學生漸漸進入了詩歌的情境,西湖時晴時雨的美麗畫面浮現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這對詩歌后兩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體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古詩教學中,朗讀是重頭戲,只有透過朗讀,才能讓學生理解詩歌,體會到詩人表達的感情。這一堂課中,我採用了多種朗讀形式,有範讀、個別讀、分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等。透過這一系列的朗讀活動的開展,學生漸漸體悟到了詩人的情感。

  然而,這一堂課也有不少遺憾。我的情感不夠投入是最突出的問題,詩歌的朗讀還沒有教好的凸顯層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努力,進一步提高業務能力。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 篇13

  語文教學的字詞不僅僅是低年級的任務,本課中,生字的教學不侷限於課本要求的“亦、妝”兩字,而是根據了學生的需要,對“瀲灩、淡妝濃抹”等的字詞也讓學生反覆讀,這讓學生(尤其是後進生)對於整首詩的朗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詩句必須反覆誦讀。只有反覆誦讀才能體會古詩的音韻美、節奏美、語言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流傳至今而又行之有效的古詩教學方法。透過讀,從讀通到讀懂,再到讀出情,每句詩連聽帶讀至少在10遍以上,所以到後來的背誦有不少學生就能脫口而出了。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仍然是感到比較困惑的地方。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 篇14

  《飲湖上初晴後雨》這首詩是寫西湖的景色,作者透過大膽的想象,用西施來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麗和奇妙。學習這首詩,主要是讓學生透過讀來體驗作者的感情,透過對詩中“美”的理解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美”用讀的形式表達出來。

  在理解古詩的字、詞時,我幾乎把詩中所有的字、詞都拿來和學生分析了,在學生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很快就領會詩句的意思了。學生懂得詩句的意思後,就讓他們討論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然後一起分析,最後透過對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這首詩,體驗這首詩中的“美”。在理解題目時,我用提出質疑的辦法,來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