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藜花》教學反思

《茨藜花》教學反思

  歌曲《茨藜花》是一首汲取我國西南地區民歌音調因素創作的兒童歌曲。歌曲運用“茨黎花”借物抒情,表現了布依族兒童在黨的陽光下幸福成長,抒發了他們對黨的一片真情。歌曲為 3/4 拍、 G 羽調式,由四個樂句構成的一段體。全曲明快活潑、富有舞蹈性。旋律以“ la ”為主音作波浪式進行。時高時低,起落有致,優美抒情,充分地表達了布依族兒童在黨的陽光下幸福成長的真切情感。

  在我備課過程中剛開始演唱這首歌曲時,對這首“老歌”沒什麼感覺,心想:這種歌曲學生多半不會喜歡唱的。但是,為了找到感覺,我總是聽、唱、彈起這首歌。經過多次演唱,漸漸地發現了歌曲其實是很美的`,不禁越來越喜歡這首歌曲了。我以自己的歌曲範唱匯入新課,以欣賞貴州風景和布依族風土人情的圖片,如雄偉壯觀的黃果樹大瀑布風景為切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介紹有關布依族的情況,然後進入新歌教學,主要以多聽多唱為主。這一節課,總體上來說,學生還是蠻有興趣,比較完整地上下來。在第一個班教學後反思不足的地方:一、文字講解部分過多。匯入的介紹和布依族的介紹內容過多過繁,在歌曲本身上缺乏,有點避重就輕;二、重難點沒有落實好,並單調枯燥乏味,學生難點依舊沒有掌握,對歌曲的處理過於膚淺;三、準備不充分,比較匆忙,上課中出現讀稿。我修改了教學過程,在後面的班級上稍微滿意。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曾說過:“歌聲通向心靈,心靈通向祖國”,深刻地揭示了歌曲審美情感的最高境界。因此,我們的演唱教學必須要確立情感教育的價值觀,將審美情感像一根紅線一樣,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透過這趟課我認識到,教師良好的範唱不僅可以使學生熟悉、喜愛歌曲教材,而且能激發他們的學唱慾望。所以,教師不僅在課前將自身的演唱納入備課內容,而且在課堂上要達到表演層次的基本標準,即面對全體學生準確而富有表情地演唱,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使學生受到歌唱藝術的感染,激發學唱的強烈慾望。這是演唱教學的審美潛能轉化為審美 效能的一種表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