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音樂《出發》的教學反思

二年級音樂《出發》的教學反思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音樂《出發》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反思

  在本課我遵循新課標的理念,特別是以審美體驗為核心,面向全體學生,努力為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提供機會。精心組織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我運用多媒體的視聽、運用語言藝術的描繪、師生實踐活動的創設、課堂中的問題情境等等,在這節課中,我首先解決歌曲的重難點部分,把情感體驗貫穿始終,尊重學生的情感與創造體驗。

  這種教學改變了以往刻板、機械的教學,只要教師遵循音樂作品的意境,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學生便會饒有趣味地學習音樂,在心靈體驗中獲得全面的發展。但在處理歌曲重點時,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有少數學生要把第一句唱錯,還有在最後學生上臺展示時,學生不夠大方,我應該更加的鼓勵學生,培養他們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這節課學生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能踴躍的發言,師生互動很融合,對於老師教唱的歌曲,能很好的在聆聽中找出相同與不同之處,並透過對比欣賞,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其中的情緒與感覺的不同;在學唱歌曲中,學生整體表現突出,能在聽中學,唱的準確,情感豐富,因此對於我來說,這節課是一堂成功的課,也為本學期的教學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擴充套件閱讀:教案

  教學目標

  1.透過欣賞管絃樂合奏《出發》,聽辨和感受火車行駛的節奏,並隨音樂律動。

  2.透過欣賞管絃樂合奏《出發》,能分辨樂曲兩個不同主題在樂曲中出現的順序。

  3.在教師指導下,感受樂曲音樂形象,並能藉助一定的手段表現音樂。

  教學重、難點

  在欣賞音樂過程中,教師如何啟發學生感受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欣賞教學的難點。

  教材分析

  《出發》

  1949年10月,蘇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為兒童創作了一套兒童交響組曲《冬天的篝火》。這套樂曲共分八段,以蘇聯詩人馬爾夏克的詩句作為標題,在樂曲間透過朗誦來敘述少先隊員假日郊外旅行的生活故事,包括《出發》《窗外的雪花》《冰上圓舞曲》《篝火》《行軍》《歸來》等。在作品中,普羅科菲耶夫將文學(朗誦)同音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馬爾夏克形象生動的詩句與音樂共同表達了作品的情節與內容,從而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音樂體裁。這是普羅科菲耶夫繼《兒童音樂》和《彼得與狼》之後,為兒童和青年創作的又一優秀作品。音樂描繪更加具體,更能為兒童所喜愛。

  第一樂章《出發》描寫了一群兒童坐火車去郊外歡度假日的情景。樂曲主要利用樂隊音色的變化,表現兒童心潮起伏的心情和車窗外快速變化的景色。該樂章為單二段結構。

  引子:

  樂曲的引子描寫了火車出站的情形。聽,圓號吹響了堅定的引子,小號緊隨其後。出發的號角吹響了,定音鼓均勻地敲擊,小鼓嘩啦啦響的倚音,絃樂奏出機械、固定的音型以及加弱音器的小號等,都勾勒出一幅車輪轉動、汽笛長鳴,火車由慢到快、緩緩離開車站的畫面。

  第一部分:

  在這活躍的背景上,木管樂器(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奏出了一支興高采烈的.曲調,音色明亮,引出樂曲的第一部分:

  孩子們離開城市,坐在火車上觀看遼闊的原野、欣賞祖國的山河,窗外的一切都使他們感到新鮮,幼小的心靈和列車的飛輪一起跳動。心情是多麼激動啊!

  緊接著木音樂器組加入了小號,第二次奏響了該主題。

  第二部分:

  在絃樂組演奏的輕盈背景上,絃樂、木琴奏出樂曲的第二主題柔和而輕快。表現火車疾馳在祖國的曠野上,表達了孩子們快樂和喜悅的心情:

  該主題在絃樂組演奏了一遍,音色親切而甜美。

  在鋼片琴伴奏下,加弱音器的小號又演奏了該主題,加上鋼管樂器長號強有力的襯托和絃樂組急促的上行音流,音色變得豐滿而有氣魄。表現火車一往無前地疾駛和兒童憧憬嚮往的心情。

  尾聲:

  樂曲結尾處,木琴、長笛再現第一主題。在全奏的恢弘音響中,火車拉響了汽笛,由快到慢徐徐靠站,到達孩子們的旅行地。

  教學過程

  一、複習歌曲

  隨歌曲《山谷迴音真好聽》伴奏,學生進行演唱。

  二、初步感受《出發》

  1.聆聽樂曲《出發》引子部分,學生感受火車行進的律動。

  樂曲的引子描寫了一群兒童坐火車的情形。聽,圓號吹響了堅定的引子,小號緊隨其後。出發的號角吹響了,定音鼓均勻地敲擊,小鼓嘩啦啦的倚音,絃樂奏出機械、固定的音型以及加弱音器的小號等,都勾出一幅車輪轉動、汽笛長鳴,火車由慢到快、緩緩離開車站的畫面。

  2.完整聆聽樂曲《出發》音訊,初步感受音樂形象。

  請學生帶著問題聆聽:

  (1)樂曲情緒是怎樣的?(樂曲情緒是歡快的。)

  (2)你聽到了什麼?(樂曲中有火車出站的聲音、火車拉汽笛的聲音、火車前進的聲音以及火車進站的聲音。)

  師:同學們怎麼聽出來有火車出站和火車進站的聲音呢?(火車出站時,有火車噴氣的聲音,而且音樂的速度是由慢漸快的;火車進站時,音樂的速度是由快漸慢的。)

  師:同學們的感受很準確!這首樂曲就是表現火車出發、行進、進站的,曲名就叫《出發》。

  3.教師簡介樂曲背景。

  1949年10月,樂曲《出發》是蘇聯作曲家普羅柯菲耶夫為兒童創作的一首交響套曲《冬日的篝火》中的第一首。套曲《冬日的篝火》一共由8段組成,分別是《出發》《窗外的雪花》《冰上圓舞曲》《篝火》《少先隊員的聚會》《冬日的黃昏》《行軍》《歸來》。套曲表現了一隊少先隊員冬天乘坐火車去郊外歡度假日的情景。

  三、分段欣賞

  1.再次聆聽樂曲《出發》引子部分,請學生注意欣賞。

  (1)音樂模擬火車啟動到行進的音響,速度是怎樣的?(速度漸快。)

  (2)火車拉響汽笛的音響,是由什麼樂器模擬的?(由小號模擬的。)

  (3)火車前進的律動,是由什麼樂器表現的?(絃樂器、定音鼓與小軍鼓。)

  2.欣賞樂曲第一部分。

  (1)跟著老師學唱主題A。

  教師出示主題A旋律譜,教師鋼琴伴奏,學生輕聲跟著老師用la模唱主題旋律。

  (2)欣賞主題A音訊,感受主題A的音樂形象。

  師:主題A是由木管樂器演奏的,音樂很歡快。請同學們注意主題A的伴奏,由定音鼓和小軍鼓擊出的節奏,模擬了火車前進時,車輪與鐵軌的“哐哐”聲;絃樂器演奏的伴奏音型,描繪了火車在祖國大地上風馳電掣般飛馳的形象。我們再聽一遍主題A。

  (3)再次欣賞主題A音訊,學生感受主題A的音樂形象,並邊聽音樂邊模仿火車行進的動作。

  3.欣賞樂曲第二部分。

  (1)跟著老師學唱主題B。

  教師出示主題B旋律譜,教師鋼琴伴奏,學生輕聲跟著老師用la模唱主題旋律。

  (2)欣賞主題B音訊,感受主題B的音樂形象。在聆聽之前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① 這段音樂的情緒是怎樣的?(情緒是優美、抒情的。)

  ② 聽到這段音樂,你有什麼聯想?(彷彿少先隊員們坐在寬敞的列車車廂裡,看著車窗外美麗的景色,心情無比歡暢。)

  (3)再次欣賞主題B音訊,感受主題B的音樂形象,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打擊樂器為主題伴奏。

  四、完整欣賞樂曲《出發》

  教師在播放音樂之前提出問題引導學生。

  (1)主題A和主題B分別在音樂中出現了幾次?(主題A出現了三次,最後一次出現時稍有變化,主題 B也出現了三次。)

  (2)主題A和主題B出現時,分別是由什麼樂器主奏的(這個問題對二年級學生可能有一定難度,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可以由教師告訴學生。)

  (主題A前兩次出現時,都是由木管樂器演奏的;主題B三次出現時,分別是由絃樂器與木琴、木管樂器、絃樂與鋼片琴演奏的;主題A最後一次出現時,是由木琴主奏的。)

  五、表現音樂(《出發》表演欣賞)

  再次完整欣賞樂曲《出發》,學生隨音樂分別用模仿火車行進的動作表現主題A,用打擊樂器為主題B伴奏。(教師提供幾種打擊樂器,視各學校情況而定。可教師設計節奏,也可請學生設計節奏,請學生自己選擇樂器,教師提示樂器的音色特徵。)

  六、課堂小結

  透過本節課學習,我們一起欣賞了一首管絃樂曲《出發》,它是由前蘇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所寫的《冬日的篝火》中的第一首。這首樂曲表達了去遊玩的小朋友們高興的心情,希望在課後同學們能夠欣賞到他的其它作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