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編輯了五篇有關民風民俗的文章。一些教師由於個人的生活閱歷和手頭的積累資料有限,對於這個單元的課堂教學處理感到有些棘手,要麼參照“教學用書”照本宣科講一遍,要麼點選網上課件資源走走過場。反思其原因,還是沒有認真領會新課程標準精神,語文新課程的中心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新課程標準”認定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關於語文課程目的任務的基本理念,並對此進行了完整的闡述:“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和諧發展。”理解這段文字,我們對於語文新課程在培養能力方面得到兩點共識:其一,語文能力不僅是語文素養的構成因素,而且是語文素養的重要因素。其二,語文能力不是孤立的因素而是與諸多其他因素相聯絡的綜合素養的體現。因此,語文新課程不能像以前那樣只是孤立地進行聽、說、讀、寫訓練,而應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雲南的歌會》以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種不同的情調,字裡行間蘊涵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洋溢著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人的品味與讚賞,在教學這類文章時,要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注意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精神,適當擴充套件學習範圍,用音樂構建平臺,讓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走領略我國古老的民間文化。

  一、在激情中匯入課程內容

  著名情境教學專家李吉林曾說:“教材……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樑,便是教師的情感……教師用自己的真情去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苗,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呈現勃勃生機,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於斯,在教學《雲南的歌會》時,我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同學們,在地理課中,我們已領略過美麗的西雙版納那熱帶雨林特有的自然景觀和別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大家跟著老師透過多媒體欣賞了傣族的潑水節和孔雀舞,想必大家還沉醉於那熱鬧的場面和優美的樂曲之中。今天,我們將要學習沈從文先生的《雲南的歌會》,作者獨具匠心地為我們展示了雲南這個多民族地區的另一種風情——歌會,下面讓我們跟隨沈從文先生的腳步,在“月光下的`鳳尾竹”的樂曲中去神遊雲南歌會,去品味人生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二、在朗讀中感悟作品內涵

  “語感”,反映人對語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運用能力,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核心因素。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文學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於語文的敏銳的感覺。”

  朗讀作為一項重要的閱讀技能在閱讀課堂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教師的範讀更是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讀解的“催化劑”,它能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緒,甚至與作者脈博合而為一,教師透過繪聲繪色,神形兼備的朗讀,就能面對面對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進而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藝術美及其他社會美。

  在學生朗讀和教師範讀過程中,學生迅速獲得對“雲南歌會”的整體感知,有學生把全文內容歸納如下:

  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人生

  最(智慧) 最(自然) 最(熱鬧)

  山野對歌 ── 山路漫歌 ── 村寨情歌

  (人物描寫) (環境描寫) (場面描寫)

  三、在啟用中融入生活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語文新課程教學中要興開放式教學之風,要“開啟”課本,“啟用”教材,以課本為契機,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會的大課堂,納課內課外於一體,熔學校和社會於一爐。

  教學《雲南的歌會》前,我收集不少地方的民歌,如:四川的“跑馬溜溜的山上”、陝北的“信天游”、內蒙古的“敖包相會”、新疆的“掀起你的蓋頭來”,還有西藏、東北、廣西等地的民歌,在課堂上,教師哼一兩句民歌,讓學生說出民歌的所在地及其地方風土人情,在老師的感染下,一些會唱民歌的學生也即興哼上一兩句,博得滿堂喝彩,接著,我又著重介紹了廣西對歌,模仿劉三姐一段歌詞,讓男女學生現編現唱一段對歌,寓教於東,學生意興盎然,趁熱打鐵,我要求學生說一說咱們湖北的民歌,講講我們黃梅的民風民俗,隨著一段悅耳動聽的黃梅戲小曲“海灘別”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學生的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感情也油然而生。

  語文新課程“應探究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滲透和整會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如是,教師才能真正領會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學生能能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