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通用13篇)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通用13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1

  首先讓學生從整體瞭解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提出學習任務讓學生有目的的進行學習。

  其次抓重點詞句理解更羸是個怎樣的人,他是怎樣觀察和怎樣做的。有些詞語的理解可以採用擴充套件的方法。如,從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說有著某種專長而社會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說射箭的技藝不同一般且僅此而已,加上“有名”兩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戶曉,理解“能手”的意思,讓學生了解更羸具有高超的射箭技術,為學習後文做了有效的鋪墊。

  有些詞語的理解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後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後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老師介紹此處時根據所查的字典的意思讓學生進行選擇。

  接著結合圖片和相關資料瞭解大雁。課文中“驚弓之鳥”的“鳥”,指的是一隻大雁。考慮到一些學生可能對大雁不太熟悉,課件播放關於大雁的文字和圖片資料,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最後引導學生把更羸說的這段話讀懂和引申寓意。這段話不僅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特點,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內容。在最後我讓學生談驚弓之鳥的喻意時,由於學生實際經驗少,談不出來。後來我舉了一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例子,學生一下受到了啟發。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驚弓之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的故事情節比較簡單,突出特點是對話較多。

  我在執教《驚弓之鳥》的第二課時,將教學目標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2、從課文的學習中受到啟發,懂得只有善於觀察、善於分析、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理的方法。

  在實施的過程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板塊來完成教學目標:

  第一個板塊:首先從釋題開始再次引導學生關注到課文的中心問題:更羸看到大雁作出了什麼判斷,這個判斷是怎樣一步一步作出來的?接著透過找關鍵句段、讀關鍵句段解決問題。最後,讓學生用“之所以——是因為觀察到——想到——”的句式來看板書解答中心問題。

  第二個板塊:分角色朗讀。透過讓學生議議:如何把對話讀好,指導學生看提示語、設身處地、抓重點詞語來朗讀;緊接著讓學生同桌對練、指名讀、師生對讀、評議結合等方式達到分角色有感情朗讀的目標。

  第三板塊:寫一寫:課文最後更羸說完,魏王有會如何說呢?引導學生透過寫一寫進一步體會更羸善於觀察與思考的優點。

  第四個板塊:談收穫,深化認識,包括明晰“驚弓之鳥”的比喻意與現實意義。

  反觀整個教學過程,精彩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讓學生用“之所以——是因為”的句式來歸納中心問題的答案。本課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因果倒裝,強調原因。這樣,能讓學生習得這種句式並學會組織語言來解決中心問題。

  二、讓學生自己談如何讀好對話,透過調動學生以往經驗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的技巧,注重了學法的指導。

  三、小練筆:在結尾補寫魏王聽了更羸的話後會怎麼說以及談談學習收穫,這兩個環節不僅深化了對學生對主題的認識,更將聽說讀寫貫穿到課堂教學環節中,讀寫結合,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

  一、沒有注意課堂上的生成資源。

  在第一個板塊中,有的學生談到那隻鳥也太不聰明瞭;而我當時只在意如何儘快完成教學任務,並不想節外生枝,因此,並未對學生的想法作進一步的推敲。其實學生的這種看法能從另一個角度深化學生對文字的解讀,與更累得深諳鳥的心理形成鮮明對比,進一步突出了更羸的技藝高超,引導學生進一步與文字對話。

  二、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雖然有學法的指導,但未真正落實到位。

  如:看提示語讀,並未明確告訴學生提示語的作用;在抓重點詞語來朗讀時,我自己未關注到重點詞句:如更羸的話“請讓我試一下”,備課欠深入細緻。對話內容不難理解,可有的詞語句子較拗口。如描述更羸射雁的過程的語句:“更羸並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聽嘣的一聲響,那隻大雁只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裡直掉下來。”這段話中“拿”和“拉”音非常接近,句子也較長;更羸解釋能不用箭射大雁的原因的一段是一個大句群,比較難讀;象這樣的句子一定要讓學生多讀,先把句子讀流暢,才能讀出味道來。

  三、隨文小練筆時,我應該先讓學生談談對更羸的看法。

  小結一下再讓學生寫,這樣學生更有方向,更能加深認識。另一個就是在寫完話後,學生表現挺好,特別是對於引號運用掌握得非常好,我卻只讓學生在書上寫,沒有指名上臺寫。如果讓學生上臺來板演,我想一個能讓還沒有掌握對話標點的運用的同學掌握,加深印象,另一個也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讓他們更充分地享受成功的樂趣。一件事,不同的處理方法就會有不同的效果,看來,教學方法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2

  《驚弓之鳥》這篇寓言故事寫的是射箭能手更羸在打獵時,見到一隻邊飛邊鳴的大雁,經過仔細觀察,不用射箭,只拉弓就能讓大雁掉下來的故事。原來這是一隻受過箭傷、孤單失群的大雁,一聽到弦響就嚇得從天上掉下來了。“驚弓之鳥這個成語因此得名,比喻受過驚嚇後,遇到一點兒情況就害怕的不得了。

  1、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在匯入環節讓學生回憶學過的成語故事,然後老師以PPT形式展示了其中一部分,學生齊讀,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快的進入課堂,也能自然的引入今天的新課——新成語故事的學習。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此環節,讓學生自己先通讀課文,邊讀變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學生回答後,老師提供一些關鍵詞,讓學生填一填,加深對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掌握。在識字部分,採用了齊讀、指名讀、開火車讀等朗讀形式,使學生都牢牢記住生字詞的讀法。在對於生字詞書寫方面花了較大精力,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如:讀音、筆順和字形等方面。然後讓學生範寫,同學之間點評。這裡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3、學習課文,把握重點

  透過老師問課文講了誰的故事,學生答更羸,引出故事主人翁,老師再繼續提問文中主人翁有什麼特長?引導學生學習第一段,他是一名有名的射箭能手。對多音字“更”進行學習和辨別,生字詞“能手”進行了誘導講解。老師透過一句那文章中說他射箭技術好,到底有多好啊引出下文的學習。緊緊圍繞魏王從不相信、懷疑到大吃一驚,最後更加奇怪進行課文學習,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表現魏王態度的語句,再從語句中找關鍵詞,進行深刻體會,並且對於每段的學習完成後都進行了及時的朗讀指導。

  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把握住了這是一段動作描寫,指名起來帶著動作去朗讀,讓班上其他同學進行評價說讀得好不好,表現得非常生動形象的同學領著全班一起帶上動作讀。

  帶著更羸是這麼做到的疑問進入本課重難點環節的學習。讓學生從這段話中找出哪些是描寫更羸聽到的,哪些是他聽到了,畫出來並進行小組交流。根據找到的這些現象對其原因進行詳細指導,對於先寫結果後寫原因這樣的寫作手法也作了強調,鼓勵學生在今後寫作中應用。

  4、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提出問題,透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你心中的更羸是什麼樣的人。讓學生向更羸學習,做一個樂於觀察、善於分析的人,做一個生活中的小能手。教師引導這隻大雁一聽到弦響,心裡就害怕,以為又有箭來,拼命往高處逃命,可見這是一隻——學生齊答課題,又回扣住文章主題,對驚弓之鳥這個成語作出解釋。

  5、讀中感悟,體會寓意

  在最後環節採用了女生組分角色讀,男生組分角色讀和將同學分兩半,老師讀旁白等方式進行朗讀並對朗讀進行了進一步指導,使同學們都體會到了文中所表現的情感和主題,掌握了成語意思與寓意。

  總的來說,這是我第一次走上講臺,獨自完成了一篇課文的教學,雖然有些緊張,但是做到了流暢的講解,聲音平穩,不失態;做到儘可能傾聽學生的每一次回答,每一個問題,並對其進行褒獎與指出錯誤,有針對性的對他們作出評價;臨時處理課堂中發生的與之前預設情景不同的情況。

  當然,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

  A、整個教學過程走下講臺的次數少之又少,缺乏與同學近距離互動;

  B、多處口誤,包括說錯話,讀錯字等;

  c、小組交流學習後,進行全班交流不夠,對於小組交流學習在何時使用最能發揮它的作用方面沒有把握好;

  D、問題丟擲後過早將答案丟擲;

  E、還有昇華主題的時候沒有做到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學生理解成語方面有一定障礙等等。

  對於這次教學我已經感到滿意和欣慰,準備了這麼久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對於自己的不足會及時糾正,避免再犯,使自己做一個越來越合格的教學者。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3

  葉聖陶先生再三告誡我們:“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一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就不需要教了嗎?而學生所以要學要練,就為要進入這樣的境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導工作,就是引領學生入境入情地、逐漸深入地讀書。千法萬法,讀是萬法之大法。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如何指導學生讀好書,讓他們愛讀書呢?教師必須從“讀”出發,把讀貫穿教學全過程。這節課的教學,主要任務是在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的基礎上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背誦第九自然段,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更羸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來的原因,體會更羸的分析是正確的,以此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明白蘊含的`道理。

  筆者整堂課的教學始終以“讀”為本,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式,代替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因此感悟必須以充分地讀為前提,讀得不充分,就很難“有所悟”。熟則能悟,悟則能化。如:教學第九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明白大雁飛得慢、叫得悲慘的原因,筆者以“引讀”為主,引導學生用朗讀和作者進行心靈對話,老師讀事情的結果,學生讀事情發生的原因,然後師生對換,讓學生邊讀邊想邊記。透過師生對讀,一呼一應,把學生帶進了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境地,初步感悟這種因果關係的句式,在此基礎上悟出事情發生的原因。這也避免了機械地背誦。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更羸仔細分析、準確判斷事物的能力,筆者筆者再利用“引讀”,透過師生對話,心靈溝通,充分想象,感悟到更羸正確的分析判斷能力。再如:在練習讀魏王說的話時,筆者採用了“以點帶面”的方法。先指名讀,學生評價;再示範讀,學生感悟;接著筆者抓住魏王“不相信”和“大吃一驚”、“奇怪”等進行現場指導讀,讓全班學生練習,讀出魏王“不相信”和“大吃一驚”的語氣;最後分角色讀,讀出不同的語氣來。這樣由點及面,以點帶面,學生學習興趣很高,達到了讀中自得自悟的教學境界。讀的形式多了,學生對課文也就理解了,文章的表達形式也領悟到了。

  透過這堂課的教學,筆者深刻地認識到:領悟是閱讀過程中的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它是讀者在書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而觀點、意境蘊含在較深的情況下,靠自己或在別人的啟發點撥下憑藉語言文字去思索,去揣摩而獲得知識的過程。這一過程要經歷從讀到想,從想到懂,從懂到悟三個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透過自學,哪怕是微小的領悟,都會感到莫大的興奮,如果得到正確的引導和鼓勵,就有更多的同學願意動腦筋了。這一點筆者還做得不夠,課中沒注意到差等生。這些人有時對某些問題不可能馬上想得出來,這時候就需要加入一種媒介,不能冷落他們。否則,他們將失去信心,當旁聽者。因此,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當學生對一些文章不可能立即讀懂或領悟時,我們就要耐心輔導和點撥,不能放棄他們。透過點撥為思維架設“橋樑”,為領悟掃清“障礙”,解決學生想要領悟而領悟不到的潛在含義。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4

  《驚弓之鳥》這篇課文內容簡單,但蘊含的道理卻不簡單,如果引導不好的話學生很容易引為這篇課文只是在讚揚更羸射箭本領高,對“驚弓之鳥”的真正含義可能就無法真正理解。於是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問學生:“你們覺得是誰害死了這隻大雁?”學生們有的說是更羸,有的說是箭,還有的說是獵人,說法不一,我適時引導:這隻大雁是被更羸的箭所傷而死的嗎?學生們聽了若有所悟。我讓他們再讀讀課文,仔細想一想,到底是什麼害死這隻大雁的呢?學生們又議論起來,最後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原來是大雁自己嚇自己,把自己嚇死的。

  為了讓學生對這個成語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我問他們:你們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驚弓之鳥的事情?你自己是否做過類似的事情?學生聯絡生活實際來理解,對這個成語就掌握得更好了。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5

  《驚弓之鳥》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

  教學這篇課文後,感受頗深。首先,學生的表現非常棒,完全進入狀態,盡情地與文字展開了對話。我抓住“更羸是古時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深思探究,為什麼說更羸是射箭能手?引導學生深入文字中,尋求答案。在討論為什麼說是他能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引導學生理解更羸分析的一段話,明白課文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引導學生再次與文字進行對話,明白更羸是透過觀察-分析-判斷的思維過程,最終實現了他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過程。教學時層層深入,一次又一次地質疑,激起學生的求知慾,綻放思維的火花,最後揭示成語蘊涵的寓意,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段,是更羸對魏王講述能讓天上飛的大雁掉下來的原因。這段話共有四句。第一句說的是他看到和聽到的情況,看到的是“它飛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說他根據看到和聽到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第三、四句話是他進一步的分析:這隻雁受過箭傷、孤單失群,聽到弦響,以為又有什麼危險,心裡一定很害怕,就拉命往高處飛;拼命往高處飛就要使勁,一使勁,傷口就會裂開;傷口一裂開,疼得不能飛了,就會掉下來。從中反映出更羸透過仔細的觀察,進行了合理的分析、推斷,做出正確的判斷。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1、指名朗讀這段話,看看這一自然段更羸說了幾句話?

  2、用“﹏﹏”劃出重點的詞句。

  3、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聽到的?

  4、第二句還是說更羸看到和聽到的嗎?為什麼?(小組討論)

  5、小組重點討論:更羸又是怎樣進一步分析的呢?

  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出現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人物對話時,學生還不能讀出人物的語氣來,特別是對於這兩句話:“你有這樣的本事?”和“真有這樣的本事!”一個是疑問的,一個是驚奇的,學生讀的還不到位,這裡還要加強指導,注意“?”和“!”的區別,我應該進行示範讀,讓學生有更深的領悟。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6

  在教學課文《驚弓之鳥》時,我有意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大膽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在多數學生根據課文後面的思考題,對射箭高手更羸經驗之談表示認可和讚揚後,也有少數學生談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甲生說,我覺得我們應該從這隻可憐的驚弓之鳥身上吸取一點教訓,不能像這隻雁一樣,只因為被箭射傷過,後來一聽到弓弦響就驚慌失措地墜落到地上。我們班上不是有的同學曾經因為某次考試不及格,受到家長的訓斥,現在一聽說考試就心慌嗎?這個學生由落地的驚弓之鳥談到了當前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要注重培養青少年經受挫折的能力。我帶頭為他的獨抒己見鼓掌。

  乙生說,我覺得更羸的所作所為不值得稱讚,因為他太殘忍了。他明明知道那隻受傷的鳥不能再受驚嚇了,但為了在國王面前顯示自己的高明,又故意拉動弓弦,使那隻可憐的鳥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打擊,摔落在地上。鳥是人類的朋友,更羸的惡作劇有點殘酷無情了。這位學生居然能從保護鳥類的角度來談感受,體現了同情弱者的心理體驗特徵。同樣,這樣的感受內容也是書上沒有的。雖然有的學生認為此說有點牽強附會,但她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且言之有理,這一點就值得充分肯定。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之後,學生們獨抒己見越來越踴躍,甚至經常會發生面紅耳赤的爭辯,爭辯的內容既有對課文形象的不同感受,也有對詞句的不同理解。七嘴八舌的發言,不同思維的碰撞,使課堂上顯得有些亂,但我卻由衷地高興,因為這正是我所期望的教學效果。當然,讓學生各抒己見談感受,並不等於放任自流,教師撒手不管。對於某些明顯錯誤的看法,我在表揚其大膽發言精神之後,也會選擇不同的方式予以糾正,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啟發學生自我糾錯,教師絕不作當眾宣判式的否定。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7

  《驚弓之鳥》是一篇淺顯易懂的寓言課文,因此我只安排了一個課時來完成。努力地突出重點,緊抓難點地上完了這篇課文,我認為還有值得反思是:

  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松後緊。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劃分意義段的部分花費太多時間。另外,在品讀更羸射大雁時,讓學生複述課文內容時,這兩個環節太羅嗦,最主要學生能理解體會即可,不必反覆揣摩。這兩個環節就足足花費了十分鐘,實在沒有必要。所以,到後來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於時間的限制而顯得十分倉促。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續寫以後,給充分的時間學生討論、思考,再讓學生髮表他們的看法,從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後,鼓勵、引導學生聯絡實際,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後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總的說來,雖然這節課能夠比較順利、流暢地完成,但是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時間分配等還有十分多的需要改進的地方。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8

  整節課上下來,因為事先預設很充分,自己感覺挺舒暢的,學生學得也比較輕鬆、自在。在課的一開始,我就抓住“更羸是古時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這一句話作為教學的突破口,引導學生深思探究,透過抓更羸的言行、探大雁送命的真正原因,從中感受到了“更羸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並在課尾預設了一個情境:“同學們,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獵,如果,你也拉得動這張弓,也會“嘣”的一聲響,這隻大雁會不會掉下來?”原先預想的是學生既會說“會”,也會說“不會”;讓自己意想不到的是會出現一邊倒的情況,學生都說“不會”,儘管再三提示,但學生最終只是很不自信地小聲說:“會!”課後靜下心來回想,之所以會出現試教時未出現的情況,一在於學生的不自信,覺得自己不能和更羸相提並論;二在於教師預設不夠充分,導致學生對我的設想產生了不一樣的想法,課後瞭解了一下:有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嘣”一聲不如更羸的響,有的認為自己要嚇的大雁是沒受傷的。當自己的教學預設和課堂的動態生成不相一致時,自己的應變能力還是很弱。

  低段的語文教學紮根於字詞教學,因此我在上課時並未忽略字詞的教學,透過給“失”選取解釋,給兩個“直”換詞並放到具體的語境中讀一讀,讓學生初步學會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教學的有效性。

  當然一節課下來,還是有不少缺陷,尤其是給學生讀課文的量和時間上還不夠多。沒有很好地實現課堂的有效性。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9

  今天我上的課文是《驚弓之鳥》,在進行主題閱讀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學生上課沒有精神,不知道是天氣一下子變得很熱的原因,還是補充的閱讀材料在早讀課的時候,我帶讀了兩遍,學生失去了興趣!

  我讓學生默讀的時候,很多學生在講話,我感覺,整個課堂的學習氛圍是浮躁的,能沉下心來默讀的學生沒有幾個,有些小組的成員在談論著跟教學無關緊要的話題,老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在楊錕鵬這個小組,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我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可有的學生還沒看文章,我剛說完問題,有些學生就高高舉起了手,我叫他們回答,他們又答非所問!

  我感覺,整個課堂很混亂、沒有秩序,我不知道自己講了些什麼,我的思路是凌亂的,整個課堂沒有一條主線,有種講到哪說到哪的味道!

  《驚弓之鳥》這篇文章,是透過更羸的故事告訴學生遇事要仔細觀察、勤于思考,在觀察思考事物時要有發現從而作出正確的判斷。我補充的閱讀材料是《獅子和山羊》、《雞學游泳》、《會搖尾巴的狼》。在上課前,我也沒弄清楚,這些文章之間有什麼關聯,在講的時候,我覺得,這些文章好像與《驚弓之鳥》沒多大的關聯,怎麼把這些文章串聯起來講呢?在課前我也沒有想好一條主線來引導。

  課堂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大,課堂學習的氛圍不濃,我上完課之後,覺得是老師沒有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老師都是迷迷糊糊地上課,學生不會好到哪裡去!

  在主題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還是需要這方面專家的指引,自身素養不高在實施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會不知所措!我們沒有主題閱讀配套的叢書,自行選擇的文章跟主題教學不配套,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會脫離主題的軌道。在課堂上設計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準確找到切入點,點沒找準,課堂就會凌亂,目標不明確,課堂上的教學只會是帶著學生蜻蜓點水式的多學了幾篇文章而已。這些文章對學生有什麼引領的作用,只能靠學生領悟的能力了!

  我認為,主題教學是非常好的一種教學方式,可是,對於剛剛嘗試的我來說,還是有些現實的問題。備課這麼抓一個單元的主題,在每節課上怎麼去突破主題,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怎麼把學到的遷移過來,這都是我要去攻破的難題!

  路在腳下!

  天道酬勤——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詞語!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10

  我把重點放在了透過充分的朗讀理解,體會、學習更羸善於觀察、善於分析的人物品質,著眼點是學生的邏輯推理的思維的訓練。課堂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感悟、探究,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同步進行,和諧發展。板書設計也體現了更羸不用剪就能讓大雁掉下來的推理過程,便於學生把握。課上沒有進行繁複的“因為……所以……”的句式訓練,但是學生也已經能夠很輕鬆地掌握因果關係的句子。

  在訓練朗讀過程中理解、體會更羸的善於觀察、善於分析的品質。最後進行拓展,聯絡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善於分析的優秀品質。教材在更羸的分析之後戛然而止,魏王聽了之後會有什麼反應呢?這成為了教材的留白之處,運用這個空白,讓學生說說魏王可能還會說些什麼。學生思考了片刻後,精彩的點評此起彼伏,紛紛借魏王之口談出了自己的體會。“更羸,你真不愧是我們魏國的射箭能手!”“更羸,你不但有精湛的射箭技術,還善於觀察、分析。我要封你做大將軍”(真是慧眼識英才)“更羸,你真是名不虛傳啊!”(已經佩服的五體投地了)“更羸,你是我們魏國的驕傲!”……學生們積極性完全調動了起來,講起來滔滔不絕。

  在質疑更羸的本事到底高明在何處的問題探究中,引導學生再次與文字進行對話,明白更羸觀察-分析-判斷的思維過程,層層深入,跌宕迴環,一次又一次地設疑,激起學生的求知慾,綻放思維的火花,揭示成語蘊涵的寓意,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11

  《驚弓之鳥》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課文。是一篇成語故事,講述的是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觀察了天上飛的一隻大雁後,斷定不用放箭,只拉一下弓,就可使大雁掉下來。原來這是一隻受過箭傷、孤單失群的雁,一聽到弦響就嚇得振翅上竄,以至箭傷復發,從天上掉下來了。“驚弓之鳥”這個成語因此得名,比喻受過驚嚇後,遇到點兒風吹草動就驚恐不安。

  為了準確地制定教學目標,我們緊扣課標,認真研讀教材,尤其是注重研讀學生。

  研讀教材的途徑主要透過教材單元提示、課後的練習題以及這篇文章的題材。這篇課文所在的單元主題是圍繞怎樣思考問題開展的,我們要透過這篇課文使學生學習一種思維的方式方法。這篇課文的課後練習有兩個要求,第一道題是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二道題是討論更羸看到大雁後,做出了怎樣的判斷?這個判斷是怎樣一步一步做出來的?課後的練習提示我們教學的重點在於感受文中人物形象,特別是更羸這個人物,感受、學習更羸遇見問題結合經驗進行觀察、分析的縝密思維方式。

  更羸進行準確判斷的依據在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讀懂最後一段詞句,對我們解密更羸的思維過程起到決定作用。這也正是課標對於第二學段的閱讀要求,即側重考察學生透過重要詞句幫助理解文章,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所以,在教學策略上就設計了對最後一段詞句的品讀、概括,尋找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係,明瞭更羸的觀察敏銳,經驗豐富和分析清晰,判斷準確。

  這篇文章的題材是個成語故事,在教學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感受人物形象,學習這種思維方式,感受人物的智慧,還要知道成語的含義,並能嘗試使用。

  新的課程標準在學習方式上要求“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關注學情是我們確定教學難點的依據。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12

  上小學語文第八冊《驚弓之鳥》一開始,在請同學自由通讀課文之後,我照例又丟擲這樣的問題大背景:“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天上飛的大雁射了下來,你佩服不佩服更羸?”

  這個問題,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引到了各自的課本之中去了。大家開始默默地讀起自己的書來了。

  經過約五分鐘左右,教室裡開始陸陸續續地舉起了小手。

  有的說:“我以為更羸的本領顯示在了他能仔細觀察,能從一隻在常人眼裡看來是極普通的大雁中看出它飛得慢,叫的聲音也很悲慘。”

  有的說:“我以為更羸的本事還顯示在了他能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狀況,經過嚴密的推測,最終明白這不但是一隻受過箭傷,傷口還沒癒合的大雁,而且是一隻離開同伴,孤單失群的大雁。”還有的說:“我以為更羸的本領更顯示在了他熟知大雁的心理,明白它聽到弦響,心裡定會十分地害怕,定會拼命地往高處飛。這樣一用力,傷口就拉開了,便從高空中掉了下來。”課上到這個份上,我便又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自己的書本上。在自由朗讀了幾分鐘後,我順勢地回到了剛才的話題:“你們此刻還佩服不佩服更羸?”經過一段時間的沉默後,大家開始紛紛發言:有的說:“我佩服更羸,佩服他仔細觀察的潛力。我平時就缺少這種觀察潛力,對一些常見的事物發現不了新的東西,所以寫文章時,寫出來的東西也很平淡。以後我要向更羸學習。”有的說:“我佩服更羸,佩服他能進行科學地推測。如果是我,即使看到了這隻大雁,也並不能明白它受過箭傷,孤單失群。”有的說:“我佩服更羸,佩服他的謙虛與實事求是。如文中的‘我能夠試一下’、‘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為我明白,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這些地方都能夠明白更羸很謙虛,並不把自己吹得十分地神奇與了不起。”…………

  儘管下課的鈴聲早已響過,但同學們好像並沒有聽到,依然沉浸在一片愉悅之中……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 篇13

  執教完《驚弓之鳥》這堂課之後,我思忖良多。現就課堂中的得失成敗總結如下:

  一、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以詞為主線,注重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

  本課的學習主要以魏王神態語氣的變化(疑惑——大吃一驚——奇怪)這三個詞語為主線進行教學。我先讓學生找到這個詞,依次提出這三個詞,先理解這三個詞的意思,再聯絡上下文讀懂課文,理解魏王神態語氣變化的原因,讓整個教學有了一條清晰的主線。我還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採用多種形式來品詞。“驚弓之鳥”一詞分為本義和喻義,能夠分前後兩部分來理解。在整體感知時,我們能夠說明本文主要講了更羸只拉弦就射下大雁的故事,順勢說明這隻聽到弦響就嚇得掉下來的鳥就叫“驚弓之鳥”。在學到課文最後一段時,再分析這隻鳥聽到弦響就掉下來的原因。

  我還注重句段結合,培養學生的理解潛力。我將第八自然段作為對學生進行句段訓練的重點。我先讓學生閱讀自學提示,再標出本段有幾句話,對它們有初步的瞭解之後,再領著學生一句句讀懂它們,最後串聯起來說說本段的意思。

  二、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

  語文學科注重對孩子們聽、說、讀、寫、潛力的訓練,讀是其中的重要一環。這篇文章多為更羸與魏王的對話,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便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時,先引導學生找出表示魏王神態的關鍵詞,體會人物從懷疑到半信半疑,再到“大吃一驚”的情緒變化,而更羸的語氣多為鎮定、胸有成竹。讓學生帶著語氣自讀後,再進行分主角朗讀。透過朗讀,不僅僅讓學生弄懂了事情的經過,還深入體會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課堂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語氣語調沒有感情的起伏變化,沒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情境創設不夠,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走進文字,學生的學習用心性沒有被成分調動起來,課堂顯得有些沉悶;三是讀書的的還不到位。課文中的很多地方只是讓個別學生讀了,或者齊讀了,有些語氣沒有讀出來,作為教師,引導的不夠。

  針對這些問題,我會不斷改善自己的課堂,注重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