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的教學反思

《掩耳盜鈴》的教學反思

  《掩耳盜鈴》是六年級語文《寓言二則》中的一則寓言。這則寓言講的是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門上的鈴鐺,當場被人發覺。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常用來比喻蠢人自己欺騙自己的行為。這個故事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學生不難理解,不過對其寓意的把握還需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

  我認為本節課有以下幾個優點:

  1、匯入新穎,積累激趣。

  匯入我採取看圖猜成語的方式進行,一是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詞語,二是可以緩解學生的.緊張氛圍。

  2、激發寫字興趣,對寫字指導不放棄。

  本節課我重點講解“盜”這個字。首先出示甲骨文的“盜”,然後出示現代的“盜”,對比激發學生學習漢字、書寫的漢字的興趣。緊接著是寫字指導,我想:只要堅持每課認真分析講解幾個漢字,學生的書寫能力及書寫水平一定會有提高的。

  3、學習方法,一目瞭然。

  正式學習寓言之前,我們先複習了學習寓言的方法,我想:只要方法學會了,那麼學習任何寓言都會無師自通。

  4、在課上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真正明理。

  這篇寓言淺顯易懂,但寓意如何提煉,是我思考的一個主要內容,告訴學生是肯定不行的,於是我就讓學生給偷鈴鐺的人出招,想他怎麼做就不被發現,在學生一一反駁之後,由學生自己感悟到這則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只要做壞事,就一定會被發現。

  5、查字典,學以致用。

  當出現不認識的字的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請教無聲的老師——字典。在拓展閱讀時,有一個字學生不認識,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由學生親自查字典尋找答案。我想:這樣做,一是使學生的印象更深刻,二是培養了學生遇到生字查字典的好習慣。

  6、課後延伸,擴充套件到更高層次。

  課的結尾後,我出示了這則寓言的原文,我想透過這一小小的舉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文學涵養。

  不足之處:

  1、讀的少。

  本課是語文課,讀書讀的較少。首先,本課實在不適合朗讀,所以我就沒有安排學生個別讀書。在學完故事、明白道理後我安排了一次指導朗讀,但是由於我忘了,也沒有讀成,所以感覺本課在讀書上體現的不夠。

  2、注重口語訓練,但沒出效果。

  在本課學完課文後,我安排了講故事的環節。為了讓學生講得更好,我播放了《掩耳盜鈴》的原文動畫,並提出觀看要求:看看偷鍾人的動作、神態、心理想法什麼樣,可以用到自己的故事中。我這樣安排,一是豐富學生的語言,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二是進行寫作指導。雖然蔣澍講得很好,但她只是按照課文的內容在講故事。由於時間原因,我沒有安排其他學生再講,對學生失去了一次訓練的機會。課後我就思索,如果看完動畫,就讓學生說一說描寫偷鍾人的動作、神態、心理想法的詞語,學生再講故事的時候,可能就會有意識地應用這些詞語了。

  以上是我在教學《掩耳盜鈴》一課的所思所感,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以此為借,揚長避短,上好每一節語文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