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的課程教學反思

《觀潮》的課程教學反思

  拿到課本以後發現原來在人教版四年級的課文上了三年級,覺得有一定的難度,不管對我來說,還是對學生來說。所以深入細心地研究了教材,恍然間發現自己明白了一個問題:這篇課文教過兩年,直到今天才看明白錢塘江大潮的走向,是自西向東,也就是說是由大海湧入錢塘江的。我又忽然想到還有一個細節學生也許會忽略,他們可能會把注意力過於集中的放在後面潮來時的壯觀描寫上,而忽略了農曆八月十八這一天的重要性。

  因為在課文當中只有這麼一句話提到潮來的日期。果然,在課堂上,這兩個關鍵問題的設定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第一個,就又不少學生跟我原先想得一樣。我們一起找出了錯因:我們知道河水流入海中,我國的河流走向基本是東西走向,錢塘江正是其中之一,也就意味著錢江水水是從西向東流的,按理錢江潮的走向也是如此。可恰恰是這種知其一的思維模式誤導了我們。其實,如果仔細讀文,會發現許多提示潮向的詞語,如昂首東望,踮著腳往東望去\,潮頭西去等都說明了潮來自東方,流往西方。不過這要有較強的'地理意識和空間思維。巧的是在這一冊的資料袋當中,有一個小插圖,是關於錢塘江地形的。有了這麼形象的圖,我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作了個小練習:用箭頭標出潮水走向,用不同粗細的波浪線演示超的變化,要注意位置。

  結合數學的位置和課文中提供的有效資訊,大多數學生都畫得準確無疑。我看了以後不住地誇獎他們。他們也很自信。至於第二個問題,對這篇課文的情感理解不是關鍵環節,但是從學生的眼神當中,我看到了他們急於想了解,想探究的熱烈的慾望,於是我把它留作客後的拓展作業,讓他們自己去查閱資料完成解答。雖然不是每個同學都能找對答案,但是,在第二節課的反饋中,我們將各種分析和資料歸總在一起,得到了滿意的解釋,大家都收穫了課本以外的知識,也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這節課可以說我們在共同學習中完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