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認識幾種常見的岩石》教學反思範文

科學《認識幾種常見的岩石》教學反思範文

  《認識幾種常見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學四下第四單元《岩石和礦物》的第二節內容。這堂課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首先,該課內容較多,而且有很多是學生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內容,如,層理、生物痕跡、滴稀鹽酸等;

  其次,對四年級學生來說一堂課要觀察、記錄、描述7種岩石,並根據岩石的特徵對照有關資料識別岩石是有極大難度的。如果在觀察前沒做有效指導,學生在觀察時會無目的無頭緒的,最終探究不出什麼結果。

  再次,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到的現象很難用文字準確的描述。比如岩石的顆粒大小,教師用書上將岩石的顆粒分為粗粒(大於2毫米)、中粒(2毫米~0. 0 5毫米)和細粒(0. 05毫米~0. 005毫米)三種。

  但這樣的判別顆粒的標準太難掌握;還有,學生學具袋中的岩石和儀器室岩石實驗盒中的岩石太小,岩石特徵不太明顯。因此上課時進行了適當的調整:

  首先,用學生身邊的岩石作為觀察物件在教科書中提到的7種岩石中,有四種岩石:石灰岩、砂岩、礫岩、 頁岩都很容易找到,大理岩、花崗岩在石料加工廠門口也很容易撿到。於是,我將這6塊岩石作為觀察物件,刪去了不容易找到的板岩。同時,由於岩石是教師自己到野外採來的',可以稍大塊一些,使岩石的結構特徵更明顯一些。不僅如此,學生研究身邊的岩石積極性更高,在課內沒有完成的觀察任務,在課外還可以繼續探究。

  其次,我將活動區和探討區進行分開設定。因為教師採的岩石相對比較大,所以在四人小組的桌上擺上幾塊大大的岩石成了幾乎不可能的事,於是我將活動區和探討區進行分開設定。在活動區設6個小組,每組桌上放2、3塊岩石學生流動觀察。

  這樣即解決了岩石的取放問題,又避免了器材對交流彙報的干擾,同時便於觀察同一種岩石的同學進行討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