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空氣教學設計及反思

流動的空氣教學設計及反思

  指導思想和教學理念

  本課的教學理念來自“做中學”。做中學強調孩子們在做的過程中,要動手動腦,要和小夥伴一起合作。學會語言的學習、也有知識和思維方法的學習。

  《流動的空氣》一課就是要讓學生在小組實驗的學習中認識空氣流動形成風的現象,並且在此過程中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注重學生的表達與交流。使三年級學生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變。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

  《流動的空氣》是小學科學第四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是在學生對空氣有了一定的瞭解的基礎上學習這課的。例如:學生已經知道了空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沒有氣味、沒有一定形狀、會流動、透明的氣體,還知道了空氣受熱會上升這一性質。這些都為學生學習這一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其實風這種現象,對學生來說很常見,但是怎樣用科學的語言來解釋這種現象呢?這就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就將這一環節利用觀察實驗的方法處理,有助於分散難點。

  學生分析

  三年級學生處於從低年級向中年級轉變的階段,他們的形象思維佔主體地位。因此,在教學時要注意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即使是無形的事物,也要藉助有形物體把它表現出來,例如:風,只有讓學生真正的觀察到了空氣的流動,才有助於學生對現象的理解與表達。所以,教師在設計這一課時,分為了兩個層次,原因也是考慮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水平——由淺入深。第一個層次是體驗,透過自身的感受認識空氣流動能形成風;第二個層次是推想自然界的風形成的原因。利用觀察實驗方法,藉助香產生的煙流動的路線,瞭解形成風時空氣的流動,將看不到的空氣的流動視覺化,有助於學生的理解,也有助於學生解釋自然界空氣流動形成風的原因是:熱空氣上升,冷空氣向熱空氣方向流動形成風(由於是三年級的學生對壓力大小的認識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這不提壓力這個詞)。這樣,在學生親身的感受,親眼的觀察,親自的分析的過程中,總結出了風形成的'原因。

  教學方式分析

  本課以科學探究為主要教學方式。讓學生圍繞著一個主題:空氣流動形成風,來進行研究。主要分為兩個層次,逐步深入,認識風的形成。第一,學生利用各種方法使空氣流動,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初步認識空氣流動形成風。第二,讓學生透過實驗觀察,認識自然界的風是由於空氣的冷熱差別促使它流動而形成的,分散了教學難點。這種探究過程的設計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生不同的方法使空氣流動,感受空氣的流動能形成風。

  在實驗的過程中,能夠發現自然界的風是由熱空氣上升,冷空氣向熱空氣流動而形成的。

  過程與方法

  在體驗與觀察實驗中,認識空氣流動能形成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認識科學的存在與周圍世界的聯絡,並且喜歡做小研究。

  建立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在體驗與觀察實驗過程中,認識空氣流動形成風。

  教學難點:認識空氣在冷熱差別條件下流動形成風。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表格描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