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精選13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精選13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1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意識地創設情境。

  一開始上課我就透過聲情並貌地朗讀將學生帶到了1999年9月22日,並透過環境的渲染來反襯小錢的處境。學生在這種情境的創設下,一入課堂就有感覺,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了他們對小錢的關懷與同情之心。

  二、詞語的學習圍繞著學生的學習實際來選擇。

  本課的詞語有很多。在選擇時,我主要挑選了學生易錯的詞語如:白血病、輾轉、間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讀音不僅是學生,就連我們大人都非常容易讀錯,很難糾正。課堂上我透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鞏固字音,為後面讀文掃清障礙,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理解記住。對於凋謝、綻放、含苞等詞語,我讓學生用話來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並配以圖片使學生理解他們的不同含義。

  三、藉助對比感悟,深化課文理解

  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我有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會、朗讀:將“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與杭州的美景聯絡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景色雖好而小錢的生命卻即將逝去的悲哀。

  四、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學習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表達不夠充分,例如:重點理解"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學生體會到生命的美好,可貴,體會到生命將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應讀出這些感受來,學生朗讀時並沒有把這種情感透過聲音表達到位。課堂上這一環節就讓學生讀了兩遍過去了,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字,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2

  愛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在街道中年級教學交流上,我教學了頌揚人間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獲得思想啟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以“感激”為話題,以“感激”為線索,激起了學生情感的千層浪花,他們從自己的閱讀中去發現,去感悟,去體會,各抒己見,明白了“生命橋”的深刻意義。

  內心的情感積聚太多需要寫的方式來宣洩。寫是對內心情感的梳理、積澱,將口頭語言變成書面語言,閱讀感悟便發生了質的飛躍。課上,我讓學生動筆寫一封信,表達心中的感激。這個教學過程讓我從中真切感受到閱讀感悟是說、寫的基礎,說、寫反過來能促進閱讀感悟的提高,閱讀感悟可以透過說、寫的方式呈現出來,只重感悟,不重說、寫訓練的教學,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如從霧裡看花一(樣不真切,相反,只重說、寫訓練的教學,學生的感悟就像空中築樓一樣不現實,只有讓學生“讀”進去後,透過說的形式“浮”出來,再透過寫的訓練“沉”下去,課堂教學才能綻放溢彩。

  課後,街道學校的老師對這堂課進行了評價,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我深受啟發,受益匪淺。反思這節課,存在著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裡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很緊急,很危險,朗讀時要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的仍舊不夠到位。感覺完全是為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字,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透過講授這一課,還暴露出自身應變的能力的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3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文章的情感線非常明顯,那就是小錢身患絕症的的痛苦、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臺灣青年、李博士捨己為人救助小錢的愛心,讀者讀了這篇文章都會被海峽兩岸血濃於水的愛心所感動。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種情感不會這麼強烈,因為他們年齡小、閱歷淺,沒有這樣感同身受的生活經歷,因此教學中教師的情感的激發就尤為重要。聽了餘老師的這節課,我感覺這節課上得非常真實,也很樸實,在文字和學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有效學習的橋樑,其中有許多環節值得回味。

  一、教師營造親近的課堂氛圍,引領學生走進文字。

  整節課餘老師用非常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孩子與老師、與文字引起共鳴,使課堂營造出一種濃濃的平等民主氛圍。課堂上餘老師真切的話語中包含著挑戰,更包含著鼓勵,因此學生閱讀文字的積極性很高。我想如果我們在課堂用語上會用平和、親近地語言來引導孩子,用真誠、中肯的評語來肯定孩子。那麼我們的孩子必然會以一種輕鬆、積極的心情去對待學習。

  二、以情感為主線,抓住關鍵詞句,體驗情感,走進人物內心。

  本文的情感線非常分明,餘老師抓住文字中的三個人物,透過品詞析句,引領學生走進小錢、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內心世界,感受小錢身患絕症的絕望和無奈,感受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捨己為人的血濃於水的親情。

  餘老師在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可貴,主要是抓住了“凋零、含苞、綻放”這三個詞語。先讓學生感受到含苞的花朵“充滿無限生機,充滿無限希望”,想象十八歲的小錢會在這丹桂飄香的日子裡做些什麼呢?孩子們想象一切美好的生活、事物都在召喚著小錢。接著餘老師打破這幅美好的畫面,呈現殘酷的一面,讓學生深深地震撼。

  但整節課雖然教師引導學生品讀文字較深入,但沒能讓學生迴歸文字進行充分的朗讀,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一大遺憾。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4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青年的骨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的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該老師在教學本課時,主要有以下幾步:

  一、教師做到了創設情境

  課中老師透過問題情境、生活情境等的創設,喚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學生在多種情境的創設下,一入課堂就有感覺,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中透過多種渠道展示情形

  本節課老師主要向學生展示三種情形:

  ①展示大陸青年小錢病危的情形。

  ②展示李博士和青年抽取骨髓的情形。

  ③展示地震的情形。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大陸青年小錢迫切需要骨髓,感受抽取骨髓的艱難,感受地震當時的危險。

  三、 教師採用了多種方法分析情況,讓學生動感情

  ①透過課件展示書中所描寫的同一時刻的兩個不同場景來令學生動感情。

  ②重難點詞句的辨析,如兩個“靜靜地”對比,分析當時不同的情況,分析小錢病危的情況,讓學生有所感動。

  ③感情朗讀,課中花了大量時間讓學生讀你感動的句子,一邊讀一邊理解,撥動了學生的感情之弦。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5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文章的情感線非常明顯,那就是小錢身患絕症的的痛苦、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臺灣青年、李博士捨己為人救助小錢的愛心。讀者讀了這篇文章都會被海峽兩岸血濃於水的愛心所感動。葉聖陶說過,課文僅僅是一個例子。要找準課文中的能力培養點,語言訓練點。於是,本節課,我緊緊圍繞“語用”,展開讀寫思辨,進行課堂的引領。

  一、創設語境,培養學習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獲得思想啟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還是理解詞語,都在學生的充分體驗後,總結而出,或深或淺,老師只要適當加以引領,提升,孩子滿滿消化。比如,在學生理解“輾轉”這個詞語意思的時候,先可以尋求字典的幫助,也可以聯絡上下文,讀中理解,也有意識地滲透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這對學生平時自己讀書理解詞語意思,積累詞彙還是很有幫助的。

  二、緊抓細節,提升寫作手法。

  本文在寫法上很有特點,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我有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會、朗讀:將“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與杭州的美景聯絡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景色雖好而小錢的生命卻即將逝去的悲哀。

  三、拓展練筆,紮實言語訓練。

  課文獨有的“環境描寫的襯托作用”的寫法,值得孩子們去掌握。於是在孩子們深刻感悟之後,趁熱讓學生拓展閱讀資料,瞭解“境由心生”的妙處,再順勢引導練筆。只有讓學生“讀”進去後,透過說的形式“浮”出來,再透過寫的訓練“沉”下去,課堂教學才能綻放溢彩。 一堂課下來,娓娓道來也好,激情澎湃也好,只要是學生的舞臺,也心滿意足。教學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次課堂上孩子們的情感被激發,思路被開啟,思想在碰撞,只是在少數少時。回想一堂課,總覺得預設很完美、豐滿,而生成卻略顯骨感。教學之路漫漫,摸索無止境,巧妙地把控與駕馭課堂,還得好好修煉。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6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專題欄的一篇閱讀課文,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將凋零,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學習這篇課文,讓學生在課文朗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體會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感受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間的血脈親情,教學反思《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這次教學,在課前孩子們讀了課文,學習了生字詞,並理解了第二、三段的一些詞語,瞭解了白血病的知識,還了解了李博士的相關資料。初步理解了課文的內容。課堂開始,我就讓學生複習詞語,然後播放影片朗讀讓學生再次回憶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接著讓學生直接進入臺灣慈濟醫院的手術室找感動的句子。我還是以讀為主,體會課文的情感。讀是本節課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一開始聽讀,瞭解課文,接下來的讀把學生帶入了課文的情感,引起學生和作者的共鳴。最後的有感情朗讀更是學生情感的抒發,內心的感受。

  上課時,我擔心時間不夠用,每一個環節都匆忙又緊張。抽學生回答問題不全面,答案正確了就不給別的同學發言機會,急忙切換另一環節。雖然教學環節設計緊扣重點,但挖掘不深,沒有全面關注學生,紮實教學內容。

  雖然這節課留下了遺憾,但是也給了我以後的教學有了新的思考。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7

  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透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

  一、抓住“靜靜地”一詞體會他們的不平靜,初步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和“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蒼白”“紅潤”這一組反義詞足以說明這一點。病情的嚴重使他不平靜。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靜,找到骨髓又使他靜靜地躺在床上。引導學生理解“談何容易”、“輾轉”不僅僅說明了骨髓難找,還蘊含著醫護人員及他的家人在找骨髓當中付出了許多的艱辛。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這裡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著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後兩個“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將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臺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透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閱讀、自主品讀、潛心朗讀中體悟文字,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每一次的學生自主閱讀之前,向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透過“朗讀——體會——再朗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一步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組織學生自主去讀,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評,儘量避免一步緊追一步的提問教學法。透過富有激情的導語,引導學生三次朗讀“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使學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強烈地感受到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臺灣地區。”時,我及時地播放了“1999年‘9.21’臺南大地震”的資料,使學生更加體會到臺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當學到“小錢得救了,兩岸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時,用課件出示幾個臺灣慈濟醫院向大陸白血病患者捐獻骨髓的感人事例,告訴學生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我們課文寫的,僅僅是其中一例。讓學生感受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對理解課題中“生命橋”的含義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親情、愛心架起的生命橋。

  四、不足

  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這也是我以後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8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的是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文章告訴我們,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如何更有效地選擇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生命橋"的含義,習得語言,從而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我在課堂教學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反覆研讀課文,發現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步履匆匆"與"7。3級大地震"聯絡起來讀,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傷的高大形象;"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無事"與"他知道小錢期待著骨髓"聯絡起來讀,就更能感受到臺灣青年雖心繫家人,但堅持躺在手術檯上的不平凡的舉動。"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與"李博士的沉著","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聯絡起來,他們一心為小錢著想的形象躍然紙上,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體現無餘。

  體會"生命橋"的含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讀。一是透過自由讀,看哪些細節感動了你,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冒著生命危險做骨髓移植手術。聯絡上下文,比照閱讀,體會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的愛心。二是以"期待"為切入點,老師示範朗讀描寫杭州小錢的第二自然段,創設情境,使學生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是一種生命的期待,唯一的期待。三是在理解了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後,返回來閱讀描寫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句段,學生的感受就會更深。經過這三個層次的閱讀,手術過程中表現出的種種細節就會潛移默化的內化成一種人性的美好,植根於學生心中,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會變成學生心中一座永遠割捨不掉的心橋。

  對於"臺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裡涓涓流出……"一句的感悟,我著重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深入不同人物的內心,體會就會不同:這涓涓流淌的骨髓,對小錢來說,意味著生命的火種;對臺灣青年來說,意味著濃濃的愛心;對在餘震中做手術的李博士來說,意味著手術成功的喜悅;對讀者來說,流出的是深深的感動。

  但遺憾的是,由於課堂中安排了寫的環節: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床上,他會想到誰,會想什麼課堂時間沒有調控好,所以沒有把預先的設計完整地呈現。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9

  愛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在紅旗片教學教研課上,我教授了一篇頌揚人間真情的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課後,不少有經驗的老師對這堂課進行了評價,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我深受啟發,受益匪淺。反思這節課,存在著許多的不足與遺憾。下面就此我進行這堂課的教學反思:

  一、在品味課文時,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

  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小錢的不幸,悲傷與絕望,朗讀時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學生在讀的時候,感覺完全是為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聲音上揚,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我能夠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並給予恰當的範讀,用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字,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二、在課文講授中,忽視了對部分關鍵詞語的感悟。

  比如“唯有”,雖然讀了句子,但沒有對“唯有”進行深入挖掘,這裡為什麼要用這個詞,用這個詞,你有什麼感受?這樣對課文的內容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讓學生體會到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性。

  三、課文的主題是頌揚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和愛心,但是對於這個主題的點撥和深化還不夠。

  四、自身應變能力不夠靈活。

  對學生回答問題之後的評價語言比較單一,有些語言不夠乾淨利落,這些還需在教學中多多鍛鍊。

  五、課堂氣氛還不夠活躍,板書應在適時的地方板出,不要事先就板出。

  透過講授這一課,還暴露出自身應變的能力的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正視自己的不足,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10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透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查閱白血病、骨髓、骨髓移植等資料,讓學生了解患上白血病對生命的危害及骨髓移植對挽救白血病人的重要性,為理解課文做鋪墊。

  在講讀課文時,我透過讓學生自由讀、個別讀、指名讀、齊讀等形式,讓學生感悟臺灣同胞的獻身精神,感受小錢生命的危險。比如在第二段中,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小錢需要骨髓的迫切度,我讓學生從“凋零”、“含苞”、“綻放”這幾個詞中體會小錢的生命正是花一樣的季節,但卻要面臨被剝奪生命權利的危險。 同時讓學生想象此時此刻最想做什麼。帶著這份感情,透過朗讀表達出來。透過想象、對比、昇華等方式讓學生感受臺灣青年與李博士的獻身精神。比如講到臺灣青年部分,我問學生在臺灣青年捐骨髓的前一天發生了什麼事?讓學生想象大地震的情形,大地震會造成什麼傷害?難道臺灣青年沒有家人嗎?是什麼讓他在危難中仍堅定的躺在病床上?而小錢為什麼如此的相信這位素不相識的臺灣青年?從問題中一步一步讓學生感受到臺灣青年把小錢當親人看,以至上升到中國大陸與臺灣感情深,從而體現主題。比如講到李博士部分,我問學生面對如此的大地震,李博士怎樣的站著?而此時此刻應該跑到什麼地方比較安全?想象此時手術室裡有什麼在晃動?面對這樣的情況李博士仍怎樣站著?透過反覆的提問,讓學生抓住“沉著”兩字,體會李博士忠於職守、盡職的品質的對話中。

  本節課依然有不足之處。在鑽研教材方面還不夠仔細,沒有聯絡單元導讀展開。課問中分別有兩個“靜靜地躺著”,兩個靜靜地躺著他們分別在想什麼,說明了什麼,這一點沒有認真鑽研,從而忽略了。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11

  這學期,我們學校組織了體驗課堂教學展示活動。老師們從容不迫、大氣自然的教學風格,紮實深厚的教學基本功,獨到智慧的教學設計,充滿濃濃人文關懷的交流氣氛令我受益匪淺。回頭再來反思我自己執教的課《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給我帶來了許多思考。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透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同時,“生命橋”的意義又是課文的難點。在教學時,我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教學:

  1、整體把握,抓主線。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教學環節中老師設計的導言、問題、引讀等都不能偏離文章的主線。在這堂課上,文章的情感主線很清晰、明朗,始終圍繞“臺灣青年無私為大陸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獻骨髓的動人故事,為血脈相連的兩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橋為主線”創設情景,達到學有目標,學有重點。

  2、以兩個“靜靜地”為點,巧對比,重體驗。

  以文中描寫的小錢和臺灣青年都“靜靜地躺在病床上”這個細節做為教學的突破口,這兩處的語句看似是普通的細節描寫,其實是對比中突出了人物的高大形象,點明瞭文章的主旨。因為小錢是因患了嚴重的白血病,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期盼著拯救他的骨髓,而臺灣青年則不然,他是在餘震中冒著生命的危險,為大陸青年小錢捐贈骨髓的,神情截然不同。在教學“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的時候,教者首先創設情境:“清晨的陽光灑滿大地,空氣中還有甜絲絲的香氣”,以這樣的句子喚起孩子對所有美好事物的遐想,然後讓學生想象在這樣的美麗的一天會做些什麼,而“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接著出示“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一句,在強烈的矛盾對比中,初步感知生命的可貴與脆弱。然後抓住重點詞語“唯有”來體會生命垂危的小錢迫切需要移植骨髓,同時讓學生知道骨髓難找,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品讀使學生們更深入的體悟了小錢的痛苦,急需愛心奉獻的渴望;激發孩子對小錢的同情,學生自然明白“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的原因。在這時候,老師話鋒巧妙一轉,引出話題,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吸引孩子閱讀和探究的興趣。接著老師透過放地震錄象,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地震的可怕,讓學生想象這樣危險的情況下青年人應該做什麼?讓學生想象這位臺灣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並且讓學生進行角色轉化,透過讀的方式走進臺灣青年的內心世界,設計巧妙的問題使學生理解臺灣青年不僅是自己冒著生命危險,連親人的安危也不顧的高尚情懷。整個環節的設計巧妙自然,不是透過簡單地講解,而是創設很多情境,拓展課文以外的知識,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理解兩個“靜靜地”的含義。引導學生進行品讀、感悟,從而理解人物的品格,以達到突破中心與難點的作用。

  3、情境的巧妙創設,適度的拓展,再輔以多媒體及影像資料,輕鬆突破課堂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這堂課上,有多個情境的創設,如課前談話的情境、體會小錢痛苦心情的情境、感受地震可怕場面的情境、角色轉換體會臺灣青年內心世界的情境創設。情境的成功創設充盈了課堂,最大限度地為教學服務,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影片出示地震場景,再如補充李博士資料及一天工作時間表,再如多媒體的應用。多種教學方法的探索,再透過教師激情講解,輕鬆突破了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4、課前談話、導語、過渡語、結語生動、樸實。

  整堂課由於課前談話、導語、過渡語、結語設計巧妙,樸實自然,所以整個課堂如講述故事一般,娓娓道來,學生恍若在聽故事中對本課進行了學習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如:課前透過和孩子交流姚明捐獻骨髓的故事,讓孩子們對姚明肅然起敬,同時又對白血病知識作了一定的瞭解。這樣的設計既為課堂教學做了鋪墊,也節約了教學時間。而導語、過渡語、結語也流暢自然,如導語:當清晨的陽光灑滿了大地,空氣中飄著甜絲絲的桂花的香氣,此情此景,你會油然而生出什麼感覺?在這樣美好的一天人們會做些什麼?過渡語:小錢的生命即將凋零,他只能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在海峽的另一端,一個青年也和小錢一樣,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你知道為什麼嗎?結束語:在生活中,很多時候很多時候需要我們去幫助身邊的人,但很少是需要我們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的,有時候,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甚至一個甜甜的微笑,都會給別人帶來鼓勵,帶來幫助,也給自己帶來快樂,請記住: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無論是課前談話,還是導語、過渡語、結語的設計都展現了教師的細膩和智慧。

  這節課,我努力用真情和智慧撥旺學生的生命之火,讓學生深切地感受人間真愛,感受兩岸親情,希望在他們心中埋下善的種子,植入愛的根苗,這應該是語文課的驕傲,也是語文教師的驕傲!同時也是我最大的期望。課上完了,對於本堂課,自己特別想說的一句話是:經過了不少努力,留下了不少遺憾。

  1、這本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朗讀與體會是極其重要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做到這一點,由於課文容量較大,時間緊迫,對關鍵的句段只是倉促地形式的一走而過,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帶著感情去品讀,去體會,。另外,指導朗讀時情境設定不充分,指導的深度不夠,致使學生在朗讀總感覺缺少點什麼,還沒完全投入其中。

  2、整個教學設計雖然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準備,教學設計經過反覆琢磨,但是整個課堂總感覺平均用力,沒有出彩的地方。

  3、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完全溶入到朗讀中。由於本節課有些環節無法預知,所以在處理上語言不豐富、也不夠精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課後反思猶如照鏡子,讓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一覽無餘,但這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讓我知道了自己今後該怎麼做。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12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一篇充滿情感的文章。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充分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緊緊圍繞情感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昇華。

  一、精心創設情境,感受人物品質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了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的感人故事。我在教學中採用自讀自悟、拓展想象、彙報交流等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受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不顧個人安危,一心救小錢的高尚品質。

  二、指導品味語言,感悟血脈親情

  在學生透過初讀課文對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有了初步感受後,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及時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設計問題,圈畫讓你感動的詞語和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重在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進行品讀、思考、交流,將對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落到實處。

  三、展開合理想象,與人物對話

  當學生透過品詞析句感受到小錢的病情危重後,我開始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強化他們的情感。如孩子們對白血病患者的痛苦,沒有充分的心理體驗,如何去體會小錢的無助、可憐和悲慘呢?這裡我設計了補白練習,透過對比,豐富學生的想象,讓孩子們與重病在身的小錢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學生在填空的基礎上,想象著自己的幸福快樂,與小錢疾病百般折磨的痛苦形成鮮明的對比,產生心理的共鳴,當然能更有感情地朗讀。同時也恰到好處地落實了一個簡單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四、拓展空間,昇華血脈親情

  為了讓學生不僅為課文講述的故事而感動,還要把對課文的血脈親情的認識再提升一個高度,我深挖教材,補充了拓展練習。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我們的班級,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將變得怎樣?如果小錢與臺灣青年見面了,他會說些什麼話呢?這一過程昇華了情感,使課堂教學得以有效延伸。

  這節課,我努力用真情和智慧撥旺學生的生命之火,讓學生深切地感受人間真愛,感受兩岸親情,希望在他們心中埋下善的種子,植入愛的根苗,這應該是語文課的驕傲,也是語文教師的驕傲!同時也是我最大的期望。

  課上完了,對於本堂課,自己特別想說的一句話是:經過了不少努力,卻留下了不少遺憾。

  1、這本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朗讀與體會是極其重要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做到這一點,由於課文容量較大,時間緊迫,對關鍵的句段只是倉促地形式的一走而過,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帶著感情去品讀,去體會。另外,指導朗讀時情境設定不充分,指導的深度不夠,致使學生在朗讀時總感覺缺少點什麼,還沒完全投入其中。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裡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緊急,李博士和臺灣青年的生命面臨危險,朗讀時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得仍舊不夠到位,朗讀時不能收放自如,感情沒有到位,只是為了讀而讀,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果我當時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用範讀帶動學生,將會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2、整個教學設計雖然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準備,教學設計經過反覆琢磨,但是整個課堂出彩的地方還是有限。

  3、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完全融入到朗讀中。由於本節課有些環節無法預知,所以在處理上語言不豐富、也不夠精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

  4、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本節課上提升不夠,補充這一項能力發揮較好,可是有條理的進行轉述的訓練較少。在今後的語文課堂上要多進行訓練,力爭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13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描述了同一時刻兩個觸動人們心靈的場景:一個是病情垂危,急待骨髓救命,一個是不顧危險,抽取骨髓,只為挽救一個並不認識的陌生青年。本課時重點是學習第一個場景,為了使學生充分感受危情的嚴重,捐獻的可貴。我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邊講故事邊出示課本插圖,創設情境,設立懸念,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然後圍繞課題讓學生質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梳理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是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充分的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和創造性。其次,以讀代講,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透過自由讀、輕聲讀、默讀、有感情的朗讀。感悟小錢病情的危險,移植骨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及尋找合適的骨髓的不容易,在感悟的基礎上再讀課文,以悟促讀,使學生感受到臺灣青年捐獻骨髓的可貴。在閱讀中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是學生的心靈受到愛的洗禮。此外,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也是每節語文課必須考慮的問題,本節語文課中首先讓學生藉助工具書獨立學習本課生字詞,把握課文中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閱讀的能力。然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探究自主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從而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和遺憾,首先,我覺得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若在講課時能透過範讀,以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起到作用。其次對資料的整合運用不夠充分,此外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沒有留給學生充足的寫字時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