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數字編碼》教學反思範文

五年級上冊《數字編碼》教學反思範文

  《數字編碼》是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教學內容,教材要求分3課時依次研究:郵政編碼、身份號碼、學號編碼、圖書編碼等。本節課我應該重點講什麼呢?透過對比我發現身份號碼所包含的資訊多,最能體現編碼的思想和方法。所以本節課我以身份號碼為重點,教學有關數字編碼的知識。

  身份號碼人人都在用,但這其中的18位數字分別代表什麼含義?人們又是怎樣進行編碼的呢?我想有些人(包括我自己)也並不太瞭解。為此,我上網查找了有關資料,弄清了身份號碼中的地址碼、出生日期碼、順序碼、、校驗碼,並專門請教了五常管戶籍的同志,確認了五常的程式碼有3個,分別是2103、0184、2125,真是教學相長啊!

  如何讓學生了解身份號碼的含義呢?為了不讓學生走彎路,試講時我以自己的身份號碼為例引導學生進行了比較探究,課上得很順利,但正如朱校長所說:“教師拓展得很多,但學生學得不主動,教師沒有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朱校長評課一針見血,我很是佩服。曾一度認為類似這樣常識性的課就應該這樣教。但細想:數學課不同於常識課,每一項教學內容承載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還有知識背後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我不能把身份號碼作為一個知識點教給學生,而應該讓學生在探究身份號碼含義的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發現問題,我調整了教學方法,教學中主要採用了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開放式的課堂學生學得更加積極主動,興趣盎然。4人一組,學生把收集來的身份號碼放在一起進行觀察比較,幾分鐘後,一雙雙小手高高舉起,他們真的有所發現!並急於把自己的發現和猜測和大家交流!交流時當學生說的不夠準確時,我就引導他們進行了第二次的`比較觀察。即學生自己探究能夠有所發現的,就讓學生探究;而當學生自己探究發現不了規律,我再給予解釋說明。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同學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課堂上竟生成了許多新問題,如:“老師,如果2個人是雙胞胎,身份證怎樣編號呢?”

  我們都知道,一堂課是否成功,要看學生的表現。這節課從學生的表現上看,我想我是成功的,而我收穫的遠遠不止這節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