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大自然語言》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八年級語文上冊《大自然語言》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9月26-28日,我有幸參與了在浙江嘉興舉行第四屆“四地五校”教育教學(此文來自)交流活動,對於有效課堂創設有了更深理解。回顧自己親身參與《大自然語言》執教過程,並學習與傾聽了同行優秀教師“同課異構”和專家周到點評,我對於如何更好地進行說明文教學有了一定反思。

  一、有高度:目標須先行,有舍才有得

  《大自然語言》是浙教版八年級上一篇事理說明文,也是一篇傳統篇目。作者是我國著名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說明什麼是“大自然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並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最後則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重要意義。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從具體到抽象地說明了有關物候學事理。

  文章中可挖掘“點”很多:如從全文到段落都採用邏輯順序,思路清晰;第一二節語言優美而富有感染力,歷來是教學中語言品味重點;同時,文章綜合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語言準確而通俗,值得學習與借鑑。可以說,這是一篇說明文中典範,並且已有眾多名家珠玉在前,我剛拿到課文時候一時有些茫然。

  起初,我力圖面面俱到,試圖在一課時中將文章條理、語言生動性和趣味性兼顧。試教證明,這是一堂讓學生學得很累課。對於課文特點,他們也許都在教師導引下有所瞭解,但遠遠談不上理解——一切都如浮光掠影,缺乏深層感悟。

  “回爐”備課後,我找到了根本立場:說明文教學中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重新研讀教材後,在課文閱讀提示中,我找到了設計教學立足點、出發點:清晰條理和準確語言。至於最容易“出彩”“語言生動性”品讀交流,由於與說明文文體特點有所衝突,只能“忍痛割愛”了。並且,根據八年級學生說明文學習基礎,我將說明方法解說穿插到了字詞品讀中,不再作為孤立知識點出現。在後來實際教學中證明,有舍才有得,正如寫作文要圍繞中心,一堂好課也要圍繞中心,影響造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