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通用20篇)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通用20篇)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1

  一、引導同學藉助已有的圖形周長的意義,理解掌握周長的計算方法。

  圖形周長的意義是同學已有的認知基礎,更是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核心,只有抓住這個核心,引導同學從周長意義動身,去反思、解釋,才幹形成科學的知識結構。如:同學在交流周長計算方法時,注意引導同學圍繞周長意義來進行辨析,從而掌握計算方法。再如:第二個練習,當多數同學出現 4+7+2+3=16這種方法之後,和時引導同學藉助周長意義來發現問題。這樣,透過以上活動,協助同學理解掌握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同學不只知道怎樣計算,還知道為什麼這樣算。從而形成牢固知識結構。

  二、在關鍵地方創設問題,引發同學的思維,激發同學學習興趣。

  本節課,注意在關鍵地方創設問題。如:“仔細觀察情境圖,圖中都有哪些資訊,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這是知識的生長點;“要求給長方形花壇安上護欄,需要先求什麼?”這是知識的轉折點,為學習新知奠定了基礎。和時協助同學分析問題。再如:出現(4+8)×2這種方法時,引導同學說出括號裡要求的是什麼?在重點處協助同學理解方法。再如:“猜猜看,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12釐米,用兩個這樣的長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釐米?”在同學思維容易混淆的地方,創設問題,激發同學認知牴觸。引發同學探究學習的興趣。最後一題“你能根據今天學習的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求出它的周長嗎?”在同學思維受阻的地方創設問題,為同學思維指明瞭方向。正因為能在關鍵處創設問題,能激發同學學習興趣,同學學習比較投入,為同學學習方法奠定基礎。

  三、重視同學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提高同學學習的能力。

  本節課,在引導同學發現問題、理解問題的基礎上,注意先讓同學獨立考慮,在同學有了想法的基礎上再引導同學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點撥,協助同學理解計算方法,思維發生碰撞。如:探索周長計算方法時,先讓同學獨立考慮,當同學有了想法,和時交流,再借助周長意義來判斷理解掌握方法。再如:練習一,先猜一猜,找準問題,然後驗證,找到答案,再解釋原因。“為什麼拼成大長方形後周長是20釐米,而不是24釐米呢?你是怎樣想的?”同學發現,這兩個寬已經不是拼成的大長方形的周長了。發展了同學的思維。正因為有了同學獨立考慮,同學才有言可發,正因為有了教師的點撥,同學認識才比較到位。

  四、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逐步發展同學的思維能力。

  如:練習一,問題一從先求一個小長方形的周長入手,再驗證,最後透過拼生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對比,發現減少的越多,剩下的越少,反之減少的越少,剩下的越多,滲透一種函式思想。再如:練習二,是一道發散思維題,是一個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一題多解鞏固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同時發散同學的思維;後面多題一解,發展同學概括能力,同時體會轉化思想。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2

  此課之前,學生們已經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特徵初步理解了周長的含義目的是讓學生們探索並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課上我主要分以下幾步驟進行教學。

  一、讓學生透過猜想激發學習興趣。

  我首先出示描上花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們觀察哪個花邊長一些了驗證學生們的猜測引出學生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究。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學習空間。

  周長的計算方法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瞭如何引導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和交流獲得解題方法上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為有了前面周長的認識生自主探索並不困難,關鍵是對各種演算法的溝通、 比較和理解。在學生交流演算法時一方面讓學生適當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演算法間的相互聯絡,最終抓住問題的本質——不管怎樣列式是求圍成長方形的四條邊長度的總和。幾種方法中,長加寬的和乘2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利用區分兩組長和寬的顏色來幫助學生理解。再探究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後學生自主探究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這個過程中我的組織性語言過多,總結性的語言不精準,知識性的總結沒有做到最貼切,且過於重複學生們的回答致用時較長,誤了後面的教學設計。學生們自主交流時間還不夠充分,交流不徹底。

  三、練習的設計

  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問題學生由淺入深的做題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整節課上下來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很多不足是對於教材的鑽研不夠透徹是教學用語不規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鍛鍊自己的語言,嚴格要求自己,嚴格要求學生多動腦思考。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3

  《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是小學數學蘇教版教材第五冊第六單元的內容,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認識周長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材以學生熟悉的學校籃球場為題材,提出了計算籃球場周長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聯絡場地的形狀,探索、交流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在交流的基礎上確認或逐步完善。對於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則安排在"試一試"中讓學生獨立探究、計算,再透過交流發現規律、掌握方法,這樣就能很好地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選擇的平臺。教學時先讓學生根據籃球場的形狀提出求周長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對周長的認識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試試,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考進行計算,接著,讓他們彙報各自的演算法,引導學生去體會和理解不同的演算法,把握不同演算法間的相互聯絡。再讓學生比一比,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種演算法,為什麼等等。在練習鞏固中,"想想做做"從直接看圖計算,量一量獲取有關資料再計算,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最後在圖形的拼擺中關注圖形周長的變化,這樣由淺入深,既鞏固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又學會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裡的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縱觀整節的教學,我都努力為學生的探究設計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透過操作、交流等豐富多樣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足的是本節的練習量少了一些,自己的教學駕馭能力還不足,學生的開拓能力還沒有得到充分地展示。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4

  小學數學教學觀摩研討會心得:我們應這樣備課

  上個週六、週日我們進行了兩天的學習培訓。聆聽了來自北京z、杭州z等全國著名老師的觀摩課,以及有關課堂教學的精彩報告。課堂上的輕鬆高效,報告做的精彩異常,使我們都受益匪淺。

  來自杭州文海實驗小學的z老師做的關於優效課堂教學的報告,感觸頗深使我認識到:在備課時要思考兩個問題:教什麼和怎樣教?

  一、教什麼;

  老師說:一個成功的人首先知道自己一生該幹什麼;其次也知道自己該怎麼幹。那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知道一節課該教什麼,也應該知道怎麼教;這之前備課時總是看看教參、教案,留心一下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環節怎樣設計的,做到心中有數就可以了。透過學習才覺得僅僅這些還遠遠不夠,在原來的基礎上還要深入思考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的困惑是什麼?學生最困難和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是什麼?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

  2、根據學生制定目標:教學中做到三講和三不講;

  三講:

  ①學生想不到的要講;

  ②學生易出錯的要講;

  ③學生容易混淆的要講。

  三不講:

  ①學生自己會的不講;

  ②你講了也不會的不講;

  ③學生已經會的不講。

  3、練習題設計要有層次。基本的練習題、容易出錯的練習題、容易混淆的題、提高的題型都要涉及到。

  二、怎麼教;

  老師說:所有的好課都是當堂生成的!課堂一定關注生成,關注學生。他借用美國的一位教育家說:如果一節課他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錄一樣的話,絕不是一堂好課,因為這說明他沒有關注學生,沒有當堂生成。所以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按照上面的這些去備課、去教學。力求讓課堂教學更優效,教學的的路上走的更遠一些。

  最讓我感動的是劉老師作為一名知名教師,備一節三年級的《乘法分配律》,還大量瀏覽文獻資料。僅查閱有關乘法分配律的論文就達61篇,並做了探究、歸類整合。在自己的基礎上,廣泛吸取別人的經驗進行融合,他說這才叫研究。把知識進行橫向比較,拓寬知識面和眼界,使知識更為嚴謹系統。作為名師他這種求真務實、積極進取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5

  美國的教育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告訴我,我會忘記;分析給我聽,我可能記住;如果讓我參與,我就會真正理解。”然而,真理都是在不斷的摸索、實踐中誕生的。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3課時,課本第63頁的例題及第64—65頁的練習。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特徵,並初步理解周長含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並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材的例題的安排是測量學校籃球場的周長。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又緊貼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有選擇的使用,做了整合處理。

  《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活動這樣要求: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根據以往的教學要求理應透過本節課的學習總結出計算長方形周長的公式。

  根據新課程目標及大綱的要求,結合本班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及基礎,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瞭如何引導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和交流獲得解題方法上。在我的第一次試教的時候,長方形的長是28米,寬是15米。我先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打算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這樣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空間。然而,在比較方法,讓學生進一步的感知哪種方法比較簡便時,大部分學生認為長加寬的和乘2,這種計算方法很費事。做了一次調查,發現原來在於計算28+15是進位加法,沒有乘法來的快,所以大部分學生認為28×2,15×2這種方法比較簡便。針對我們班學生的特點結合教材的新理念,對教學內容做了重新的修改,則,長方形的長是30米,寬是10米。在教學時,由於長和寬的長度都是整十數,學生口算速度比較快,想到的方法也很多。然而在學生彙報的時候,我不止是引導他說自己的方法,還要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讓其他的學生也能認識並理解這種計算方法。

  學生一:30+30+10+10=80米

  想法:求長方形的周長就是求它的四邊的長。

  學生二:30×2=60米 10×2=20米 60+20=80米

  想法:長方形有兩條相等的長,兩條相等的寬。

  學生三:30+10=40米 40×2=80米

  想法:長方形有兩個這樣的長加寬。

  學生四:20×4=80米

  想法:長比寬多20米,如果給寬10米,那它每邊就都是20米。

  ……

  在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後,我並沒有急於對演算法進行最佳化,而是引導他們理解不同的演算法。誰的想法和他一樣呢?那你也來說說你的想法吧!透過這樣的提問,讓每個學生在說與傾聽的過程中感受並理解每一種演算法。那你喜歡哪一種演算法呢?並說說你的理由。其實,在學生說為什麼喜歡這種方法的過程中,就已經在對每一種演算法進行優化了。當第三種方法被喜歡的理由讓大家信服時,則已經達到演算法的優化了。這樣設計,在沒有揭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的前提下,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這樣既有利於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能使相關的探索活動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有利於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活動,使學習過程成為主動的、生動活潑的、有個性的過程。同時,能夠讓每個學生在快樂、自主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氛圍中,實現解決問題方法上的最佳化。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教學的著眼點不僅僅關注學生有沒有理解圓周長的意義,更是如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探索新知,從而發現求周長的的一些規律和方法。

  在引進周長的概念時,正對小學數學枯燥乏味,我就帶學生走出班級,到學校的水池旁邊。我提問你知道這個水池一圈有多長嗎?你知道怎麼測量嗎

  水池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這個問題一提出,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馬上就帶著問題去學習新的知識了。

  等學生知道了繞物體一圈的邊線就是周長時,我再引到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上就輕而易舉了。有的學生在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時候,就採用上面的方法,把4條邊全部測量一遍,再相加,他們自己也覺得很麻煩。在這時,我就要學生想想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促使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當然問題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有的學生總結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是兩條長加兩條寬,也有學生總結是長加寬的和再乘2,在這裡教師要鼓勵學生的答案。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開放型的思維方式,還激發了學生去動動手的願望。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7

  本內容是第五單元,內容較少,看起來很簡單,只要記住長方形的計算公式就行了,其實不然,本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學起來非常複雜。特別是輔助材料上的練習題向外延伸的知識更廣。在教學本內容是首先讓學生理解、記憶長方形的計算公式,並能進行簡單的計算。然後透過各種形式的練習題,進一步理解有一定難度的計算題,如:知道周長求寬、或求長、或求長和寬的和,透過不同形式的練習,百分之八十的學生基本掌握其內容,這一單元雖然內容少,但用時間較多,因為這一單元學不好,直接關係到下一冊“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如果本內容學不好,學生就開始把周長和麵積混淆,所以必須讓學生把這一單元的知識掌握牢固,進度慢一點不要緊,我出了很多這方面的練習題,然後,又把它進行了分類:如:知道周長、和寬,求長方形的長、或寬;知道周長求長和寬的和各是多少?然後再畫出不同的長方形;如:已知一段鐵絲長是 24 釐米,你能握成幾種大小不同的長方形?他們的長和寬各是多少?還有很多形式的練習,透過這些練習學生基本上掌握了這個單元的知識,透過測試優秀率大本分之八十左右,比去年同期的所教班級學生的優秀率高出百分之二十左右,測試後我比較滿意。

  但學生的智商是有差距的,對本內容來說個別學生掌握的不是十分精通,我想這時老師不能一刀切,不能急於求成,允許學生有消化的過程,還可根據學生的差異分層教學,不管用什麼方法最終叫學生都能“吃飽”、“吃好”。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8

  《長方形的周長計算》這節課是在教學完周長的概念後進行教學的。《數學課程標準》前言部分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設計以這一基本理念為指導,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為主線”,重視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努力使學生在探索交流中獲得新知,同時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在教學長方形周長時,讓學生試著求出長方形的周長,課堂上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索長方形周長的各種解法,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再引導學生比較,哪幾種想法是一樣的,你喜歡哪一種演算法,為什麼?大家都一致的認為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比較方便。理解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我把一組長和寬用紅粉筆標出,另一組用藍粉筆標出,非常的直觀形象,學生一看就知道有兩個長和寬,對為什麼要乘2,學生也很好的理解了,長方形的周長其實就是兩個長和寬的和。從而使學生直觀深刻地理解了這一計算方法,()使本課的教學難點得以突破。從教學效果上看,這節課的教學是成功的,學生們都掌握了求長方形的周長的方法,而且還會合理地選擇簡便的運算方法。

  但 是在練習中我發現學生們在求長方形的周長時,有部分學生在算的時候只是用長和寬加起來就不再去乘2了。我反思了一下,覺得有可能是經過比較後,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強的學生也想採用那種公認的方法做,但做的時候又不仔細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錯率就比較高了。在教學時,我也應該強調一下,要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公式不一定最好,自己喜歡的才更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關於長方形周長的題型很多,要讓學生都見識見識,解決解決,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圖形的周長教學反思什麼是周長教學反思認識周長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9

  教了十幾年數學,我覺得自己對教材和學生都掌握得很好,但今年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才認識到自己的感覺是錯誤的。

  在和學生共同探討認識了“什麼是物體的周長後”,我出示了一個長方形,引導學生開始瞭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們開始分組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也很投入。很快,一隻只小手接連不斷的舉起來了。我讓小組選代表彙報合作探究的成果:

  “9+7+9+7=32(釐米)!”

  “9+7+9+7=32(釐米)!” ……

  沒有出現我的預設效果。我只好進一步鼓勵說:“誰有更好的方法?”

  “9+9+7+7(釐米)!” 一個平時表現很好的學生站起來發言。

  我心裡有點失望,可是還鼓勵說:“不錯!誰還有更好的方法!”

  沒有同學再舉手了。

  我說:“彙報的同學說說你們是怎樣計算的?”

  “我測量了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後兩條長加兩條寬。就得到了它的周長。”幾乎每個同學都如是說。

  看到學生自己歸納不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我急了,只好硬往公式上引導:我說:“長方形兩條長,那 麼9+9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9×2。寬用乘法算式表示為7×2。所以,長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表示: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也可以先算出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再×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接下來是課堂練習,我出示了三個長方形讓學生計算周長。全班只有一半左右學生用我的公式方法計算,還有一半學生是用加法做的。

  這堂課上完後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樣教的?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現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他們死記公式是背離新課改要求的 。也許讓學生先記公式再學計算周長,就學習成績而言可能會高點,可是長此以往,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對這些三年級小學生來說,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

  既然學生心裡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於他們,只要他們的演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課本上不是也沒有像以前那樣註明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嗎?今天他們自己總結出最好記、最好用的計算方法,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摘取數學皇冠的明珠呢!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10

  《長方形的周長》這是我剛進學校時,第一次上的公開課的內容,第一次上這內容時的情景在腦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課後明叔點評了一句話:“你這數學課上得像語文課一樣。”讓我印象深刻。那時的課應該讓人感覺十分青澀吧,雖然每個環節師父都細心地指導我,但在自己實踐時,仍然有很多地方沒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開課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邊老師的指導和時間的磨礪下,如今再來上這個內容時,對於每個環節,該如何設問,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級的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邏輯性還不是很強,要想正確引導學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師的思路,而應該多去揣摩學生的思想,然後在他們的思維基礎上進行牽引,往往能更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本節課開始時,我仍然採用了一個童話故事進行情境引入,但發現學生的情緒並不如我原來的學生那麼高漲,當時便想:難道是我的童話故事學生之前聽過?課後我問了問學生,他們說這個故事之前並沒有聽過。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應呢?課後我進行了一番思索。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現在很多學生從小就會上網,他們能從網上獲取大量的各種各樣的資訊,這些資訊促使了學生的心理開始早熟。曾經喜愛看《喜羊羊》的孩子們到了三年級,心裡開始出現矛盾,一方面平時看著《喜羊羊》,另一方面又開始排斥《喜羊羊》,他們覺得這個動畫片很幼稚,已經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看的動畫片了。同樣,所謂的童話故事對他們來說也就顯得很幼稚了,聽到後興趣自然不會很高。在今後的課中,不管用什麼進行引入,都應該先對當時的學生的喜好、心理進行一番瞭解,而不應該還停留在對原來學生的瞭解中。時代在變,孩子們也在變,只有順應了他們身心的發展規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課來。

  隨後在新授時,學生能利用周長的概念以及長方形的特點推匯出長方形周長的三個公式。在運用時,我發現學生普遍都能正確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採用連加的居多,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學生們卻很少用到,這本來是三個公式中最簡單的一種,學生卻不去選擇。難道它現在變得很複雜了?其實不然,這種方法仍然是最簡單的一種,只不過現階段的學生還未學習過多位數乘一位數,如果題中給出很大的數字,用這個公式他們就無法計算出結果。這使我不禁想到,這一冊的教材其實是安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只不過在《周長》之後,倘若在教學時,先把《多位數乘一位數》提前上完,再來學習《長方形的周長》時,他們便能用三種方法完整地解決,這時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的簡便之處便體現了出來。所以我們平時在教學時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順序去上呢?這個值得我們去探討。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和周長的概念以後進行教學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本節課設計以這一基本理念為指導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和一自主探究為主線,重視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努力使學生在探索,交流中獲得新知,同時享受學習的樂趣。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試著求出長方形的周長,課堂上我大膽的放手,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索長方形周長的各種解法,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再引導學生比較,那幾種想法是一樣的,你喜歡哪一種演算法,為什麼大家都一致的認為長方形的周長=(長+寬)x2,比較方便。理解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我把一組長和寬用紅粉筆標出,另一組用藍粉筆標註,非常的直觀形象,學生一看就知道有兩個長和寬,對為什麼要乘二,學生也就很好的理解了,長方形的周長其實就是兩個長和寬的和。

  從而使學生直觀,深刻的理解了這一計算方法,使本課的教學難點得以突破。從教學效果上看,這節課的教學是成功的,學生們都掌握了求長方形周長的方法,而且還會合理的選擇簡便的運算方法。但在練習中,我發現學生們在求長方形的周長是有部分學生在算的時候只是用長加寬加起來就不再去乘以二了,我反思了一下,覺得有可能是經過比較後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強的學生也想採用那種公認的'方法做,但做的時候又不仔細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錯率就比較高了。在教學時我也應該強調一下,要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公式不一定最好,自己喜歡的才更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12

  一、深入學生,選擇素材,創設情境。

  對一個學科而言,學生的興趣、愛好是最重要的。常言道:處處留心皆學問。課餘,我特別關注學生喜歡玩什麼,怎麼玩,並從中得到啟發,將學生玩的素材巧妙、合理地運用到數學教學中,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親近、親切感。如在學習長方形的周長這節課時,當我把長方形卡通畫片呈現給學生,他們的“情”即刻“熱”起來:“好漂亮的畫片!”接著,我將畫片平移至右,顯現長方形畫片陰影框架圖。實物畫片與框架圖形成鮮明的對比,既為今天理解長方形的周長奠定基礎,又為以後學習面積埋下伏筆。同時,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是豐富多彩的,絕對不只是簡簡單單的計算、公式、法則的問題。多彩的畫片,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急於想玩一玩、拼一拼、算一算。

  二、學玩結合,探索創造,發展能力。

  在讓學生自主探索、研究長方形的周長時,學生一邊列出算式,一邊用圖形(小棒或線段)展示解題思路,驗證了計算方法的合理性,親身體驗,構建數學模型,經歷了最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的薰陶。老師發給每位同學一份畫片,滿足了他們“給我一張吧”的願望;“你能用這些畫片拼成新的長方形嗎?”激起了學生原本就有的好奇心、求知慾和創造性,因此他們在拼圖遊戲中能大膽構思、創造,相同的拼法,不同的解法;或不同的拼法,相同的解法。特別是學生在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畫片連拼成長方形時,由2張畫片、3張畫片、4張畫片的連拼,聯想到10張、100張畫片連拼成長方形時,由2張畫片、3張畫片、4張畫片的連拼,聯想到10張、100張畫片連拼後,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按這一規律推匯出若干張正方形畫片連拼成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

  是遊戲,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狀態,是遊戲,使學生的學習建立在主體、積極的、有自信的、主動探索的、集體合作的基礎上,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他們的思維在此間產生了質的飛躍,創新能力逐步提升,讓我驚喜、讓我感嘆!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13

  整節課我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我覺得這節課突出以下幾點:

  1、新課標指出:

  數學課程要重視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把現代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鋪助教學,發揮其新穎直觀的優勢,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長這一重點,運用電腦演示一週的總長度就是一個圖形的周長。在怎樣瞭解長方形的周長最最佳化方法時,我也藉助電腦直觀演示過程,讓學生突破這一難點。

  2、根據第低階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徵、知識特徵,在教學中我採用故事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全心投入到學習中。

  3、改變傳統的教師一味的教,學生聽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育學家波利正指出:學習任何新知識的最佳途徑是學生自己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絡。,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新課標指出:合作交流與積極探索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識是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美國一所大學的牆上寫著:我聽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記得了,我做過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長方形的周長的最最佳化公式時,我給學生提供充分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分工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並小組討論計算方法總結,全班交流、彙報後,才得出長方形的周長的最最佳化公式。

  4、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重視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把現代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鋪助教學,發揮其新穎直觀的優勢,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長這一重點,運用電腦演示一週的總長度就是一個圖形的周長。在怎樣瞭解長方形的周長最最佳化方法時,我也藉助電腦直觀演示過程,讓學生突破這一難點。

  5、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係融洽,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我始終以商量的語氣與學生交談,把自己當作一位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與學生處於朋友關係、平等狀態。由於有這樣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所以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動學,樂意學。

  6、有機地滲透情感教育,經過一系列教與學,我提出:小白兔與烏龜新的長跑比賽結果怎樣呢?讓學生猜一猜,透過猜,讓學生懂得了:驕傲必定失敗,堅持就是勝利,失敗一次並不可怕,關鍵是能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是對學生進行了教育。

  綜觀整節課,教師和學生都是在一種寬鬆、平等的氛圍中一起學習,學生樂於學,每個學生都在學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14

  1.運用已有經驗,理解抽象概念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一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還相對較弱,他們的年齡、經驗決定他們獲得絕大部分數學知識是在對生活中具體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基礎上逐步抽象出來,從而形成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進行數學抽象,在抽象過程中理解知識。周長這個概念是個抽象的概念,學生第一次接觸。如果教師直截了當地讓學生解釋這個概念,他們會感到無從談起也很難表述清楚。但是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物體,他們對物體的周長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結合這些特點,我設計了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生活經驗,透過學生指一指,說一說理解周長概念的過程,。事實證明:教學中有效運用直觀性原則,尋找直觀操作與抽象思維之間的連線點並透過遷移原則,有效疏導學生思維障礙,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組織小組合作,自主探索新知

  新的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現代教育學也認為:數學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形成積極的情感與態度.因此在教學長,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時,我就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間.教學中學生透過測量、計算,找到不同的計算方法。此時,學習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學生手裡,每個學生,每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方式,主動地,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再透過小組討論,學生自主推薦,展開辯論等多種形式,找到最好的計算方法,從而歸納出長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透過本節課的實踐,我發現學生的思路是活躍的,有時可以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放手讓他們去研究去探索,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研究數學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3.精心設計練習,激發探索興趣

  練習設計的開放效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索興趣,讓練習內容開放,具有選擇性;讓練習時空開放,具有廣闊性.讓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激發起學生探索興趣。在練習時,我只設計了幾道題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自主的選擇研究的課題,既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有利於分層教學。

  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講課的時間少,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的時間多。力求遵循學生的認知過程,根據學生已有經驗,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充分調動他們探索的積極性,透過參與操作、討論、交流、歸納、分析、整理的過程學習了新知,並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本節課學生一直處於積極的,愉快的,輕鬆的研究探索過程中,收到良好效果.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15

  一、理論、認識

  “自主模式”是自主學習課堂教學與傳統的接受式課堂教學的最本質的區別,它徹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那種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狀態,使學生在自覺、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中,獨立思考,勇於探索,學會求知,學會自主發展。因此,教師的教學應是富有創造性的活動,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過程的組織、教學策略和教材的選擇等方面,都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使課堂教學以“教材、教案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認知和發展需要為中心”從研究如何“把學生教會”變為研究如何“讓學生自己會學”。教學中啟發學生學習探求新知的慾望,為每個人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重視“個體”的嘗試學習過程,允許每個學生以自己的認知方式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認知過程。

  二、實踐、驗證

  這節課,我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採用了“自主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基本原則。

  (一)指導學生開展有效預習,為堂上動態生成提供教學資源

  組織學生開展預習活動,目的是為課堂上集體學習做好準備,而成功的預習活動必須融入個體的思考與體驗。課前,我讓學生獨立預習,按要求完成預習作業:

  1、課本中介紹了幾種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你看懂了哪種方法?哪種方法你不懂?

  2、你還有沒有與課本不同的計算方法?

  3、寫、把自己的想法簡單的寫出來。

  4、練、(嘗試練習)算一算自做的長方形“書籤”的周長是多少。(你會幾種方法,就寫幾種方法。)學生在預習時,寫出了自己對課本三種計算長方形周長方法的理解,還生成了各自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呈現了學生的認知起點,為研討交流課,提供了探究和交流的資源。

  (二)重視課堂上學生對各種演算法的交流與體驗,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的預習為課堂上更多的動態生成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關鍵還在教師怎樣實施預習後的教,開發和利用好這些資源,並使教師的教適應於學生預習後的學。

  學生課前的預習大多是個體學習行為,各有各的收穫,各有各的感受,因此很需要在課堂上進行集體交流,相互啟發,使學生對課本學習產生深層次的反思與感悟,進一步提升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研討交流課上,我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本組同學(四人小組)交流自己的演算法,讓人人都有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反省的機會。全班交流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說說自己對課本上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理解。【呈現了三種方法是:①6+4+6+4=20(釐米);②6×2=12(釐米)4×2=8(釐米)12+8=20(釐米);③(6+4)×2=20(釐米)】同學們參與討論、質疑,老師只是在重點環節進行點撥和。(例如:課本上介紹第三種方法,學生理解比較困難,老師便在重點用線段圖直觀講解,幫助學生理解。)

  另外,對這些方法,每個學生由於其內在思維的差異,可能有不同的策略選擇,怎樣引導學生開展策略反思呢?我是這樣組織討論的:“大家學會了三種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更好呢?為什麼?”在這個問題的討論和交流中,學生對長方形周長的計算產生了更深層次的反思與感悟,進一步提升了對數學知識的認識。

  三、感悟、思考

  探究行之有效的“交流研討課”的教學策略和方式,研究真實的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改善學生學習思維狀態,形成自主學習的內趨能力,提高學習質量。是我這個學期的研究重點,在中低年級開設“交流研討課”,確實還有一些問題要抓。教學要因交流而精彩,學生的大膽設想、意見要在討論、質疑和爭辯中統一認識,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理想的課堂應該是一種充滿激情與生命力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永恆的追求。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16

  本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得紮實,靈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和實踐能力,自認為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較為成功:

  1、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我認為營造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已不再只是一種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而應成為一種教學的目標去追求並努力實現,力求達到“情意共鳴溝通,資訊反饋暢通,思維活躍流暢,創新精神湧動”的最佳境界。

  在課堂教學中,把尊重學生人格放在第一位,理解學生“天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幫助學生補充他人不完整的敘述,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問難,發表意見。

  改變了以教師為出發點的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或群體的交往關係,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主體結構。

  2、創設學生自主探索的舞臺

  按傳統數學教材,周長的概念描述為“圍成一個平面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它的周長”。但本課的設計從數學新課程“空間與圖形”的整體目標出發,從學生持續、和諧的發展目標出發,重在加強“周長”與日常生活聯絡,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對“周長”的理解,並一一進行充分肯定。這樣教學,充分本校備課組對新課程理念的正確認識。

  教學中,發揚教學民主,以學生為探究主體,儘可能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主評價,自我感悟,老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參與者。在策略的比較中,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和圖形周長推理能力的發展,體現了“跳出數學教數學”的教學思想,充分地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化”和“再創造”的學習探究過程,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整節課,我並沒有把哪一部分的知識直接告訴給學生,而是透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質疑,釋疑反覆驗證的方法學習新知,還給學生的自主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準則,強調演算法的多樣化

  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計算圖形周長中的一種特例。它是經過人們的不斷總結而獲得的。它的特點是計算簡便、迅速。但對初次接觸的小學生來說,是把重點放在周長公式的結果上,還是注重引導學生在測量具體圖形中探索周長的過程,則是兩種不同教育觀的反映。

  在教學過程中,並沒有採用傳統的“公式─例題─習題”的教學結構模式,而是採用新課程努力倡導的“問題情景─探究交流─應用與拓展”新型教學模式進行的。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在三輪的學習探究與討論交流中,教者始終沒有以一個“權威者”的角色指出哪個方法是最簡便、最科學、最合理的,而是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探究與計算的過程,自己會去體會他喜歡或者能夠理解的演算法,真正體現了“演算法的多樣化”和“讓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的新課程理念。

  當然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本節課有以下幾個方面不盡人意。

  教學過程中的評價仍顯單薄,教師語言不夠豐富。

  教學預設中的三次探究重點突出了第一次的探究內容,聯絡生活探究與動手操作探究的過程由於時間的關係師生交流的環節較快,不能很好的關注全體學生。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17

  此課之前,學生們已經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特徵,並初步理解了周長的含義,目的是讓學生們探索並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課上我主要分以下幾步驟進行教學:

  一、讓學生透過猜想激發學習興趣。

  我首先出示兩個長方形的圖形,讓學生們觀察哪個周長短一些,為了驗證學生們的猜測,引出學生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究。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但匯入的兩個長方形周長大小差異明顯,沒有很好的達到激發興趣的效果。

  二、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學習空間。

  周長的計算方法,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瞭如何引導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和交流獲得解題方法上,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因為有了前面周長的認識,學生自主探索並不困難,關鍵是對各種演算法的溝通、比較和理解。在學生交流演算法時,我一方面讓學生適當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一方面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演算法間的相互聯絡,始終抓住問題的本質——不管怎樣列式,都是求圍成長方形的四條邊長度的總和。幾種方法中,長加寬的和乘2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利用區分兩組長和寬的顏色來幫助學生理解。由長方形的長逐漸變短,變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導學生們探索正方形的計算方法。

  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組織性語言過多,總結性的語言不精準,知識性的總結沒有做到最貼切,而且過於重複學生們的回答,導致用時較長,延誤了後面的教學設計。學生們自主交流時間還不夠充分,交流不徹底。

  三、練習的設計

  我設計了四種題型。搶答、口算、選擇、解決問題。但由於時間關係只完成了兩道題。這是教師教學時間把握的失控,還有習題不符合學生們的認知規律,沒有循序漸進。

  整節課上下來,我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對於教材的鑽研不夠透徹,二是教學用語不規範,三是教學組織方法不當,四是練習沒有達到鞏固的實處,只注重了結果沒有問過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修煉自己的語言,嚴格要求自己,嚴格要求學生,多動腦思考。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18

  三年級上冊數學第七單元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我先用一節課帶學生認識了什麼是周長,學生都比較好理解。

  第二節課,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元旦演出要裝飾教室,我們想在教室前面的黑板外側掛上一圈綵帶,至少需要多長的綵帶呢?我告訴學生,黑板大約長4米,寬1米,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列式解答。我巡視發現學生多數都是列式4×2+1×2=8+2=10(米),我找了幾個學生講一講自己的想法,他們都說的非常清楚,先求兩個長,再求兩個寬,然後加一起,就是長方形黑板的周長。有一個學生列式為4+4+1+1,學生說這樣太麻煩。沒有一個學生列式為(4+1)×2,於是我引導學生說:這道題就是求長方形的周長,長方形的周長就是它兩條長和兩條寬的和,我們可以先求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怎樣列式,學生想了想,說可以列式4+2=6(米),我又接著說,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求完了,怎樣再求兩條長和兩條寬的長度?學生紛紛說:再用6×2=12(米),我讓學生比較4×2+1×2和(4+1)×2這兩種方法,看哪一種更簡單,多數學生都認為第二種更簡單易算。

  正方形的周長公示比較簡單,我讓學生自己拿出正方形的彩紙,計算它的周長,學生都知道用邊長×4。

  課本上的題目都非常簡單,但是同步上有這樣一道題,有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18釐米,長是5釐米,求寬是多少釐米?這道題是逆用長方形的周長公式,很多學生不會算,我一看這個地方還真是個難點,於是用了半節課的時間帶學生推理計算,我是這樣引導學生思考的:我先問學生,這個周長18是什麼意思?學生說是長方形的兩條長和兩條寬,我又問學生,我們能不能先求出長方形的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是多少呢?很多學生說可以,用周長18÷2=9(釐米),我接著問學生,9表示什麼?學生回答9表示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已知一條長是5釐米,那麼能求一條寬是多少了嗎?學生馬上回答用9-5=4(釐米),於是我讓學生回頭總結長方形的長的演算法:長方形的長=周長÷2-寬,同理又推算出長方形的寬=周長÷2-長,正方形的邊長=周長÷4,我讓學生把這5個公式抄寫在課本85頁上,學生快速地就抄完背會了,接下來做題訓練,學生做得又對又快,一些平時聽課不專心的學生也學得非常快,費思赫說了好幾遍,老師,我真聽明白了,可明白了。

  數學課堂上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很多時候也需要教師巧妙適時的點撥引導,學生才能快速地“撥開雲霧見青天”。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19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節課是在教學完周長的概念後進行教學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新課標指出,教學應該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根據課標的要求,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注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動腦思考,動手驗證,突出學生主體性。在探究過程中,讓學生成為積極的行動者、積極的參與者和合作者。課上讓學生思考、實踐、交流,並用所得知識解決問題。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

  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學習中,更應該讓數學知識與身邊生活相聯絡,體會數學的實際價值。

  二、積極自主,經歷探索與思考

  學習者有了探究問題的需要、興趣、積極愉悅的情緒之後,靈活有效的思維、自主的研究,是使探究具有實際價值的保證。在長方形周長的探究活動中,學生有的利用方格紙(每個小方格邊長為1釐米)進行研究,在方格紙上,數出或者計算出圖片的周長;還有的用尺子量出各個邊的長度然後相加;還有的只量出長方形的一組長和寬,只量出正方形的一條邊的邊長,然後根據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的特點進行相關的計算。親身的經歷使學生清晰地理解周長的計算方法,也為總結周長公式奠定必要的基礎。

  三、總結方法,提升學習能力。

  老師的教,是為了不教。在數學學習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累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這一點在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的時候應該作為一個重要評價方面。我引導學生們回顧:在剛才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把自己探索的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後選擇最簡單的方法,最後根據這個最簡單的方法再總結出周長公式。隨後,孩子們用這個學習方法小組總結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學生的學習效率高,效果十分理想。可以預見,在學生以後的學習中,遇到此類的學習任務,他們一定也能選擇這種方法進行學習,並且,如果學生有了積累學習方法的意識,並在不斷的積累中,他們的學習能力將得到大步的提升。

  但是,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交流展示過於倉促。在全班交流過程中重要方法沒有充分得到討論,正方形周長學生小組推導後只彙報了結果,沒有讓學生彙報研究過程。由此可以看出,自己對新課程改革理念沒有充分的領會,自己遇到問題後的靈活處理能力有待提高。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教學反思 篇20

  這節課是建立在學生已經認識平面圖形和圖形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為後面學習繼續學習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時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我組織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和實際觀察,再配以電教媒體的動態演示,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所以,在教學中我從以下方面著手進行教學的:

  一、情境激趣匯入新課

  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老師。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小動物沿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比賽,看誰最先跑到終點的場景,兩個小動物認為都認為自己的路程長?到底誰的長呢?從而產生認知衝突,激發了學生的“情商”和探索慾望,使他們以高昂的激情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二、透過“轉化”的思想探索計算公式

  由於學生有前面圖形的周長的計算基礎,讓學生算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已經不是難點,但是如何從眾多的計算方法中,概括出一般的計算公式是教學中的又一個難點,我充分利用電教媒體,透過動態演示把長方形、正方形“轉化”成一條直線,從而概括出:長方形的周長=(長+寬)乘2,正方形的周長=邊長乘4

  三、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為了讓學生能利用概括出的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有設計了以下練習題:

  1、基本練習,鞏固所學計算公式。

  2、為靠牆的長方形為上柵欄,怎樣計算柵欄的周長?讓學生直觀的看到只需要圍三條邊的長。

  3、用12根小棒擺一擺,看能擺出什麼樣的長方形或正方形,並計算出周長。從而培養學生的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