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鐵有磁性》教學反思

《磁鐵有磁性》教學反思

  反思一:

  一、教學成功之處:

  1、善用材料,調控課堂節奏。

  材料在科學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整堂課我都很注重用材料來調控課堂節奏。如在材料的準備上我有意地給每一小組提供了鐵釘、回形針等十種典型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既達到了種類多、易比較的要求,又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其實就在身邊;在下發材料前,先講清實驗的要求和注意點,避免出現實驗操作的錯誤與失敗;在彙報交流時,先要求學生把材料整理好,勿讓材料影響交流的有效性,使學生養成專心傾聽的科學學習習慣。

  2.自主探究,發現探究問題

  由於學生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特別是磁鐵能吸鐵一類物體的本領。只不過他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沒有向更深層次研究。所以在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後,我嘗試著引導學生在簡單瞭解了幾種常見磁鐵的形狀及名稱後,給每一小組提供了鐵釘、回形針等十種典型的實驗材料和一塊條形磁鐵,把寶貴的時間移到“動手玩磁鐵”中去,儘可能地提供玩的時間和空間。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堂的生硬”我知道這是在每一個實驗之後,語言的過渡還欠缺。

  2、我可能過分強調了磁鐵的磁力有大小之分,在用條形磁鐵和環形磁鐵分別來吸引同一支圓珠筆的時候,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是不是就是環形磁鐵就好,而條形磁鐵不具備這一特點。

  雖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總會有瑕疵,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更好,讓我們的學生有更多的受益!

  反思二:

  磁鐵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大多數學生玩過磁鐵,對磁鐵已經有一定的瞭解。“磁鐵有磁性”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激趣匯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鐵”,從引導到“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的討論和觀察活動中,進而幫助學生建立起對磁鐵有磁性這一最基本的性質的認識。然後透過交流在觀察中的發現和產生的問題,引發出後續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逐步加深和擴大學生對磁鐵的認識,並最終指向綜合運用。縱觀這堂課的教學,讓人有喜也有憂,為能更好地懲前毖後,現反思如下:

  教學開始,我創設了“表演小魔術”這樣一個情景:在一隻乒乓球內藏入幾根小鐵絲後重新粘合,並在手中放入磁鐵。當我將乒乓球放在手上時,乒乓球就牢牢地“粘”在了上面。當學生看到這裡時,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有的已在下面喊起來了。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來匯入教學。情境匯入是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與前提。小魔術是孩子最喜歡看的一種節目,“乒乓球怎麼會粘在老師的手上”正是小魔術產生的效果。它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順利地引出了本堂課的研究物件──磁鐵。

  材料在科學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課我都很注重用材料來調控課堂節奏。如在材料的準備上我準備了課本66頁上的鐵釘、回形針等十多種典型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先讓學生預測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鐵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鐵所吸引,然後再用試驗來進一步驗證孩子們的預測是否準確。

  由於學生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特別是磁鐵能吸鐵一類物體的本領。只不過他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沒有向更深層次研究。由於是常態的科學教學,在教材處理上我還是不夠大膽,使學生動手探究的時間受到限制。但由於考慮到尊重教材活動的先後安排,也不敢嘗試大環節教學。因此在瞭解磁鐵的形狀、生活中的應用及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以上幾個活動的教學花去了不少時間,沒有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重點部分,顯得重點活動沒有深入地展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