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灰椋鳥》教學反思

鄂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灰椋鳥》教學反思

  《灰椋鳥》一文層次清晰,內容簡單,我想孩子們一定能讀懂,第一課時就進入主題了。

  為了能讓那些根本沒有預習的人能仔細讀一遍課文,我要求在別人讀書的時候,每個人手上都要拿著一支筆,把自己發現的好詞好句劃下來,也可以寫寫自己讀完這一段的感受。這個工作在預習中很多人就完成了,請人讀後,我就故意請那些常年不寫作業的人說收穫,談體會。

  讀到第四自然段時,我請同學們自由談讀書收穫:陳南竹說,從“有的排成數百米長的長隊,有的`圍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形,一批一批,浩浩蕩蕩地從我們頭頂飛過。”這句話看出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孩子們解讀的非常好,尤其是巫鵬飛提的一個問題:“投入”這個詞用得很好,鳥兒像頑皮的孩子回到了樹林母親的懷抱!

  用同樣的方法學了課文第五自然段,周軼軒提到了這一段的寫法跟原來學過的《聽泉》中描寫聲音的那段文字很像,讓人有回味無窮的感覺。

  文章學到這兒,孩子們好像鳥兒一樣在嬉戲,並沒有感受到文章的中心,於是,讓他們讀了最後一段,再回到前文,細細賞析,是不是會有新的發現?

  鳥兒與樹林的感情,作者與鳥兒的感情,我們該怎麼去認識,理解,分享,行動?

  孩子們沉默著思考著,教室裡突然寂靜了

  在沉默後,或者是爆發,或者還是沉寂。。。這節課,孩子的思維沒有繼續往前走,因為他們對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不瞭解。他們以為大自然天生就是和諧的

  更讓人擔心的是,現在的課堂已經變成個別人的課堂,很多人都沉默著,有的傾聽,有的自己解讀,還有的左顧右盼,看熱鬧似的,這樣每個人在課堂的收穫當然也就不一樣了,思考著的人是跑步前進的,如果習慣在課堂上做個聽眾,若干年後,他們之間的差別是什麼樣的呢?現在的我們怎麼去避免?怎麼去引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