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顯性與隱性》教學反思(精選5篇)

《基因的顯性與隱性》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基因的顯性與隱性》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基因的顯性與隱性》教學反思1

  《 基因的顯性與隱性》這節課,我採取 的措施是先用一個例子引起學生的興趣,如父母都是雙眼皮,而他們的孩子卻是單眼皮?這是為什麼呢?帶著疑問我們去看書,學習孟德爾的遺傳學規律,當學生看到純種高莖豌豆與純種矮莖豌豆雜交,得到的子一代都是高莖,有同學不禁問?矮莖豌豆的性狀到哪裡去了,學生們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都爭執的面紅耳赤,最後得出結論:基因組成是Dd的,雖然d控制的性狀不表現,但d並沒有受D影響,還會遺傳下去,在它的後代中有所體現。

  學生們對此部分特別的感興趣,尤其是在畫遺傳圖解時,他們都想親自動手去畫遺傳圖解,包括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他們也積極向我詢問,“老師,你看我畫的對不對,”“我錯在哪了”等等問題,當我給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時,對的同學興高采烈,不對的同學低頭繼續畫,都特別的認真,所以我在想,如果每一節課學生的積極性都這麼高,學生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

  《基因的顯性與隱性》教學反思2

  剛剛上完這節課的時候,感覺到學生的認知水平真的是相差甚遠。教材在這方面的安排感覺不是很好。孟德爾遺傳定律只是簡單的介紹了隱性性狀和顯性性狀,學生看似明白,但是一到實際問題中還是不太明白。

  怎樣做呢?還要把原本高中的知識拿過來給學生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覺得生物人教版本的教材在這個章節的編寫上有些安排不合理。內容上作了大量調整,但是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量不夠。當然了,教材只是教師上課的一個載體,而教師教的過程中也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 )中,我選擇了多種版本結合。現在教改中提倡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是其中之一。

  在課堂上,我採用了探究的程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判斷。在把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作為小品出演,乾燥的說教就變成了表演。這樣,孩子們興奮的同時也有了一定的認識。我想,效果還是蠻不錯的。呵呵,學生的投入將會引發教師的感動和投入,這樣的良性迴圈正式我們和學生共同追求的 。

  《基因的顯性與隱性》教學反思3

  1、這節課匯入的時候,利用創設情景,提出了一個問題:父親是雙眼皮,孩子就一定是雙眼皮嗎?這個問題一下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探索知識的熱情被激發出來,學生會不知不覺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從而讓學生學得有興趣。新課程強調從小養成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只有主觀上願意學,有興趣,有好習慣,才有可能學好生物學,可以說積極參與在教學中必不可少。

  2、在本節課中,教師如果像通常情況下,把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現象及結果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的思維就不會調動,不用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和體驗去探究理解,只要把老師講的記住,就算完成任務,而本節課我先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從問題出發,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理解問題。“高豌豆與矮豌豆雜交的後代F1豌豆表現出怎樣的性狀?”讓學生進一步猜測,然後教師話鋒一轉“雜交豌豆為什麼只表現高的.呢?”然後讓學生嘗試寫出遺傳圖解。”又引導學生把基因圖和性狀進行對比,自行總結出結論。學生在老師有計劃、有步驟的引導下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贏造一個師生交流、思維碰撞,共同創新的平臺,使課堂成為學生體驗和獲得知識的動態過程。既獲得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體現了新課程理念的追求,即對人的關注,實現了知識與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發展。同時改變了教師的課程觀,實現教學相長。

  不足之處:

  這節課理論性強,比較抽象,因此教學中無法兼顧所有學生,感覺有一部分學生不是很能理解,可能需要放慢講課的速度,儘量把難點反覆強調,講解清楚。

  《基因的顯性與隱性》教學反思4

  課前反思:基因的顯性與隱性課程標準未作要求,僅提倡學生收集和交流近親結婚危害的資料。

  課中反思一:

  本課的內容我認為對於高中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教學中就進行了適當的拓展。課堂中我採用圖解方式分析遺傳規律,讓學生明白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遺憾的是課堂中我對學生估計過高,學生的理解與掌握沒有達到課堂預期的效果。

  課中反思二:

  孟德爾的豌豆實驗是遺傳學的經典實驗,作為初中教師也應當認識這位遺傳學的奠基人,知道遺傳的二大規律:孟德爾的“分離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課中反思三:

  課堂中我與學生一起討論“有耳垂”和“無耳垂”這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時,我以有耳垂的父親和無耳垂的母親為例,研究該父母的子女耳朵性狀如何,教學進行的很順利,學生們也很容易得出子女中有無耳垂的機率,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課後反思:

  回顧這節課有兩點應引起以後教學的注意:一是對學生的認識估計過高,理解與應用必竟是兩個不同層次;二是該課用圖解方式講解遺傳規律,並要求學生能用圖解分析生活中的遺傳現象,要求過高過嚴,學生難於達到應用層次。

  課程理念只有轉化成教師的教學實踐才會有效,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大膽創新教學方法。當然從理念到實踐需要一個不斷學習、內化、反思、實踐並檢驗的過程,並需藉助於外界的反饋性評價和自我深層次的思考,才能真正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自覺改良教學行為,並透過不斷髮展與創新,將會獲得預期設想的結果,同時滿足教師自我尊重與發展,形成教師獨特的。

  《基因的顯性與隱性》教學反思5

  今天初二生物的教學內容是《基因的顯性和隱性》,重點、難點都是理解基因的遺傳,基因對相對性狀的控制。學生學的認真,老師也就教的輕鬆。學生若沒有熱情,你使盡百般解數也無濟於事。今天三、四節連上兩班,3班在先,4班在後,兩個班對這一課的熱情、態度截然不同,效果也完全不同。4班的同學可能早就關注這個內容了,一進入話題,他們就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這些預料中難以理解的東西竟然在我的三言兩語點撥中就解決了。

  我對教材的處理是這樣的,兩部分內容,重點放在基因的顯隱性上,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分為三大步,第一步,提出問題,如果一個生殖細胞中控制某個性狀的基因是A,另一個生殖細胞中控制該性狀的基因是a,則形成的受精卵的基因組成是Aa,這種基因組成控制的性狀是怎樣的?第二步就引入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提出幾個問題:1、為什麼選豌豆作實驗材料?2、該實驗研究豌豆的哪對性狀?3、實驗結果是怎樣的?4、孟德爾得到了什麼啟示?你是怎麼理解的?學生就自己根據這幾個問題去研讀課本。然後討論基因對性狀的控制,並歸納:1、生物的性狀之所以有不同表現形式,是因為它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而且這對基因的不同組合形式決定了不同的表現形式。2、相對性狀有顯隱性之分,兩對具有相對性狀的純合體雜交,子一代表現出來的即為顯性性狀。3、基因也有顯隱性之分,當一個顯性基因和一個隱性基因組合在一起時,表現為顯性性狀。這一步要講清幾個概念:純合體;顯性性狀;隱性性狀;顯性基因;隱性基因。還應講清幾個規律:基因分離規律;基因自由組合規律。不需要很準確、科學的概念,舉例說明即可。例如,1、一個基因組成為Aa的個體,能產生幾種生殖細胞(說明成對的基因必須分開)?2、兩個基因組成都是Aa,則他們的後代的基因組成有哪幾種(說明生殖細胞的組合是隨機的)?第三步,提問練習。1、已知雙眼皮是顯性性狀,單眼皮是隱性性狀。(1)寫出雙眼皮和單眼皮的基因組成。(2)假如一對雙眼皮的父母生下了一個單眼皮的孩子,則父母親的基因組成是怎樣的?(3)若父母都是單眼皮,他們能生出雙眼皮的孩子嗎?2、做課本35頁的練習一。再處理部分二禁止近親結婚。這裡交給學生兩個問題:1、多數遺傳病是什麼性狀?2、為什麼近親結婚換遺傳病的機率大?整堂內容就基本結束。

  現在反過來看課的設計,優點是結構緊湊,以學生為主,而且本節內容貼近生活,本身就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同樣的內容,同樣的設計,同樣的啟發語言,在3班效果為什麼就反應不強烈呢?那問題出在哪呢?看樣子,今後備課時還得考慮學生,考慮他們對內容的關注程度,考慮他們的學習能力,考慮他們持續注意的最大強度。所以以後每節課應該針對不同的班級採取不同的學習方式,但有一點就是都得以學生為主,都要充分的把學生調動起來。象這種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學生,決不能用某種單一刺激長時間的對付他們,而應該有所變換,並用多種方法結合刺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