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之國教學反思

山地之國教學反思

  《山地之國》教學反思

  一、課題的選擇。

  蔣老師讓我從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中任選一課作為上課的課題,我說讓我想想,當時如果已經定了,我也就不用想了。八年級、九年級的課題大都被大家上過,或者都有現成的課件、設計,如果上這兩個年級的內容,自己的思路無形會受到影響,雖有的課題自己也上過公開課,還是決定上七年級。那就選擇一個學生感興趣點的吧,第三單元或第四單元,第四單元是關於城市,感覺在山區上不合適,就定了跟山有關的吧,就選擇了第三單元第二課《與山為鄰》第二框《山地之國》,第一框《與山為鄰》,看過去有點複雜,選擇這課不是給自己添堵嗎?

  二、主題的確定。

  這個蔣老師給了明確的指示:文字解讀或課本解讀,“課本解讀”說得太好了,這可不是拍,容我道來,文字解讀是時下的潮流,我覺得好像文字解讀來源於語文學科(這個沒經過考證),語文學科中課本的文章就是文字吧,而我們這個學科,對課標進行文字解讀這樣說法是可以的,而課本中除了文字的敘述,還有大量的地圖、圖表。單純說文字解讀總覺得怪怪的,看來領導的眼光就是不一樣。所以備課時考慮的重點是:儘可能的把課本中的各種圖片用好,對課本中文字的敘述儘可能的解釋清楚。

  三、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本課的重點圍繞瑞士人生產和生活的特色及原因展開,更集中一點就是分析瑞士成為旅遊熱區的原因,課文中大量的圖片和文字描述都是圍繞這部分展開的,在具體的教學策略上我借鑑採用了支架式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即把複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於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具體做法如下:

  1.搭腳手架。

  圍繞“瑞士成為旅遊熱區的原因”這個學習主題,按“最鄰近發展區”的要求,建立如下概念框架。

  (1)哪些圖片和文字資訊說明瑞士自然風景優美?

  (2)哪些圖片和文字資訊說明瑞士旅遊設施完備?

  (3)哪些圖片和文字資訊說明瑞士交通發達?

  (4)瑞士成為旅遊熱區的原因有哪些?2.進入情境。

  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並可能提供工具和學習資料幫助他們進入角色,主動探索學習。在上述片段中教師出示了一位網友瑞士旅遊後的博文片段,讓學生齊讀時,思考:瑞士的哪些方面讓這位網友讚歎不已?在上述情景下,學生就會主動去思考瑞士為什麼能那麼吸引人去旅遊?

  2.獨立探索和協作學習。

  探索開始時要先由教師對六幅圖片作簡要說明,並要求學生注意閱讀圖片包含的資訊及下面的小字說明,然後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示,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學生完成獨立探索後,可與同桌或前後排同學進行交流、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概念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即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在上面片段中,教師最後撤去“支架”,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瑞士成為旅遊熱區的原因。

  3.效果評價。

  讓學生代表上臺展示探索的結果,教師對學生參與探索的學習態度、能力和探索的效果進行評價。學生對在探索、討論過程中思維的情況和相關記錄材料進行反思總結。綜合以上師評和自評的情況對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有個客觀公正的評價。

  四、評課反饋。

  這次只顧的上課,聽課本都忘記帶了,當時記在紙上,現在找不到了。簡單回憶一下,各位老師對我非常寬容,都是以正面表揚為主,連我覺得是本人最羞愧的板書居然都被說成了優點,慚愧!各位老師的建設性建議集中在兩點,一是分析瑞士成為旅遊熱區的教學片段時,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還不夠,從學習效果來看,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還有難度。二是總結新課時,應讓學生充分的展開思考、發言,深化認識瑞士人生產和生活的特色及原因。

  五、再教設計。

  結合自己上課的感受和課後同行們的評議,我覺得本節課中以下幾個方面還要加以改進:

  (一)“瑞士在哪”這個教學片斷花費時間稍長,主要原因是七年級學生剛接觸地理知識,讀圖、識圖能力有限,還有學生現在的學習進度是第一單元,一下子跳到第三單元,很多知識儲備沒有,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費力,再加上借班上課,對學情瞭解不夠。導致這一環節教學時間花費稍多,影響了下面一些教學環節的充分開展。

  (二)“分析瑞士成為旅遊熱區的原因”這個教學片斷時,學生對教材中哪些圖片屬於自然環境的因素往往漏選,還有屬於交通條件的圖片往往漏選了圖片②。改進的措施:在學生自主探索前,在逐一出示圖片時,對每幅圖片的引領說明要耐心,要更具啟發性,要告訴學生圖片是可以多選的,留給學生閱讀、思索、討論的時間要更充足,

  (三)在出示“阿爾卑斯山孕育了瑞士的地形,也造就了瑞士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句話後,應讓學生結合幻燈片,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這樣透過不斷的反覆解讀課本,讓學生落實本課的學習重點:瑞士人生產和生活的特色及原因。

  六、商榷之處

  會上,我曾向牛老師提了一個問題,我這節課還有一個想法就是要體現“山中有國,國中有山”。只見“山”,是符合課標的,但地理知識不足,只見“國”,不是綜合課,是地理課了。牛老師是依標施教的倡導者,認為只要符合課標的要求,什麼案例都可以採用。一直很欣賞牛老師的這個創新思維,這為我們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打開了思路,領導的智慧真是無窮啊!作為教師的角度,我們平時教學、評價的依據主要是教材,我的意思是,我們平時依標施教更多的是放在對教材的解讀符合課標的要求上,教材怎麼編,我們就怎麼上。這樣一比較就發現,領導倡導的是素質教育,我還是應試教育,差距還是很大的。對蔣老師的回答,我深表理解和讚賞,但還是保留自己的觀點,蔣老師,您不會讓我消失吧,我還想在這個學科裡混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