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觀察物體》的教學反思

四年級《觀察物體》的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內容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觀察物體》。在學生已經能觀察由3-4個小正方體擺成的物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觀察5個小正方體擺成的物體,這部分內容是學習空間和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四年級學生處於小學階段數學學習中第一學段向第二學段過渡的時期。在第一學段的學習中,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曾進行過初步的探索,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和探索的方法,學會了觀察由3-4個小正方體擺成的物體,形象思維和空間觀念得到了初步發展,具備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由於學生所處的特殊年齡階段,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對一切未知事物都滿懷熱情,充滿期待,只要適當的加以啟發和引導,他們必將帶著希望踏上發現之旅。

  一、自主活動,激發興趣。

  學生對剛發下來的正方體很感興趣,如果壓抑他們的好奇心,直接開始新課,會因為學生注意力分散而影響教學效果,不如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同時也順利地過渡到了新課。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出示,照樣子擺一擺。讓學生先看圖擺物,拼出檢視。從正面、上面、側面分別觀察,拼出看到的檢視。初步體會物體與它相應的平面檢視的轉換與聯絡。接下來讓學生思考問題一:“想一想:在這個物體上添一個正方體,從正面看形狀不變,應怎樣擺?”這時,由於學生的空間想象還未展開,很難想出各種添法。這就自然想到了去嘗試操作,在此基礎上小組交流各種添擺方法,然後全班交流出添擺的規律,最後以課件演示的形式展示各種不同的添擺方法,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印象和再一次的方法指導。

  有了這一問的基礎,下面的問題二:在這個物體上添一個正方體,從正面看形狀不變,可以擺在哪裡?問題三:在這個物體上添一個正方體,從側面看形狀不變,可以擺在哪裡?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了。他們會想出各種有利於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操作、小組討論交流、將問題一的解決思路遷移過來。從而得出添擺的規律。在這一部分的活動中,其實有一部分學生已經能獨立解決問題了,還有少部分學生能脫離實物操作得出添擺的方法和規律。這會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自我認同感、感覺到個人的力量和集體的智慧。

  為了體現思維的可逆性,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設計了問題四:如果在這個物體上拿掉一些正方體,從側面看形狀不變,可以怎樣拿?最多可以拿掉幾個?這個問題大多數學生很快便能得出答案,這說明他們有效的思維方式已經形成。

  三、鞏固練習,拓展思維。

  在鞏固練習中我設計了四道練習。第一題觀察物體,確認三面的檢視,是連線匹配題。第二題觀察三個立體圖形,說說發現了什麼。並要求學生用合適的方法解決。數學學習中適當的方法指導能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實上也是如此。學生從本題中還能體悟到觀察物體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形狀也會各不相同的道理,從而提醒學生從多角度去觀察事物。第三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所提供的資訊想一想、猜一猜、擺一擺。其中經歷了由思維-想象-驗證的全過程,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大有益處。第四題“猜猜它是誰”這一環節,設計了兩個層次:

  (1)、有一個物體,出示從三面看到的檢視,猜猜它是哪個物體。

  (2)、有一個物體,出示從三面看到的檢視,擺出這個物體。第二題是開放性問題,有兩種擺法,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再次提醒了學生注意觀察角度的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新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把“學”的權力還給學生,把“想”的時間交給學生,把“做”的機會讓給學生。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並在合作探究、分享交流中經歷學習的過程、體驗方法的價值、形成積極的情感。本課我因勢利導,儘量多組織學生動手操作,以“動”啟發學生的思維。採用以引導學生操作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透過充分的活動,合作交流、實現自主探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