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課程教學反思

物理新課程教學反思

  摘要:新課程教學對教師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教師要明確新課程目標,更新觀念,正確使用新的教科書,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設計課堂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關鍵詞:目標,新教科書,建構策略,方法。

  初中物理課程改革正在全面、健康、穩定地向前推進,由於這次課程改革力度較大,新課程的實施必然對教師的教學活動產生重大的影響,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師要搞好初中物理新課程的教學,首先要更新觀念,明確初中物理新課程的總目標,應用現代教育理論,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正確把握教學評價等。下面就初中物理新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幾個問題淺談自己的看法,並與同行交流。

  一、明確新課程教學目標,正確使用新課程的教科書

  新課程教學中經常聽到一些教師抱怨教科書編寫得太簡單了,教材內容順序的編排與以前舊教材不同,不好教,不習慣等,其實這是教師觀念沒有更新的表現,許多教師習慣於以前的依綱據本的教學。以往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物理教學大綱》過分強調認知性目標,強調知識的價值是本位的、首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態度等其他方面的價值相對而言則是附屬的,將物理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作為課程教學所關注的中心,忽略了對學習過程的把握。與之比較,新課程教學目標,要求更多地體現人文教育的因素,對能力的培養更多地強調了科學探究過程和探究樂趣的學習經歷,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在變被動的接受性學習為主動的探究式學習中,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可實現的具體途徑,在對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則更加重視學生的體驗,價值的判斷和態度的穩定性等。在這裡情態不僅指學習態度,學習熱情和學習動機,更是指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學習責任,更是指樂觀的學習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因素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它們構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對完整的畫面,又具有層次遞進性——它們構成了一個由低階到高階心靈連續體。因此,根據新課程編寫的人教版教科書,不再強調科學本身的邏輯關係,新教科書的知識體系和探究活動的安排十分靈活,不拘於傳統的知識體系,注意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把力學放在電學後面,這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便於循序漸進地安排探究活動,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電路的連線,電路的設計,非常感興趣,學習這些電學內容也在他們的能力範圍以內,我覺得這是一種創新,也是新課程目標的一種體現。教科書是體現新課程目標的一個載體,並不是全部。課堂教學為每一位教師實施新課程目標教學提供了一個平臺,你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你的聰明才智,補充一些適合學生認知規律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材料作為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大於教材內容;你可以對一些章節的內容進行重新的組合、排序;你可以開發一些校本教材;你可以對一些舊習題翻新賦於科學探究的新意,讓學生在牢固掌握雙基的同時,又提高了科學探究的能力和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案例1]“槓桿”教學片斷

  師:前面透過同學們的共同學習,我們知道了有關槓桿的知識,我想問一下,支點與力的作用點間距離的遠近一定給力的作用效果帶來影響嗎?

  生:我想一定是的,小時候玩蹺蹺板時,坐在不同的位置,產生的效果不同。同樣用撬棒撬石頭,支點在不同的位置,效果也是不同的。

  師:這就涉及一個問題,就是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這四者之間的關係。我們通常是在槓桿處於平衡狀態下使用槓桿的,什麼是槓桿的平衡?

  生:根據以前我們所學過的知識,我想應該是當槓桿處於靜止狀態,我們就說槓桿平衡了。

  師:當槓桿處於勻速轉動狀態時,我們也說槓桿處於平衡狀態。

  根據你們對槓桿知識的理解,我們現在要探討槓桿平衡條件應該如何入手?

  生:槓桿知識中最重要的五個物理量就是:支點O、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要探討槓桿平衡條件,我想應該是在支點固定的情況下,去研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四者的關係。

  師:你說得很好,請坐下。根據桌面上提供的實驗器材,我們先認識一下槓桿,當槓桿在水平位置處於靜止狀態時,說明槓杆平衡。(可用直角三角板加以判斷),另外桌面上還有一盒鉤碼,根據給定的實驗器材,你自行設計一下,如何得出槓桿的平衡條件?同一合作小組可以進行合作交流。(給5分鐘思考時間)。

  生:我想在槓桿的左面掛上鉤碼,在槓桿的右面也相應地掛上鉤碼,當槓桿在水平位置靜止時,槓桿就平衡了。

  師:現在我們師生共同探究一下槓桿平衡條件。首先,我們要把槓桿調節在水平位置平衡。第一步,我們在槓桿的左面的兩格處掛上三個鉤碼,然後用右手的食指壓住槓桿的`右面,從力臂大處依次向裡移,我們共同感受一下,你的右手指感受到的力有什麼變化?(學生隨著教師做)

  生:我的感覺是從外向裡移的過程中,手所用的力是逐漸增大的,也就是說力臂越大,所用的力越小。

  師:這是同學們的感覺,是否準確呢?在第一步基礎上,我們做第二步:在槓桿的左邊兩格處掛上三個鉤碼,根據第一步的感覺,你猜想一下,在槓桿右邊第三個格處,你應掛上幾個鉤碼?

  生:我想應該是兩個。

  師:好,同學們和我一起驗證一下,猜想對不對(學生隨著教師做)

  生:剛好平衡

  師:你根據實驗能猜出什麼樣的結論?

  生:我想應該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或用大螢幕出示:猜測: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師:我們同學的猜測是否正確呢?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設計兩組實驗,用來驗證這個結論是否正確,每個同學先自己設計,然後同一合作小組之間進行合作交流,最後要進行實際操作,得出結論來驗證猜想是不是正確。

  (學生先進行設計實驗,然後同組之間進行研究,最後進行操作)

  師:我看了同學們做得都很好,實驗的過程設計得也很合理,我請兩組同學展示給全班同學,分別由實驗組1和實驗組2到前面給大家展示。

  師:根據同學們的實驗結論,誰能為我寫一下槓桿的平衡條件是什麼?公式應該如何表示?

  ……

  以上案例鮮明地體現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沒有按照課本的知識排列進行講解,而是把課本中的實驗加以改造,讓學生從感性到實際操作的猜測,最後以自己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測的正確性,從而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沒有把自己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而是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結論,從而做到既教授給學生知識,同時讓學生也學會進行探討物理問題的方法,體驗探究成功的喜悅。

  二、新課程課堂教學策略設計

  1、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新課程教學策略設計的指導

  教學策略作為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其設計科學與否直接關係到教學的效率,甚至教學的成敗。作為現代教育思潮典型代表,建構主義理論對新課程課程教學策略的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建構主義理論針對教學策略設計這一環節強調指出:“我們不是僅僅為了選擇教學策略,而是要創設學習者積極學習的現實環境。”為此,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在教學設計中應注意“擴充套件學生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包括允許學生決定自己想學什麼,讓學生能管理自己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時能得到互相幫助,創設非威脅性的學習氣氛,幫助學生髮展元認知意識,使得學習富有意義,包括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知識,在現實情境中使教學有固著點,提供學習內容的多種方式,促進積極的知識建構,包括利用活動促進高層次思維,鼓勵審視不同的觀點,鼓勵創造性,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學生呈現學習過程與結果的機制。”

  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物理課堂教學策略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動機;2、營造民主、和諧、合作的教學氣氛;3、給學生的主動探索,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留有充足的空間;4、注重現代化手段的應用。

  2、如何進行新課程課堂教學策略設計

  首先,我們來分析針對《電流跟電壓、電阻的關係歐姆定律》一節課分別用歸納教學策略和探究教學策略設計的兩則案例:

  [案例2]運用歸納教學策略設計的教案

  1、匯入:講述歐姆為探索真理,十年嘔心瀝血,堅持不懈地研究,最終得出歐姆定律的感人經歷,激勵學生的學習慾望。

  2、演示實驗

  步驟1:研究電流與導體兩端電壓的關係,記錄有關資料

  步聚2:研究電流強度與導體電阻的關係,記錄有關資料

  以上步驟由教師與學生共同活動完成

  3、對實驗結果進行歸納推理:當導體的電阻不變時,增大導體兩端的電壓,電壓越高,透過導體的電流越大,電壓增大幾倍,電流強度就隨之增大幾倍;當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不變時,隨著電阻的增大,流過電阻的電流強度就越小,電阻增大到原來的幾倍,電流強度就減小為原來的幾分之一。透過以上推理得出:導體的電阻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例關係;電壓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例關係。

  4、驗證推理:設計兩組實驗資料表,每一組中留有適量的空白,請學生根據推理的結果在空白處填上適當的資料,教師透過演示實驗同學一道驗證所得結論的正確性。

  5、歸納得出結論:導體中的電流強度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這個結論叫做歐姆定律。

  [案例3]運用探究策略設計的教案

  1、提出問題:教師指出,我們曾透過實驗發現,燈炮兩端的電壓越高,燈就越亮,流過燈的電流就越大。電流、電壓與電流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2、形成假說:學生透過議論認為有可能電流與電壓成正比,與電阻成反比(學生透過學過的有關電壓與電阻的知識能夠比較順利的提出假說)

  3、制訂方案:固定電阻、改變電壓、研究電流與導體兩端電壓的關係,換用不同的電阻,重複上述步驟,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係,教師與學生共同研討,確定最佳方案。

  4、實施方案:學生分組進行實驗,並將實驗結果填入自己設計的表格中。

  5、分析與論證:分析實驗結果,驗證與假說是否相符,得出結論。

  6、評價:檢驗實驗過程的操作是否規範,實驗結果是否可靠。

  7、交流:各小組形成實驗報告,交流實驗結果,形成最終結論(有關作業與反饋,保持與遷移等環節在兩案例中略)

  運用歸納策略設計的案例中,教師透過演示實驗向學生展示了歐姆定律的形成過程,並經過歸納推理得出歐姆定律,透過師生雙方的互動,學生不但對定律的來龍去脈有了清晰的瞭解,能夠系統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也受到了科學方法的訓練,發展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同時,相對於探究策略而言,歸納策略是比較省時的,而運用探究策略設計的案例中,則是學生透過自己的探究活動得出結論的,由於學生親自參與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因此,不但發展了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而且透過對探究樂趣的體驗,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與慾望。同時,由於探究過程是以組為單位進行的,並且需要對結論進行交流與評價,因此,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反思和評價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以上是運用歸納策略和探究策略的特點,但它們也各有不足之處,運用歸納策略設計的課堂教學,由於教師的作用比較突出,相對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對學生的合作,交流及評價等能力的培養也是不利的。而運用探究策略設計的課堂教學,由於探究過程的冗長而比較費時,由於能力的差別容易導致部分學生不能較好地掌握學習內容。

  那麼,在進行課堂教學策略的設計時,如何使這一工作更富有成效呢?我們知道,沒有適合於各種情況的惟一優越的教學策略,也就是說,不存在能滿足各種教學目標的最好的教學策略。我們說,最好地教學策略是在一定情況下達到特定目標的最有效的策略,只有當教師對於教學內容的型別、學生的現狀、現有的條件等各方面因素,都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考慮為達到某個特定目標的“最好”的教學策略。

  現代物理的教學重視對過程的研究,重視學生情感的體驗能力的發展,而探究策略則為上述目標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徑。當然,我們強調過程,體驗和發展,並不是說其他教學策略不足取,恰恰相反,其他教學策略是探究策略的最好補充。因此,教師在選擇和設計教學策略時,根據對各方面因素的具體分析,同時考慮到教學策略中設計的基本原則,實事求是地做出自己的判斷。

  三、新課程教學方法的設計

  初次接觸新課程教學的教師,會以為新課程教學就是要徹底摒棄以前傳統的教學方法,全面實施科學探究教學方法,其實不然。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有它的優點,如講授法,能夠在較少時間內容納較多的資訊,教學效率高,另外,教師的講授具有解釋,分析和論證的功能,教師生動的講解可以感染學生,教師啟發性的講授還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現代的教育理論強調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靈活性、趣味性。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法時,應針對課堂教學所設計的策略及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年齡和個性特點,教師本身的特長、教學的裝置條件,合理選擇幾種教學方法,然後將它們最佳化組合,才能使課堂教學豐富多彩,充滿活力。

  如在科學探究課堂教學中,把提問、討論、猜想、實驗、探究、分析與論證、交流等方法結合起來,形成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和諧互動的綜合教學方法,由於這種綜合教學方法既有教師的啟發、指導,又有學生的猜想、討論、手腦並用的實驗探究,因此不但有利於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和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同時,對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邏輯思維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而且由於課堂氣氛活躍,有利於學生自始自終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和旺盛的學習精力,但有的實驗難度太大,要教師演示、講解,就不宜採用這種教學方法。

  [案例4]《傳遞熱量》一節課的教學方法設計

  根據教學內容,本節課所採用的教學策略為歸納策略,在此教學策略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法為:講授——指導觀察——指導討論——講授——演示實驗——談話——講授

  《傳遞熱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對熱傳遞的三種形式的歸納,以及對不同物質熱傳導效能的研究。由於學生在小學時已學過熱傳遞知識,在此不宜多講授,因此,首次運用講授法時,教師可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及簡明扼要的語言匯入課題,並與學生共同得出熱傳遞的概念;進一步提出問題,指導學生觀察,讓學生透過討論得出六種現象之間的異同點;在此基礎上,教師運用講授的方法進一步使學生明確熱傳遞的三種形式;對於物質熱效能的研究,教師在做演示實驗的同時,運用談話的方法,透過對現象的分析及日常生活的經驗總結,比較得出不同物質導熱效能的差異,教師透過講授,簡明扼要地點明主題。

  在上述案例中,不論是何種方法的應用,都要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此,適時、適度的提問是至關重要的。在指導觀察時,要透過提問使學生明確觀察的要點,抓住現象的實質;在指導討論和談話時,要透過提問使學生沿著正確思路考慮問題;而在講授時,則透過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得出結論。另外,由於本節課的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絡十分密切,教師應注意教學中的STS教育。

  新課程的教材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湧現,如課前的查資料、收集資訊法、課堂上進行“知識競賽搶答”,如競賽演講法、遊戲法等。總之,新課堂的教學還是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新課程的教學中還有許多問題有待於我們去發現、去探討、去反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