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小學《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常常發現學生聽課分心的現象,它極大的影響了教學效果。基本原因是學生不會聽不願聽。本課教學中,我進行了聽的訓練。由一名學生講作者童年發現的過程,其他同學評出亮點。當學生說了三個亮點後,讓聽的學生總結。這時會發現聽完全的學生不多。可見多數學生分心了。讓這位學生再講一遍,學生聽的效果極好。這裡有一個有意注意的問題。很多時候當我們採取一問一答的形式時,往往忽視了下面聽課的學生,其實在此活動中他們的思想根本不在其中,這是因為兒童好動,思想不能長時間集中。我們必須想方設法讓他們集中精力。說聽評後,必須讓下面聽的學生總結。因為他們有聽的任務,不聽不行,注意力必然集中。

  我不斷地鼓勵說故事的人,不斷讓聽的學生評、總結,結果學生越說越好。我不能不佩服學生潛力巨大。當看到學生講得頭頭是道時,我想平時我們愛埋怨學生腦子不活,其實是教師沒有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起初學生說得不好時,我們可以找他的亮點,當亮點多起來時找大的亮點,讓學生一次次獲得成功感,他們的 注意力高度集中,智力極度發揮,他們必將越說越願說。

  在學生讀文中感受深刻的句子時,我利用的材料講,老師的回答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了,他還記得,可見當時作者聽得何等認真。沒有認真地聽別人說,哪來好的 人物語言描寫。

  就是這樣的聽說訓練,就是這樣有的放矢的引導,課堂上聽講發言的學生多了,分心的學生少了 。

  小學《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2

  《童年的發現》是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中的精讀課文,是這個單元中難度最大的課文。

  白金聲老師說“較為淺顯的文章,可以來個淺文深教;比較深的文章,也可以深文淺教……一句話,就是要因文定法,辯證施教”,所以,我抓住了本文的中“我”的兩個特點,展開教學活動,進行“深文淺教”。

  首先,是夢中飛翔,引發追問。追問是小學階段所有孩子們的共性,只是所追問的問題不同而己。對於“我”的追問孩子們不難理解。從夢中飛翔到從河裡看到小魚會翻來覆去仔細看想了現將來人類會有什麼樣的特徵,體現一個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層的知識。

  其次,對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尊重孩子們的感受,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為此設定了一個環節,將一個答對問題的孩子強行趕出教室。他在冷風中體驗到了被老師冤枉的心情。所以,沒有過多去講解“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要面臨著被驅逐和迫害的危險”,而是讓孩子們感受作者的自我安慰和幽默。同時,建議孩子們在課外看看哥白尼等科學家的故事。

  第一次這樣嘗試著”深文淺教“,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這課的教學當中,板書的設計不夠明朗化,顯得有些亂。上完了一課,靜下來反思,為”再教設計“做準備。

  小學《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3

  《童年的發現》一課的教學,我還是試著用一節課完成的,我運用一線串珠的方法,以“發現”為線索,引導的著眼點是放在發現的過程上,著重抓的句子是:

  1、“我在9歲的時候就發現了達爾文有關胚胎髮育的規律,這完全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

  2、“老師誤解了我的笑聲,以為我是的笑不壞好意。”

  3、“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發明與發現,都不是那麼順利的”。我主抓這三個句子,一是句子的意思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二是貫穿了全文的意思,體現了“發現”的起因,經過和特別是第三句,既說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情況,也是“我”用幽默與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說,世界上的大科學家尚且如此,“我”的發展被轟出教室又算得了什麼呢?句子的理解和方法上的融合貫通,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一節課下來,也有不到之處,比如課堂上給學生讀的時間不充裕,總在走過程,為了完成任務而上課,語文課中的語文味不濃。學生的參與面不大。總而言之,一節課想面面俱到確實有難度,這就得看老師的側重點與處理的角度了。

  小學《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4

  《童年的發現》這課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想法:

  1、學路確定教路。

  結合學生需要以及課後習題來確定學習目標。如目標“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我的發現以及發現的過程”,其實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理清文章脈絡的練習,依然是高年級學生首要訓練重點;“能正確讀寫本課積累的詞語”這一目標的確定,就是化字為詞,反覆認讀,強化積累的一個過程。

  2、關注預學要求。

  一次偶見蘇教版的教材,每課後面均有一個積累本課詞語的練習,人教版的沒有,於是除了常規預習作業外,我要求學生也要把每課自己喜歡積累的詞語整理在課文後,不懂的.加以理解,給一定的自選權。對於學生的預習,教師一定要有檢查環節,一方面對懶於預習的學生起督促作用,另一面對預習到位的學生給予鼓勵,更重要的是老師可以及時發現問題,瞭解學情,掌握第一手材料,在課堂上學生會的堅決不講,有效節省課堂時間。

  比如本課聽寫詞語環節,就選取了五個學生在預習中容易出錯的詞語,共同糾正共同強化。設計好預學要求很重要,它能讓學生有備而來,打有準備的仗,目的性強且有針對性,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如何去做,更有利於學生課堂展示自信心的培養。

  3、生活、語文兩貫通。

  讓生活是語文,讓語文即生活,是我一直以來孜孜追求的境界,努力使得孩子們的學習貼近生活,讓他們從中感到快樂。比如猜詞遊戲環節的設計就是有心而為之,詞語的選擇要選生活中使用頻率高的,理解的語言也要貼近生活。如:“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夏夜悶熱,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翻來覆去)”;“用來形容天空或湖面(澄澈)”等,而且描述的語言也是精心設計過的:“隨心所欲”一詞的釋義是引用前一課《祖父的園子》裡的一句;“翻來覆去”和“一本正經”的釋義是近、反義詞的練習;“絞盡腦汁”釋義中“攔路虎”是三字固定詞語的運用等等。這個遊戲是我學生最愛玩的文字遊戲之一。

  4、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學路上的常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的滲透在點點滴滴。小組學習是目前課堂教學的主流模式,但學生要討論什麼,如何討論才有效,不讓討論流於形式,則是我們要追求的效果。

  因此自學提示佈置要明確,讓學生知道要完成什麼任務;學習方法要有針對性,一課有一課的方法,讓學生懂得該如何完成任務。如小組討論“我是怎樣發現的”,那就依據方法指導中“抓具體事例並簡單概括”進行,學生自然而然理清“我”發現的過程:夢中飛行——產生疑問——請教老師;老師解釋——繼續追問——引出問題;痴迷思索——大膽猜想——發現規律。

  5、單元間、課文間的整合。

  我認為每本書、每個單元、每篇課文都不是孤立的,它們都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名言積累”的設計,選擇文言文的名句積累,意在強化學生對古文的認識,為下一單元《楊氏之子》的學習做好過渡。

  上完這節課,感覺有兩點急需改進:

  1、指導力度不夠,有的問題設計太過籠統。比如自學要求2“我是怎樣發現的”改為“我是怎樣發現的寫了哪幾件事例”,這樣學生學習起來相對輕鬆,有路可循,就避免了課堂上小組彙報時不知該從何說起的情況了。

  2、訓練仍不到位,諸如學生彙報學習體會一環節中,學生僅僅關注課文內容、關注聯絡生活去談,卻不注意習得的方法,還需進一步強化引導。

  這是一節常態課,是一節“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和“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整合的嘗試課,可不管哪種課堂教學模式,以生為本是根本,最終就是為了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