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反思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反思 篇1

  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 教學反思 專家對這節《物體的浮沉條件》做出了肯定而充分的評價,以下是我對本節課評課反思。

  一、教材反思:

  物體浮沉條件是二力平衡條件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在流體靜力學中特殊表現形式。本節是初中物理浮力章節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它涉及物體浮沉條件和應用兩方面的知識,具有知識量大,相互聯絡緊密和知識交叉的特點。

  二、學生反思:

  學習了阿基米德定律後,學生對浮力有了一定的認識。而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於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瞭解與物理規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教學中安排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驗,為學生提供一個適合思維發展的空間,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三、教學設計反思:

  這節課計劃以演示實驗作為輔助教學手段,整節課主要分為兩個環節。第一環節是透過演示實驗並運用二力平衡條件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分析得出物體浮沉條件,第二環節是讓學生在小組互動中根據學案的提示完成物體浮沉條件的相關練習題並透過分析進一步得出對於質量分佈均勻的實心物體,可以透過比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的方法來判斷物體的浮與沉,透過課本知識的教學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的技巧,並能對生活中有關浮沉條件應用的例子進行分析和解釋,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四、課堂教學實施結果分析:

  按教學的設計,師生雙向活動進行了課本內容的講授和學習,由於利用實驗作為依託,學生的關注程度很高,領悟力也較好,實驗演示充分,對每個環節出現的問題做了充分的考慮與準備,課堂中的實驗達到了良好的預期的效果,起到了對教學的輔助作用,對於幫助學生理解平衡的三個狀態有很大的幫助。

  五、設計改進:

  這節課基本達到預期目的,但是課前題目量稍多,在時間預計上應該再減少五分鐘,在密度判定浮沉的問題對學生再加以擴充套件和強調,使時間適當的後移,更加合理的安排好時間分配,有利於學生對於物體浮沉條件的理解。仔細研究後還可以發現,學生的動筆能力還有所欠缺,還有待加強和進一步的訓練。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描述物理現象,歸納實驗結論的能力。

  六、理論學習中反思:

  在物理教學中,提倡“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根本轉變。但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要的是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仍然停留在原先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那麼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就無從談起。把課堂教學的重點由重教法轉為重學法、由教師的講轉化為學生的主動學,使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進行學習。要達到這個目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關鍵,更重要的是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來設計教學,使教學過程呈現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和諧狀態,這就要求自己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課程改革的新理念,轉變角色。在課堂中營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學氣氛和愉悅輕鬆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尊重、理解、合作和關心”進而學會交往,改善人際關係,形成良好的個性品格。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反思 篇2

  一、 課程設計思想:

  1、知識結構建構的思想。

  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生在進入課堂之前,已經具有豐富但有差異的實踐經驗了。即便有些問題他們還沒有接觸過,但當問題呈現在面前,他們也往往可以基於相關的經驗,依靠推理和判斷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而物理教學,也不能無視學生的先前經驗,另起爐灶,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他們從原有的經驗知識中“生長”處新的知識經驗。

  在本課的教學之前,學生們已經具有大量的與物理浮沉有關的經驗。因此,我利用三個乒乓球作為研究物件,讓學生們抽離出物理模型,讓學生根據已學過的方法來對它們進行受力分析,研究新問題、新情景;再讓學生自己總結浮沉條件,並在其基礎上進行實驗探究;最後迴歸生活,用例項來融會貫通本課所講知識。在行雲流水一般自然而然的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層層推進自己的學習活動,用先主幹、再枝葉的方式一步步地建構起本節內容的知識結構。

  我相信這樣的教學是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是高效充實而有趣的教學,是目的明確、易於達成的教學,是可能理想的教學。

  2、科學探究的思想

  科學探究是初中物理學的靈魂,“新課標”中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便是“透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

  因此,本課也強調科學探究的重要作用,在“物體的浮沉條件”中設定三個環節:“物體有浮沉狀態由浮力重力的大小關係決定”→“改變物體的浮沉狀態” →“改變浮沉狀態的實質就是改變重力與浮力的大小關係”這樣的思維歷程。

  這個探究設計其實也讓學生經歷了一般探究的6個步驟,對他們科學探究能力與精神的培養有一定的潛移默化作用,也達成了本課最重要的知識目標。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

  人類對浮力的應用長達數萬年了,而我們對浮力的應用方式也不可計數,如

  何從中選取恰當的例項來進行講解,讓學生達到能夠舉一反三的目的呢?我覺得選取應用例項時應注意這幾點:①典型性,即指所舉的每一個例項都能代表一個型別的應用,具有很強的代表性。②獨特性,即指每一個例項都與其它例項有明顯區別,方便從多個角度來理解物理規律。③簡潔性,即每一個例項對規律的應用都易於理解,不應選取繁複冗雜的例項來干擾教學、影響效率。

  正因如此,我選取了輪船、潛水艇和熱氣球作為例子進行講解。我相信這三個例項能讓學生們將實踐與理論緊密地結合起來,既可以達到深化理解相關規律的知識目標,又能達到“體驗科學-技術-生活之美妙”的情感目標,方能使本課之價值最大化。

  4、另外,本課還滲透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多方面教學資源來豐富教學的思想,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二、存在問題及改進策略

  1、語言不夠規範、簡潔:

  缺乏教學語言藝術可能是理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相比較於文科教師更易存在的問題。而我在本節課堂中特別反映出了這樣的一些毛病:

  ① 所提問題的指向性不夠明確,又或是太籠統,學生不知如何作答,或者容易與老師提問目的分道揚鑣。

  ② 課程各個板塊間的過渡不夠自然,缺乏合適的承上啟下的語言。

  ③ 語言有拖沓、不必要的重複、廢話的情況。

  ④ 對任何科目的教師而言,教學的藝術也都包含了語言的藝術。一個語言優美、自然、簡潔的教師更容易抓住學生們的心。如果我能在以後的教學設計及課堂中,時時注意語言的規範性、自然性和簡潔性,必然能在不斷的鍛鍊中提升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2、對所學知識的舉一反三還不夠

  我在教學環節的設定上,重視了環節的數量,卻忽視了環節的深度。即某些該深挖的環節卻沒有得到我的重視。在例題設定上除了可以用課件展示選擇例題,也可以利用學案來完成一道典型的計算例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答題解題的能力。

  3、 實驗仍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① 不同浮沉狀態的乒乓球可以用不同顏色,或不同編號來區分。

  ② 在提出浮沉狀態可能與密度有關的猜想前,我設計的實驗是讓兩個同樣體積的裝有不同密度液體的氣球浸入水中,希望學生們能猜想到:“兩個氣球的浮沉狀態不同是因為它們內部的液體密度不同。”但實際上,學生們沒有按我所設計的思路來回答問題。

  改進方案一:將兩個外形相似的真石塊和泡沫做的假石塊置入盛水杯。 改進方案二:先讓學生猜測,再將石塊、木塊、鐵塊等置入盛水杯。

  4、 對例題的利用不到位。講解例題時,學生所回答的答案已經是我所設想的那樣錯了,但我並沒有注意到,在這個錯誤答案的基礎上我應該做一些必要的引導,正視學生出現的典型錯誤,將其作為一次寶貴的教學或思維提升的契機,這樣才更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提升。

  5、忘了首尾呼應,在教學的最後解釋乒乓球在水中浮沉狀態不同的原因。

  6、在課件例題的答案中出現了錯別字。

  三、學生反饋

  透過對導學案後面當天作業的批改及第二課時課堂提問的回答情況,收到以下反饋,並針對不良反饋採取了一些措施:

  1. 大部分學生的知識目標達成,正確理解了浮沉狀態及其條件。

  2. 在某些浮力情景中不能主動從浮沉狀態的角度來解決問題,仍是從液體密度和排開液體體積的角度出發。這其實是正常的,只需再多做幾道類似的習題,進行熟悉,體會這種由狀態反推條件的思維即可。

  3. 少部分同學在某些複雜情景中不能正確透過受力分析,利用同一直線上三力平衡知識來解決浮力問題。因此要在以後的練習中注重培養他們受力分析的能力。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反思 篇3

  本節內容是在上節複習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複習物體的浮沉條件,與上一節內容構成完整的浮力知識體系。綜合應用力與運動,浮力等知識,對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因此我對這節複習課的定位是:幫學生理清分析思路,減輕學生負擔。

  複習課的常規思路都是先複習知識點,再輔助於練習進行鞏固。學生感覺枯燥無味,教師講的筋疲力盡,效果卻是差強人意。因此,我決定透過實驗來引入複習,一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二來可以更有效的複習知識點。

  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做了這樣一個小實驗。準備一杯鹽水,將木塊,雞蛋,鐵塊分別浸沒其中。鬆手後發現三者分別上浮,懸浮和下沉。由此學生可以直接得出三者浮力與重力的關係。隨後根據公式推導即可得出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的關係決定了物體在液體中的浮沉情況。實際情況說明這一方法效果非常好,學生不僅興趣高,而且馬上就分析或回憶起相關的知識。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多應用這種方法。

  接下來我選擇了這樣一道例題:質量為500克,體積為600cm3的實心物體放入水中,最終靜止時,處於什麼位置?浮力多大?從學生課堂表現來看,錯誤比較多。這一現象在我的預設之中,體現了學生解題時的思路、習慣,從而把學生自己的錯誤暴露了出來,使他們感覺到疑惑,進而提高了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在平時的做題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遇到綜合性的浮力問題時經常不知道什麼時候用阿基米德原理來解決以及什麼時候用浮沉條件來解決。因此,我將這些討論浮力大小的題目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用浮沉條件來解決的,這些題目的特徵是物體前後的質量相同,即重力相同。根據浮沉條件,以物重為中介,來判斷前後浮力的變化。另一類題目是隻能用阿基米德原理來判斷浮力變化的。它們的特徵是物體前後質量不同,所以無法以物重為中介。但是往往可以知道物體前後排開液體的體積的大小及排開液體的密度大小。

  從課堂實際效果來看,這一安排使得好多中等的學生找到了做這類題目的信心,效果也不錯。但是課後練習做下來,錯誤率還是比較高。這是為什麼呢?經過認真的反思,我發現課堂上把例題分門別類安排好,學生感覺簡單,但是到了家作中,沒有分類,學生就又迷糊了。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例題的分析上。課堂上主要是直接講正確的解法,而錯誤的解法錯在哪裡並沒有強調。雖然和學生一起分析了什麼樣的已知條件,用哪一種方法,但這種思路畢竟是我灌輸給他們的,要內化還需要時間。

  在另一個班上課時,我及時改進:讓學生髮言,將理由寫在黑板上,再由全班同學討論,對或錯?理由是什麼?在學生的爭論中,我再進行適當的點撥,學生逐漸統一了思路:先寫下基本公式,逐一確定已知條件(主要錯誤之處),已知條件確實不夠,就用浮沉條件來判斷。確定並統一思路後,再次進行練習,正確率明顯增加。課後的練習做下來,效果也是不錯的。

  兩個班級進行對比,我發現主要原因有個:

  1、解題的思路不能強加給學生,應該要由學生自己爭論後得出,這才是學生自己內化後屬於他自己的知識能力。

  2、要充分暴露學生的錯誤,把學生的思路過程投影出來,進行解剖,使學生知道自己錯誤的地方和原因,並進行改正。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反思 篇4

  這節課是在前面學習了浮力概念機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礎上展開的,與前面的內容構成了完整的浮力知識體系,並將浮力、重力、二力平衡等知識緊密聯絡起來,是力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在內容上本節課包括兩個知識點:一是物體的浮沉條件;二是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

  本節課的亮點有: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這一節課的開始,以演示實驗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猜想。然後以分組實驗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做“讓雞蛋像潛艇一樣浮沉”這個實驗,並讓學生分析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結論——物體的浮沉條件。這樣不僅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也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在物理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更有利於提高物理課堂的學習效率。

  二、注重多媒體技術在物體教學中的應用。在物理教學中合理地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物理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極大地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例如在本節課中,透過多媒體技術可以向學生展示潛艇的浮沉影片,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認識潛艇的浮沉原理,也能使學生對物體的浮沉條件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

  三、注重理論聯絡實際,體現的STS的精神。在引入課題時,以演示實驗的方式來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動手實驗並得出結論。在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後,引導學生分析潛艇、熱氣球、浮筒的浮沉原理,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並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物理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學生更加熱愛物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