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導體和絕緣體》的教學反思

關於《導體和絕緣體》的教學反思

  在課改熱潮的推動下,科學教師都希望透過“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學探究方式,為同學設計一個良好的科學探究平臺,培養和發展學的科學思維能力。但是,真正做起來難度比較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真正做到認真“掌握同學的發現,激勵同學進行科學研究”故此:

  第一,教師要善於捕獲有價值的問題:對於課堂中同學突然出現的不同聲音不能以一句簡單的話語輕描談寫地放過。教師要設法機敏地抓住那些發生於動態中的問題,將一個同學的問題化為全班的問題,引導同學深入探究,這樣才幹使課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創意和動感,使同學感受到自身思維的價值,發生不時創意新的求知慾望。

  第二,是教師要善於引導,使課堂上發生思維的碰撞,必要時將其引向解決,正如“同學在課堂上無法用實驗證明人體和溼木是導體”時,教師不是一下子把電流放大器搬出來,而是逐步將其引導,使其自身去探究,找出解決方法,這樣同學感到的不只是自身積極的思維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得淋漓盡致,使教學活動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同學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又有效地運用可利用的資源和科學方法去進行學習和研究,在行為參與的過程中,逐步習得科學思維方法的形成,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把人體和溼木直接連在電路中,小燈泡當然不亮。這是因為功率=電壓×電流,而乾電池的電流是有限的,人體和溼木的電阻又大,電使電路中的電流變小,缺乏以使小電燈泡發亮。而小朋友們不知道這些。來自同學的問題,同學是最感興趣的,所以我將這一問題的研究由課內引向課外,再由課外引入課內,讓同學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學研究,從而發展了同學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了科學的思維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