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坐井觀天》的教學反思(通用7篇)

課文《坐井觀天》的教學反思(通用7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課文《坐井觀天》的教學反思(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文《坐井觀天》的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個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同時又是支援和幫助者,既要在前引導,又要從旁幫助,和學生一起合作、探究實現和諧的互動,共同達成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層次小有差異的學生,把目光注視到每一個學生身上,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發展。

  我在第13課《坐井觀天》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坐井觀天》一詞,我把學生分成6個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讓他們透過朗讀來感悟,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剛開始,有幾個同學怕,不敢參加,讀書很小聲,讀不出青蛙和小鳥對話時爭論的語氣,後來我在旁邊引導,並鼓勵他們。

  片斷:示範讀課文,學生注意聽。

  師:同學們覺得老師讀得怎樣呢?

  生:讀得很好!

  師:怎樣好?說來聽聽。

  生:老師讀得很流利、有感情。

  生:老師的聲音會變,聽起來好像是青蛙和小鳥在爭論。

  師:知道老師為什麼讀得這麼好聽嗎?因為在讀的時候,老師已經把自己當成小鳥和青蛙了,所以讀的時候就真情流露了。你們想像老師這樣讀嗎?

  生:想。

  師:那麼,你想當誰就讀誰的話,好嗎?

  生:我想當小鳥。

  生:我想當青蛙。

  師:那好吧,記住讀小鳥的話時要讀出有耐心勸告的語氣,聲音要小些,讀青蛙的話時要讀出自以為是,不耐煩的語氣,聲音大些。

  透過引導,同學們開始由一人讀,到兩個讀,最後到4個小組讀。漸漸地終於有幾個小組爭著要上臺表演,氣氛熱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他們不但能大膽地分角色朗讀,而且還能用不同的語氣邊讀邊做動作,讀出反問句和感嘆句,為了讓學生到更好地理解“坐井觀天”這個成語,我還將自己早已準備好的,可以捲起來觀看天大小的紙張發給沒有紙張的同學,讓他們嘗動手的樂趣,使他們融入班集體中來,使這些學生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由於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由表現自己的平臺,學生們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觀察時所看到天的大小,以及對“坐井觀天”一詞的理解。並從中悟出道理來,知道此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見識有限,眼光短淺。”學生想像力豐富,真令人驚訝呀!

  課文《坐井觀天》的教學反思 篇2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生活是學習語文的有力助手。如今,在新課程的指引下,教師的天地廣闊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衝”進了課堂教學。語文的學習成了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我想方設法,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喚醒學生的生活積累,將教學與學生日常的直覺經驗融為一體。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自讀自悟,由學生自己挖掘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教學,改變了以往老師帶領學生進入學習過程的環節,透過學生的質疑、解疑,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我提出疑問引起興趣,匯入新課,學生馬上有序的藉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並畫出生字,然後小組合作進行拼讀;然後由我檢查學生對生字讀音的掌握情況這期間,我參與到具體的小組學習中,重點對個別後進生進行指導。

  二年級的孩子能從個體自學預習課文,讀準字音,到小組合作認讀生字,在一步步的主動自學課文,這正體現新課標自主、合作學習的理念要求。低年級學生是有能力自動化地自學課文,掃除閱讀的障礙的。讓孩子藉助已有的知識,透過自己的實踐努力去認讀課文,並且透過孩子之間的互相幫助,合作去讀準課文,而不是按傳統的教學“一步步”領著學生向前走,能讓孩子在主觀意志上建立“我能學”的自信,並透過主體的實踐努力達到掌握一定學習策略的“我會學”。把學習的主動權更好的教給孩子,讓孩子掌握學習的策略,更利於孩子明天自己去學習。

  針對二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加強朗讀訓練,注重發展學生思維。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思考什麼問題,要解決什麼問題,都向學生交代清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覆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去感悟。營造了書聲琅琅的教學氛圍,教給了學生讀書方法。

  進行角色朗讀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同學們,青蛙說天只有井口大,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它們爭論的很激烈吧?我們怎樣才能讀好?我們分角色朗讀,想想怎樣讀才讀得好?”孩子們紛紛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態度積極認真,有的為了讀好角色,練習讀了好幾次,課堂氣氛活躍熱烈。在本環節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中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三十個孩子就有三十隻青蛙,三十隻小鳥。他們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我拼棄了以前那種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哪兒必須得讀重音,哪兒必須讀拖長音或讀輕聲,而是充分的給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該怎樣讀,才會讀好,讓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建構,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在教學中我還體會到要有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我組織孩子們分組進行練習,但我發現孩子們練習時,往往就練習喜歡的角色,所接受的訓練是單一的;還有的孩子,因為怕讀不好角色,就單挑旁白來讀。積極的孩子,朗讀水平較好的孩子就“走進”角色,朗讀水平較弱的就“永遠”旁白,這樣會造成惡性迴圈,不利於孩子的發展。我就創設情景,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要求孩子再研究時進行多次的練習,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複,要輪換角色。這樣利於孩子們整體綜合發展。

  寓言故事的教學,到最後引導學生透過認識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動形象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成語的意思。我在教學寓意這一部分時,是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切合學生生活實際來引入的,而不是純粹的說教。“如果有人說你是坐井觀天,你明白他在說你什麼嗎?你想對坐井觀天的人說些什麼?”或者讓學生出點子幫助小青蛙:“你們願意像小青蛙一樣什麼都不知道嗎?你們能出出點子讓小青蛙也能像小鳥一樣見多識廣嗎?”這樣就更能從學生的角度悟出寓言中的道理了,並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過程與方法的訓練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課文《坐井觀天》的教學反思 篇3

  針對二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加強朗讀和發展思維,培養有條理說話的能力,引導學生透過認識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動形象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成語的意思。

  一、教給學生讀書方法

  給學生有較多的讀書時間,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安排學生讀書,每次都有明確要求。讀書時思考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都向學生交代清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覆讀課文,大部分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對暫時不懂的問題,既不急於解答也不輕易放過,而是適時地要求學生再讀課文解決。特別強調邊讀邊思考,使朗讀、提問緊密結合。學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鳥為什麼要爭論天的大小這個問題,我因勢利導,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透過看插圖、聯絡上下文想一想”在此基礎上,教師又組織學生討論、釋疑。

  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令我滿意的是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始終洋溢著師生雙邊活動的熱烈氣氛,既不是學生圍繞教師轉,也不是學生配合教師活動,而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其目的是為使學生今後自己會學。我讓學生充分質疑,再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適當梳理,採用“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幾個步驟讓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十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愛護學生和鼓勵學生。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討論青蛙錯在哪裡,為什麼錯,經過反覆研讀課文,仔細觀察插圖,深入思考,作出判斷,說出根據,不僅活躍了思維,而且培養了思維能力。

  三、重視語言文字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要抓住語言因素,突出語言文字訓練,透過適當的練習,鞏固並綜合運用已學過的語言文字。在朗讀和說話的訓練中,透過充分討論,落實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進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學生讀了青蛙認為小鳥說“大話”那段文字後,我先讓學生弄懂什麼是“大話”。同學們逐一解釋為“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說出來”“沒有根據的話”“假的”“太誇張了”,經過不斷點撥,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逐步向課文中所表達的意思靠攏。而且透過語言文字的運用,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課文《坐井觀天》的教學反思 篇4

  《坐井觀天》是一篇十分搞笑的童話寓言。透過生動、富搞笑味性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正確理解課文寓意是一個難點,如果教師自己把寓意告訴學生,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為了不讓學生因為難以理解就放下,也為了學生因為答案得知太易而不動腦,所以我在教授這課時一向想辦法調起學生學習的胃口。

  在課堂上,我透過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邊;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理解大話就是吹牛、不實在的話;聯絡句子和上下文,透過讀找小鳥說的話: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理解無邊無際就是十分大,大得沒有邊際,並擴充套件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很快地說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老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小鳥讚歎天很大的語氣。教學重點段時,我讓學生抓住青蛙和小鳥的不同觀點:天只有井口那麼大、天無邊無際,讓學生找出它們提出不同觀點的理由,並進行朗讀。在這個語言環境中學生能很容易地理解“大話、無邊無際、遙遠”等幾個新詞語的意思。透過擺觀點、找句子,學生一下子分清誰對誰錯。

  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刻地瞭解青蛙產生錯誤觀點的原由,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實驗:透過用手做成的望遠鏡開天花板,你能看見多大?上課時,這個簡單的實驗引起大家極大的興趣,同時學生很容易地明白了用書卷起來只看到一點點地方的原因,由此學生也能明白青蛙產生錯誤的原因是:長期生活在井底,高高的井閉擋住了它的視線,因此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麼大。最後,我讓學生展開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後會看到什麼說些什麼?

  為了讓學生更加有目的的學習課文,所以在課前預習時我和大家一齊背誦了識字4,並且拓展學生的思維,說出更多的成語,讓他們明白一般的成語故事都能告訴大家一個道理,然後學生很自然的就帶著對於這課的疑問進入了學習。對於二年級的學生簡單的理解課文資料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是問題,那如何才能讓學生從看似簡單的文章中體會出道理?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多讀書。針對二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讓學生初讀課文,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整體感知,注重發展學生思維。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明確目的要求,推薦思考的角度,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覆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去感悟。同時動筆勾畫出弄不明白的詞語和讀不懂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朗讀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中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刻意的要求學生哪個字重讀,哪句話務必拖長音或輕讀,而是充分的給孩子朗讀體會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指名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法去讀對話,其他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相互比較朗讀的效果,自然就能體會出什麼樣的語氣適合這個主角,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我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理解寓意,點燃思維火花,促使學生“多思”。透過我隨手畫在黑板上的簡筆畫理解“井沿”,並讓學生指出小鳥和青蛙各在井的什麼位置;從“一百里”入手,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體會天的無邊無際;理解“無邊無際”並擴充套件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就會說出很多答案:海洋、宇宙、大地、草原等等。

  真正讓學生理解寓意的突破口,我覺得還是最後兩個自然段的“笑”。“青蛙為什麼笑了?”學生的回答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能道出寓意,“因為青蛙整天坐在井裡,看到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而小鳥卻說天無邊無際,青蛙覺得很好笑。”“青蛙以為自己是對的,它認為小鳥在說大話,吹牛皮,覺得很好笑。”“那小鳥為什麼也笑了?”“小鳥天天在天上飛,明白天有多大,聽到青蛙老說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覺得青蛙很無知,小鳥無奈地笑了。”“天明明大得很,而井裡的青蛙看到卻只有井口那麼大,還不相信小鳥的話,讓人又好氣又好笑。”雖然學生們的總結很稚嫩,但是經過教師的梳理和歸納,學生在回答“學了這篇課文的你懂得了什麼?”難以理解的寓言就順理成章的從孩子們的口中說,“我懂得了我們不能像青蛙一樣,整天坐在井裡看天,而就應跳出井口看看外面,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笑話。”“我們不能做井底之蛙,那樣就太可憐了。”“我們不能像井底的青蛙,自己明明錯了,還不聽別人勸告,自以為是。”本課存在的問題:

  1.時間的分配有些失調,前松後緊。

  2.識字教學不夠紮實。在識字的過程中,不僅僅僅是認讀,有些詞語能夠在這個環節中理解意思。

  3.雖然讀的形式比較多,但是學生的朗讀質量沒有明顯的提高。

  在這節課上我漸漸的摸索到寓言故事的'講法,當然還很稚嫩,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努力,爭取取得更大的收穫。

  課文《坐井觀天》的教學反思 篇5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透過青蛙與小鳥之間生動搞笑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透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所以,我把青蛙和小鳥的爭論作為理解課文的突破口,到達讓學生認識到看實物要全面,要善於“跳出來”的效果。兩個班同一個課時,不同的教學流程設計和大致相同的資料卻有了不同的教學效果,現將教學反思如下:

  1、教學目標的達成:兩節課基本上都能按教學目標的設計進行教學,只但是透過修改之後,從詞語入手再到句子、段落的學習在一班落實得比較透徹,學生也學得比較紮實。

  2、教學流程的設計:在二班是先透過課文的初步感知,再從小鳥和青蛙的爭論入手,擺明觀點,在學生掌握了課文的資料之後在進行朗讀指導,因此導致了教學流程的堆積化,各流程之間的銜接不是很流暢,學生讀得也不夠充分,說得也不夠開放。在一班是透過超多的初讀、再讀、默讀,讓學生先把課文的資料牢牢記住,在充分讀的基礎上理解關鍵詞語“井沿、無邊無際、一百多里、大話”,透過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串起整個教學流程,在理解中讀,在讀中感悟,比較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學生學起來也比較用心有效。

  3、朗讀指導:在二班由於自己對教案的把握不準確,未能理解先學習課文再朗讀指導的方法,所以在二班的朗讀指導做得很不到位,也沒能抓住關鍵詞句讓學生反覆朗讀,在讀中感悟。一個句子的朗讀,並不是每一個字都需要有不同的變化,只要抓住關鍵詞語和語氣進行指導就行了,所以,在一班結合關鍵詞語理解資料,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效果比較好。學生不是純粹的模仿讀,而是明白要這樣貌讀。加上戴上了頭飾就更能投入主角讀,學生的朗讀熱情比較高,到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用心性的作用。

  4、拓展想象:在二班採用的是“把青蛙想到的畫下來,寫下來”,以畫入手,能夠相機進行看圖寫話的訓練。學生能畫什麼,他必須能夠把自己畫的東西說出來。有幾個學生不僅僅畫的不錯寫得也挺好,只是由於時間關係和自己的思維引導有限,學生能想到的也不外乎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和天多大,達不到與時俱進的效果。在一班的方法差不多,只但是沒讓他們畫畫,而是根據《作業本》裡的一道練習題培養他們說話寫話的潛力。在語句的修飾方面,很多學生只是直接說看到了的事物,只有少數學生會說看到了什麼樣的事物,什麼樣的事物怎樣樣,在教導學生學會好詞好句的運用上仍需努力。

  二年級的課文學習重點是從一些重要的句子句式中提煉出語言訓練點,讓學生模仿說話,學會說完整的句子,所以我在請學生髮言的時候都會不斷地提醒學生把話說完成,不要只說一半。這一篇課文,能夠挖掘的語言訓練點還有很多,除了“無邊無際”的造句,本來我還設定了一個環節就是小鳥飛了一百多里可能會看到些什麼,想像一下說出來,這個能夠培養學生說排比句的潛力,還有“一……就……”這個句式,但都由於疏忽而沒有完成比較遺憾。在以後的閱讀教學中,我覺得就應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詞句的理解和仿照上,為學生的寫話打下良好的

  課文《坐井觀天》的教學反思 篇6

  學生閱讀的心理活動規律包括:複雜的思維活動,複雜的情感活動,複雜的語言實踐活動。一般來說,這三種活動總是有機結合、難以分割的,但情感活動的趨向性(如好奇、興趣、動機等)又往往對思維活動和語言實踐活動產生制約和影響,因而情感活動呈現不穩定性,具有調控作用。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才是真理。”低年級學生學習語言更是如此。學生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之中,豐富的情感被激發才會有表達的強烈慾望,進而在無拘無束的對話中生成新的語言。新教材更貼近兒童的生活,更體現兒童的情趣,更反映兒童的思想。教師要以文字為依託,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傾心營造與兒童心靈相通的情境,讓滋潤兒童語言、生命發展的陽光跳進課堂。這就要求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準確捕捉學生的閱讀情感活動並予以適時引導。

  我透過引導,讓學生潛心會文,透過直覺思維,感性體驗,吸收精妙語言,逐步豐厚自身的文化底蘊。學生們再次分主角朗讀時,情緒高漲,氣氛熱烈,入情入境。練習5分鐘以後,當我讓小組上臺表演時,有幾個小組的學生鬥爭著要上!學生學習的用心性由此被調動了起來,他們不但能夠大膽地分主角朗讀,有的還邊讀邊做動作!真是有聲有色,情境再現課堂之上。

  但是之後我想,雖然我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同時也注意到如何體現老師的“導”。分主角朗讀的訓練,我先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但從學習的效果看,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自學潛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讀出不同主角的特點,但是對於一些後進的學生,效果就有待提高,他們讀得並非是聲請並貌,甚至有些疙疙瘩瘩。我們是否能夠在引導之後,孩子們自學練讀之前,我先和個別學生分主角朗讀,全班評價後再讓孩子深入研讀。是否可設計這樣的導語:你們能讀得比他們更好嗎?想想哪些地方怎樣讀才會讀得更好?這樣設計,既能夠不挫傷後進生自信心,又能夠這些孩子一個模範學習的作用,同時還能夠激發全體學生探究文字的興趣,再一次跟文字深入對話,改善先前的不足,注意把握住重點詞句的朗讀。

  課文《坐井觀天》的教學反思 篇7

  《坐井觀天》是一則搞笑的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透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悅地讀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語言呢以下是我的幾點反思。

  關於本文解析,我主要從重點詞語入手。

  在把握教材時我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透過這三個詞來了解課文,穿針引線。首先,在引導學生了解"無邊無際"時,我設計了動畫,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什麼是無邊無際透過讓學生欣賞(無邊無際)的沙漠,(無邊無際)的海洋,(無邊無際)的草原,(無邊無際)的天空,等等,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營造必須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無邊無際的內涵。教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出小鳥讚歎天很"大"的語氣。實現對第一次對話的理解。

  小鳥和青蛙的第二次對話中,我主要抓"大話",這個關鍵詞語。透過引導學生理解"大話"這個詞,來把握青蛙認為小鳥說大話時的情緒。順帶指出說大話是指:說誇張,不切實際的話。但是在具體教學時,我又在思考:怎樣讓學生了解說大話的具體含義,以及它與說謊話的區別。這個問題一向在困惑著我。最後我想:如果舉個生活中的例項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是否效果更好呢所以在教學中,我舉了兩個例項讓學生來感受什麼是說大話。這兩個例子,一個是:我能一口氣吞下一頭牛,我能用手推動火車。學生從老師的語氣和自己的經歷中瞭解,這些就是誇張,不切實際的,就是說大話。我發現學生在學的時候,興趣很濃,並且能夠很好的理解這個詞以及青蛙當時的情緒了。

  透過第三個關鍵詞"笑",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對話。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現兩次,這兩次的笑是有區別的。文中兩個笑。青蛙為什麼笑,小鳥為什麼笑一個"笑"字溢位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聽不進小鳥的勸告,自以為是。另一個小折射出了小鳥的虔誠,真誠相勸。透過對"笑"的揣摩,學生明白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這在為學生最終了解文章寓言作鋪墊。

  (二)關於寓意達成的反思

  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語文教學的作用不僅僅僅在於簡單的知識傳授,還在於他的教學育人作用。所以在課文教學的最後環節,需要適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意識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於理解新事物,虛心理解別人的意見。讓學生自願選取作在外面飛翔的小鳥。怎樣到達這個效果呢所以我設計了一個環節,用多媒體課件,配上動聽的音樂,展示小鳥見過的繽紛世界:飛過廣闊的海洋,飛過無邊的沙漠,飛過茂密的森林,飛過燦爛的田野,飛過清澈的小溪,也沒有看到天的邊,而這時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頭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時小鳥的廣博見識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聞構成鮮明的比較,讓學生順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繽紛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麼的枯燥乏味。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在學中有所收穫。

  能夠這樣說本課的教學突破點是重點詞彙,而最終目的是理解寓意。我從無邊無際,大話,笑,著手進入對文字的分析。進入文字後,我的教學重點是從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中,分析二者的特點,實現本文寓意的理解。在課文中我著重讓小鳥和青蛙,從語言,生活習性等各方面進行了比較。主要抓以下幾個方面。

  1,抓青蛙說的"我天天坐在井裡,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這句話。

  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天天""一抬頭"讓學生理解青蛙的自負,和小鳥的謙虛。得出結論:高高的井壁擋住了青蛙的視線,他的目光狹小,所見有限,導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錯了。

  2,抓青蛙的神態和表情。

  文中兩個笑。一個"笑"字溢位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自以為是。另一個小折射出了小鳥的虔誠,真誠相勸。透過分析青蛙的表情讓學生自己明辨是非。

  3,透過對小鳥和青蛙正確錯誤原因的分析,學生自己悟出了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讓學生各抒己見,用學到的道理指導今後的學習生活。

  4,主角體驗,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訓練學生感情朗讀,以致到達表演讀的程度。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朗讀,不光學生潛在的朗讀才能得到開發,還能使學生讀中更透徹的理解文章的寓意。

  (三)關於課堂不足的反思

  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用心地配合和思考,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但是課堂的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體此刻,在重點詞語的把握上漏掉了一個較重要的詞"井沿",其實我能夠透過簡筆畫的形式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井沿的意思,感受對話發生的場所等,並且引出文章第一段話,讓文章透過三個詞連成一個整體,不會讓人有斷章的感覺,所以在在以後教學中,要注意文章的完整性。

  另外,要注意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潛力的培養。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探究。在課堂的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這隻可憐的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麼讓學生髮揮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我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想象,所以在以後教學中必須要注意語文課堂上學生想象潛力和合作潛力的探究,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作用,讓語文教學成為一個欣賞情,傳授情,感悟情的過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