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及反思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

  【教學難點】

  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回顧前兩天的地震事件,當時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心裡怎麼想的?

  2、1999-9-21,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臺灣地區,它給臺灣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展示圖畫。

  3、9月22日,餘震繼續發生,大地仍在搖晃,然而,在臺灣蓮慈濟醫院裡卻靜靜地躺著一個健康的青年,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第22課《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

  ⑴ 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

  ⑵ 談談自己的感受。

  2、集體交流。

  三、深入朗讀,理解感悟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默讀,也可以放聲讀,可以個人想感受,也可以小組討論),畫出特別感動你的句子,並在旁邊寫上感受。

  2、全班交流,學生彙報:

  ⑴ “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

  ① 理解“開放”與“凋零”,指名讀。

  ② 這句話把年輕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不曾開放就即將凋零,讓我痛心地看到,正值如花年華的年輕人,如果不進行骨髓移植,就將結束短暫的生命。

  ③ 唯有……才……,讓我們清楚地意識到骨髓移植的緊迫性和必要性,齊讀。

  ⑵ “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

  ① “蒼白”“紅潤”一組反義詞足以說明小錢生命垂危,缺乏生命力,因而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② 臺灣青年並非因為缺少生氣而不得已躺在病床上,他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大陸18歲的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指名讀並評議。

  ③ 猜想他可能在想什麼?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把地震的危險棄之一邊,反映他內心堅定沉著。

  ④ 兩個“靜靜地”,更突出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齊讀。

  ⑶ “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裡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① 如果你是臺灣青年,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呢?

  ② 臺灣青年所作所為為了誰?

  ③ 體會臺灣青年與小錢不是親人,但彼此勝似親人,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多麼令人感動呀!個別讀,齊讀。

  ⑷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暫停的間隙,臺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裡涓涓流出……”:

  ① 理解“一次又一次”“終於”,指名讀,評議。

  ② 聯絡自己在醫院打針的情景,想象臺灣青年所付出的。

  ③ 雖然困難重重,危險多多,可抽取骨髓沒有中斷,這濃濃的情,這深深的受,豈能不叫人感動。齊讀。

  ⑸ “李博士帶著剛抽取的骨髓,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奔波,趕到杭州,和當地的醫護人員一起連夜為小錢做了骨髓移植手術。”:

  ① 理解“奔波”“連夜”,指名讀。

  ② 李博士奔波勞累為了誰?

  ③ 聯絡第3自然段“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進手術室。”體會他一心只想救人,不顧個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醫德。

  ④ 介紹有關李政道教授的相關資料。

  ⑹ 最後一段:

  ① 出示臺灣地圖,寶島臺灣與大陸雖然被臺灣海峽所隔,但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是無法割斷的,這種血脈親情就是“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② 這座橋唱響的是愛的`讚歌,在《愛的奉獻》樂曲中齊讀最後一段。

  四、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1、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髓的臺灣青年相遇,他們會說些什麼?小組裡練習後請一對同桌上臺演一演。

  2、臺灣和大陸本是同根生,都是中華兒女,彼此心連心,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愈燃愈烈,經久不熄,世代相傳。請同學們交流課前查詢的有關臺灣與大陸友好往來的資料。

  3、深情朗讀課題。

  【反思】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透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我在教學時,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教學:

  1、以情入手,展開課文最動人的場面來教學,讓學生感悟到課文的感人之處:

  在初讀課文時,讓學生談談心中的感受,多數學生認識到課文內容令人感動。再讓學生找找課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動,把學生帶入情感中,還讓學生說說為什麼訟你感動。此時的討論交流和引導一方面讓學生理解小錢生命的垂危,骨髓移植對他的重要及迫切,另一方面感受到臺灣青年冒著生命危險,在餘震中救助遠在大洋彼岸的陌生人小錢,從而體會到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即理解課題的褒義。

  2、以讀為主,“讀是語文課上最經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

  一開始的初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接下來的彙報讀,把學生帶進了課文的情感,引起學生和作者的共鳴。尤其是第3至6自然段,教師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仔細研讀,認真感悟,大地震剛過後,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沒有考慮家人是否平安無事,沒有考慮是否延期手術,沒有選擇空曠安全的地方等細節,從反覆讀中體會臺灣青年一心只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質。李博士抽取骨髓時的鎮定沉著,運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緩,植入骨髓時的不分晝夜,從讀中體會李博士不顧個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醫德。兩個“靜靜地”,讓學生對比朗讀,使學生在讀中進一步提高認識。最後,飽含深情地讀題,則是情感的昇華。

  教學中,以“讀”做肉,以“情”注血,讓學生在人文關懷下感受語文課堂教學的魅力,讓學生在情感的薰陶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