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節課背離了我原來的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這一節課背離了我原來的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我校兩名語文骨幹教師調走了,一直從事數學教學的我被領導安排擔任語文教學工作。一段時間以來,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就是孩子們對問題的反應並不積極,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儘管我覺得的我的問題設計的很好,可是回答問題的好象總是那幾個學生。直到那一節課的進行,我才找到問題的癥結。

  星期一上午的語文課,我按精心準備的教案有條不紊地上課,當我習慣性的叫起一名學生讀課文時,同學們竊竊私語起來,還夾雜著抱怨的聲音。我感到很納悶,這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學生,他讀課文很有感覺,學生們怎麼會有意見呢?

  我急忙問怎麼回事,孩子們的回答讓我明白,原來一直以來我都是叫這一名學生讀,其他的孩子多少有些厭煩。我問一個孩子:“那我怎麼不見你舉手要求讀課文呢?”沒想到這個孩子氣呼呼的說:“你老是叫他,我舉手也沒有用!”我聽了,感到一震,原來因為有的孩子一、兩次讀的不好,我就形成了習慣思維,認為就是讀不好了,這在無形中傷害了孩子們的積極性,今天終於“犯了眾怒”。看來是我錯了。

  我想了一下,對那個有怨氣的孩子說:“以前老師沒看見你舉手,是我不對。那麼,現在請你讀給大家聽一聽,讓同學們看看你到底有多棒,好嗎?”這個孩子馬上興奮的讀起來,儘管在個別字音上把握的不是非常好,但是他讀的很投入,更難得的是,他的面部表情居然也能隨著課文感情的起伏有所變化,這讓我暗暗為他叫好。讀完後,他抬起頭,挺起胸,得意洋洋的看著我,好象在說:“我讀的怎麼樣。”

  我大聲的問:“同學們,他讀的怎麼樣?”

  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說:“好!”

  “光說一個‘好’不行,”我接著說,“誰能說一說他讀的好在哪裡?”

  孩子們爭先恐後的說起來:

  “他讀的很流利。”

  “他讀的聲音很洪亮。”

  “他讀的很有感情。”

  “老師,他讀書的時候,臉上還有變化呢!”

  ……

  看到孩子們熱火朝天的樣子,我決定趁熱打鐵,說:“同學們,既然他有這麼多優點,那麼大家能不能學著他的樣子,把課文讀的更好呢?”孩子們用無比肯定的聲音回答我。我一看,又高興又犯難。高興的是孩子們的熱情很高;犯難的是,這麼多孩子,不可能都讀。可是,不讓他們都參與,好不容易調動起來的熱情就有可能受到打擊。怎麼辦?我冷靜地想了想,決定採取小組教學的形式。

  我把孩子們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相互之間取長補短。然後,我告訴他們:從他們的小組中選出一個最好的,讓他代表小組參加讀書比賽。哪一個小組的代表獲勝,哪一個小組的成員就都能得到一顆小星星,因為他們每個人都參與了,獲勝了是大家的功勞。我喊了一聲開始,孩子們立刻行動起來,我也不時的參與到討論中。

  幾分鐘之後,代表們陸續選出來了,我讓其他孩子作評委。看到他們熱情高漲,信心滿滿的.樣子,我不禁開心的笑了。比賽結束了,孩子們顯得格外高興,彷彿意猶未盡。看到這種情況,我對孩子們說:“今天的比賽很成功,往後我們還會舉行的。不光是讀書,咱們還可以舉行寫字、作文的比賽,大家說好不好。”孩子們興奮的鼓起掌來。

  儘管這一節課背離了我原來的教學設計,有些地方甚至顯得有些亂,但是我仍然覺得很成功。總結起來,我感到收穫頗多:首先,我知道不是孩子們的積極性不夠,而是我的思維形成了習慣,忽略了他們的閃光點,導致了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應該注意吸取這個教訓。其次,我明白問題設計是否精彩,不能從我們的思維出發,而是應該看它是否符合孩子的心理,更不能以是否花哨為標準。另外,我還覺得這堂課還有一個成功的地方,就是我採取了比賽的形式。記得有一位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說過:“比賽是孩子進步的原動力!”我應該把這一成功的秘訣好好運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