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反思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反思

  篇一:端午的鴨蛋教學反思

  雖然在備課時經過了精心準備,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處:

  一、在主題情感的挖掘上不夠到位,還要加強朗讀教學。

  我對“為什麼以端午的鴨蛋為題”這個整體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夠,為了進入下一個環節,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因此,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未讓學生很好的展開討論,感受不夠深入。在分析體味語言時,有些同學的發言未盡,也是輕輕點過,未讓學生暢所欲言,挖得不夠深。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表達。

  二、在知識點的歸納上、在板書的設計上缺乏完整性。

  板書的得出比較急,不夠自然,應該因勢利導,而且板書過分注重情感的表述,整體性不夠。同時,在學生品析完語言後,未能做及時完整的歸納,知識點的體現也不夠系統。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引起注意、重視。

  關於語文的教學設計,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本著這一原則,我在設計《端午的鴨蛋》這課時,也是以此為出發點的,重視探究性閱讀過程的指導,並抓住幾個主要問題,適時、適度地巧設妙問,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情感的把握更準確,發現和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進行較好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在語文組各位老師的幫助下,我基本上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同時也有很多的收穫,也更加深了對於新課標的理解,謝謝各位老師的指導。我想,自己平時還應多學習,多積累,爭取在新課改中努力創新,進一步實現新課標的精神。

  篇二:端午的鴨蛋教學反思

  這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我用了一節課時間完成了教學任務。我採用激趣匯入,在上課一開始,我就以體現思鄉情感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匯入,讓大家產生一些聯想,馬上融入一個思鄉的氛圍當中;在接下來的整體感知中,我則用“作者家鄉有哪些風俗,為什麼作者僅對家鄉高郵的鴨蛋情有獨鍾?”這個問題引入閱讀。因為關於家鄉風俗生動文字淺顯,所以我沒有講解,只是讓學生自由朗讀,在書上勾畫,在讀書基礎上把這些風俗找出來;在總結完作者家鄉端午的風俗後,我還以一些課前準備的有關端午節的小飾品,與課文介紹掛鉤,提起同學的興趣,以求營造一種端午過節的氣氛,同時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體驗。

  這節課設計的一個指導思想就是從文字語句的揣摩,品味上。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在“如何把握作者情感”這個問題的設計上,我設計的原則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從宏觀感知入手,微觀品味著眼。“端午的風俗”為何事隔多年仍記憶猶新?“家鄉的鴨蛋”為何如此津津樂道?“端午的鴨蛋”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三個問題逐一提出,同學們結合課文,聯絡實際便能體會到作者那份濃濃的思鄉情。但這一枚小小的`鴨蛋為何難忘,其實不僅凝聚著故鄉情,更是民俗文化的一個體現。這些感情都要在讀書的過程中去品味,去揣摩。其實這個過程就是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的過程。

  整堂課的高潮落在“誇鴨蛋”和精讀課文,“品情感”上。而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誦讀。為了較好的理解,我上課時讓學生反覆的誦讀品味,反覆的揣摩、分析,進行多樣化的朗讀,這個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品讀來體會,這樣既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雖然在備課時經過了精心準備,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不足之處:

  1、在主題情感的挖掘上不夠到位。

  我對“為什麼以端午的鴨蛋為題”這個整體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夠,為了進入下一個環節,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因此,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未讓學生很好的展開討論,感受不夠深入。在分析體味語言時,有些同學的發言未盡,也是輕輕點過,未讓學生暢所欲言,挖得不夠深。

  2、課堂中有缺憾的幾個地方。

  原先自己認為對“筷子頭一紮下去??”一句的讀和品是比較成功的,但老師們點評時認為還可以做得更好,學生兩次讀成了筷子一紮下去,如果此時比較辨析一下筷子和筷子頭,就能進一步體會到油多的特點,並且在此處質細的特點也有所體現。我也想到,“一??就??”這個關聯詞語也非常值得品味。有老師談到,作者寫鴨蛋,不光是因為好吃,還有好玩。在這兩者上面寫出作者的生活情趣,教學中我只把重點放在前者上了,這顯然是不全面的。

  在《端午的鴨蛋》這篇散文中我們看到的什麼是中國的傳統?什麼是民族的傳統?學生能夠說出民俗是中國的傳統之根。但是這節課的不足之處也體現在這裡,我沒有給學生充分討論發言的機會,而是直接引出了傳統文化對於年輕一代人的重要性,如果設定小組討論發言的環節就好了。

  篇三:端午的鴨蛋教學反思

  這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個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而《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體現了汪曾祺散文“小敘事”的特點。文章信筆寫來,從容閒適;文筆自然生動,語言平實有味。所寫內容雖然簡單,但作者灌注深情於文章,寫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從文章出發,在自主探究這個環節中以語言為教學立足點,關注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和積累。首先引導學生朗讀、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詞語句子,使學生深入領會文中的思想情感。接著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合作探究,體味好詞好句。學生在朗讀討論後,找到了許多體現情感,以及語言特點的句子(比如:對比、字詞生動、文白夾雜等)。語言離不開生活,為了讓學生的語言發展得更好,我讓學生在分析時先朗讀,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後再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這時我適當地給予一些評價、點撥。比如:在體會作者對家鄉鴨蛋的自豪之情時,學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鴨蛋與家鄉鴨蛋那對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夠到位。我提示說:“作者還有哪些話沒說出來,意猶未盡呢?”教學就轉入了情感體會,學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調、神態、領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別的地方的鴨蛋哪裡有我們高郵的鴨蛋好,還是我們高郵的鴨蛋是真正的鴨蛋。”再如,說到文章為什麼引用元稹的詩句”除卻巫山不是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引用文言詩句的作用,我結合了以前學過的《春》這篇課文,提問說:我們以前學過哪篇課文的引用使用得較好,好在什麼地方?學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簡潔、凝練。而語文課堂教學就是在這種探究、品味、互動的過程中來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語言的賞析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