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天遊峰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課文天遊峰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讀通課文;

  2、學習字詞;

  3、一讀課文,瞭解天遊峰的掃路人;

  4、品讀第二自然段,瞭解天遊峰的高與險,學習側面描寫的方法。

  匯入學習還是要扣題而下,師生介紹天遊峰,收穫一個感性的認識。齊讀課題,讓學生了解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

  組織學生讀上一輪課文,檢查字詞的自學情況,這是常規做法。在這過程中,指導學生寫好“頗”、“褪”等字。

  第三個環節,給學生時間自讀課文,思考:天遊峰的掃路人是一個怎樣的老人?然後師生一起來完成這一任務。

  有學生根據第3自然段說,這是一位艱苦樸素的老人;有學生根據第7自然段說,這是一位勤勤懇懇的老人;有學生根據第10自然段說,這是一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老人;有學生根據第10自然段說,這是一位無私奉獻的老人;有學生根據第7自然段說,這是一位自強不息的老人。

  唐凱亮根據第6自然段發表意見,這是一位自在悠閒的老人。我說:“是嗎?”他還演讀一番:“你看,老人不是自在悠閒嗎?”為了“打消他的囂張氣焰”,我發動大家一起來研讀課文。聯絡第6自然段中的“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大家讀一讀第7自然段。學生讀起了“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我問:老人自在嗎?悠閒嗎?我再引導學生比較寫遊客與老人的句子,圈出“可是”一詞,再細細地品味一番。實際情況是,我們班裡的孩子當時似乎“腦筋轉得慢”了,於是我請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來pK,讀遊客們的表現;等二人讀完之後,我再“強調”說“可是——”,學生們領悟了,這兒是把遊客和掃路老人進行對比。我說:課文是怎麼對比的呢?這兒的省略號是要說什麼呢?學生做補充。我說,這兒運用的就是側面描寫,用遊客反襯掃路老人的自強不息,毅力驚人,任勞任怨。我對唐凱亮說:“現在還能說掃路老人自在悠閒嗎?”他搖了搖頭。我說,但是為什麼老人的神態是如此的自在悠閒呢?這需要我們“由表及裡”地去思考,從他的神態看到他的內心。這一句啟發了學生,有的說老人豁達開朗,有的說老人樂觀自信,有的說老人有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第四個環節是品讀第二自然段,這個並不是問題,透過體會比喻句,學生能順利地體會到天遊峰高與險的特點。我有意說,這一自然段有三句話,每一句都表現了天遊峰的高與險。學生們都點頭,邵菲感覺到“有陷阱”,舉手說,第三句不是。我說:真的不是?她立即反映過來:“不,我說錯了,第三句也能表現天遊峰的高與險。”我“不依不饒”:從哪裡看出來的?她找出了“終於”一詞。我再引導學生再讀第7自然段,大家拿遊客的表現來比較,深入地體會到了登上天遊峰峰頂的不易。

  讀過第2自然段,我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寫天遊峰呢?這與我們這篇寫人的文章有什麼關係呢?有學生及時地發表看法,這也是側面描寫,為下文做了鋪墊。有學生說了,這兒寫天遊峰越險,越能反襯出老人的自強不息、毅力驚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