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教學反思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教學反思

  今天是第二課了,要在第一課的基礎上搞明白沉浮究竟與什麼因素有關。聽起來像繞口令,其實在教材的一開始就把這兩課的關係理清楚了:“我們已經知道,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沒有關係。那麼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他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有關係嗎?”這段話不光總結了前面一課的主要內容,也提示了這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

  教材中的第一部分看起來似乎比較凌亂,實際上其中的一些問題的設計是要解開一個重要的實驗思想:控制變數。為什麼按輕重順序排列的七種物體,卻不能看出他們在水中沉浮的規律?表面上的按質量排序和其他一些隱含的變數,需要學生認真思考才能分辨清楚。所以這一環節一定要引導學生細細思考。學生的理解有很多,回答也多種多樣。有的說“因為他們是不同的物體”,有的說“他們的形狀不同”,有的說“他們雖然重量排序了,可是大小沒排序”,還有的說“這些東西的質地不同”,也有的乾脆說“不知道”……

  在這個問題的思考上,很少有孩子和以前接觸較多的對比實驗聯絡起來。雖然對對比實驗的操作已經比較熟練,可是當他們面對這個有兩個變數同時影響結果的實驗時,他們還是顯得無所適從。因此,這部分的重點是要讓學生想到“可能是物體的輕重和體積大小都在影響物體的`沉浮。”

  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接下來的兩組實驗就順理成章了。一組是“體積相同,質量不同”,一組是“重量相同,體積不同”。我沒找到和教材上一樣的五個大小相同質量不同的球,而是在老的實驗盒中找了一組體積形狀一樣的鐵塊、鋁塊、塑膠塊和木塊。同樣能說明問題,效果也不錯。從這個實驗中學生很容易知道了“體積相同的物體,重的物體容易沉;體積相同的物體,輕的物體容易浮。”

  另外一組實驗的材料更加難找。我想盡辦法弄了兩個質量差不多的物體,可是隻有兩個也不能很好地說明問題,於是就乾脆不用了。我舉了一個例子“一兩鐵和一兩棉花,哪個更重?”這個小兒科的問題,一下子被戳穿了,還引來他們鄙夷的目光:原來老師就是那麼兩下子啊!我又接著問:“一兩鐵和一兩泡沫,哪個更重?”因為說把棉花放在水裡,會有更加麻煩的事情出來,於是就改了個不吸水的泡沫。

  “當然是一樣重了!”他們還是很清醒地看到了問題的關鍵。

  “一兩鐵和一兩泡沫,哪個大,哪個小?“

  毫不猶豫的回答:“鐵小,泡沫大。”

  “那麼,一兩鐵和一兩泡沫放在水裡,哪個沉,哪個浮呢?”

  “哈哈,當然是鐵沉下去,泡沫浮起來了啦!”又是嫌簡單了!

  “那你們說,質量相同的物體,是大的容易沉呢,還是小的容易沉呢?”

  話說到這裡了,他們也明白了:“小的容易沉。”

  這下,我期望的答案也出來了:質量相同的物體,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質量相同的物體,體積大的物體容易浮。

  在最後一部分的實驗中,因為我們以前曾經展示過潛水艇的工作原理,所以孩子們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對實驗過程的觀察,我還是要求他們要細緻認真。因為要瓶子沉下去,很簡單,要浮上來也很容易,可是要讓瓶子懸浮在水裡,是需要操作時注意的,也需要認真的觀察的。

  在課堂的總結中,我問他們:“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他們紛紛說著,補充著:“跟物體的重量和體積大小都有關。”“重量相同,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體積相同,重的容易沉,輕的容易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