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角和補角》教學反思範文

《餘角和補角》教學反思範文

  本節課是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第三課時內容,是在學生對平面圖形和立體圖相關知識有了整體認識的基礎上,結合線段的比較和計算,進一步研究角之間的數量關係。本小節第一課時重點研究角的概念和分類,第二課時研究角的度量與計算,學生角概念和表示相對熟練,本課時將透過對餘角和補角概念的學習,明確角與角之間特殊的數量關係和對應的位置關係,在應用符號語言表示和計算餘角和補角中增強學生的符號意識,實現數學文字、符號、圖形語言的相互轉換,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觀,形成學生推理驗證的習慣,為以後學習平行線、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家性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教材設計在計算和比較中,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出“補角的性質”,並類比研究餘角的性質,以增強學生觀察歸納能力和類比推理能力。

  一、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如何利用教材的留白,如何在充分考慮初一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設計探究活動把指導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落實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自覺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積累經驗、感悟思想、形成習慣?——這兩個問題成為本節課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我進行了如下的設計,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一)巧設情境,激趣引入。本節課教材的引入比較直白,不足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集合我校學生知識面廣的特點,以義大利的著名建築比薩斜塔做背景引出兩個角互餘和互補的關係,吸引麼注意力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幾何直觀。

  (二)體現概念學習的特點,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餘角和補角的概念學習,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教材,標出定義,找出關鍵詞,舉出例子。學生能夠將概念的文字語言和圖形語言統一起來;在學生展示的基礎上,教師引導用等式表示餘角和補角,得出概念的符號語言,最終實現三種語言的轉換。整個學習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及時的引導和強調。

  (三)合理補白,落實訓練,積累經驗。教材對角的性質進行了推理,但層次不清,說理不規範;我在這裡先安排兩組計算,讓學生觀察計算結果得出結論(同角或等角的補角相等),引導學生結合圖形進行推理驗證,教師規範板書,學生從中積累從具體到抽象的幾何問題解決過程性經驗和推理論證的書寫經驗。同時為下冊學習證明鋪墊基礎。

  (四)精選變式,滲透思想。在基礎練習中設計找同一個的餘角和補角,再透過對比,學生自主發現“同一個銳角的補角比它的餘角大90°”、“一個任意角X不一定有餘角和補角,對於任意角的`餘角和補角要分類討論”。在拓展練習中根據一個角餘角與補角的大小關係,在用方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方程的思想。

  (五)注重識圖,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觀。在提高應用中透過具體圖形,讓學生猜想角度的大小關係,並藉助“餘角和補角的性質”進行說理,對於初步接觸幾何的學生來講,識圖與有序的說理能逐步形成“數形結合”的思想,發展幾何直觀。

  二、對教學流程中教學調控的反思

  這節課中,能夠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充分展開自學後引導學生展示,發動學生評議、糾錯、完善,形成統一認識後再重點強調,對核心知識和核心推理過程予以板書示範。變式練習學生獨立思考後、分組交流,最後全班糾錯,對存在問題依靠學生解決,發揮“兵教兵、生強生”的作用。但在應用餘角補角性質說理練習中,時間未把握好,對問題的處理顯得粗糙。

  三、需要改進的地方

  1、對學生的動手能力特別是作圖能力有待加強:如根據餘角和比較的定義,藉助三角尺做同一個銳角的餘角和補角,體會同角的餘角(補角)相等。

  2、對學生學習資源的利用不充分,藉助學生的學具引導學生體會餘角和補角的性質。

  3、課堂上質疑追問要起到好處,不要增加學生展示的難度,影響展示程序而出現中斷或偏題主題的現象。

  4、對學生課堂展示的評價方式應體現生評生、師平生體現,即時評價的針對性和及時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