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及教學反思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及教學反思 1

  (一)說課題目:

  高中物理必修I 第四章 牛頓運動定律 第5節 牛頓第三定律

  (二)課時分配:

  “牛頓第三定律”是必修1力學模組部分二級主題牛頓運動定律的核心內容,屬於一節規律探究課。根據學習任務及教學實際,計劃用1課時來完成本節內容。

  (三)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牛頓第三定律在課程標準中的要求屬於“理解”知識層次。

  牛頓第三定律是在學完牛頓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礎上學習的。而對第三定律所揭示的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它與第一、第二定律不同的地方在於,第一、二定律揭示了一個物體受力與運動的關係,第三定律從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上揭示了兩個物體受力與運動的關係,在生產與生活中使物體運動獲得動力的源泉。牛頓第三定律比第一、第二定律的應用更廣泛,它不僅在慣性參考系中成立,非慣性系下也能夠使用;在宏觀領域內能夠使用,在微觀領域內也能夠使用。只是該定律在建立的過程中,牛頓是在絕對時空觀下,力的超距作用不需要任何介質傳遞時得出的。在十九世紀物理學建立了場的理論後,人們才發現電磁相互作用中力的推遲作用效果,至此認識到相互作用在高速下牛頓第三定律有侷限性。但對學生來說,只要求知道第三定律的適應範圍更廣泛就可以了,至於高速運動條件下的力的推遲效應,學生知道就可以。

  2。重點與難點: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教學設計使學生理解牛頓第三定律,重點應該放在,體會力作用的相互性,從相互作用力的相互依賴性(同生同滅同變化,無先後主次之分)、同種作用性質、作用在兩個物體上不決定作用效果來認識兩個力的大小關係。如何認識牛頓第三定律中所描述的力的相互作用的關係“總是”特徵,體會“運動狀態”、作用物體間“物質狀態”的不影響性,應是本節學習內容的難點所在。

  (四)說教學方法

  1、學情分析

  對力的作用的是相互的,學生在初中力的概念學習中就已經形成了初步正確的.認識,而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界定不很清楚,同時生活中常常出現對力的認識存在所謂的“主動力”和“被動力”。只是學生認為定義“作用力”、“反作用力”不能隨意,應該將“主動力”叫作用力,“被動力”叫做反作用力。基於這種認識,教學設計中設計了“拔河比賽”實驗探究,讓學生體會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中不存在“主動力和被動力”之說。並在比賽中改變比賽條件,使學生認識相互作用力並不決定物體的運動狀態變化(力的作用效果),對牛頓第三定律靜態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學生很容易從實驗中得出;但對動態條件下,特別是加速運動或減速運動條件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否仍然滿足牛頓第三定律;對氣態和液態條件下牛頓第三定律還成立嗎?學生是不能確定的,設計學生實驗來驗證顯然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學過程採用資料感測器用計算機顯示動態下相互作用力的關係,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對液體、氣體中的牛頓第三定律採用演示實驗使學生體會這種作用。

  2、教法及學法指導:

  實驗探究;對比方法;觀察例項分析法;

  3、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互助;

  (五)說教學過程

  包括體例設計、策略、內容及時間分配等,突出教學特色。

  1。本節教學結構:

  ①認識作用力與反作用力;②探尋其關係;③牛頓第三定律應用;

  2。教學策略:

  ①引入:為什麼要學?(3分鐘)

  ②拔河比賽實驗(5分鐘):認識裡沒有主動與被動、相互作用力不決定作用效果;

  ③規律探究(20分鐘):自主探究,等大反向;引導探究總是嗎?

  ④規律辨析與應用(10分鐘):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請你來當法官;影片1、2動力的獲得;

  (六)說教學總結

  知識:學科內容—“總是”指什麼?

  情感昇華:學識、做人、科學。

  (七)說板書

  一版三分,突出中心;

  (八)說教學過程中的反思

  1、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1)精巧引入;(2)拔河比賽設計,意義深刻;(3)自主探究學生主體;(4)演示實驗知識拓展;(5)應用辨析:課堂延伸;

  2、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課堂教學前松後緊,個別教學設計體現不足。

  3、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

  將自己與學生放在共同學習者的角度,尊重學生,學習氛圍民主,互動;

  4、對學生課堂反饋的反思

  (1)學生真正體會到科學規律總結需要勇氣和膽量;

  (2)我們不僅學到知識,更體味到科學過程;

  (八)教學反思:

  優點:本節課從實際生活中的拍手這一物理現象出發,從大量簡單有趣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動手實驗出發,重現物理規律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理解的同時,又提高教學效果。本節的知識內容學生在前面有關章節中已學了不少,所以這節課以多提問、多討論、多做實驗,用形象生動的實驗喚起學生的記憶,用恰到好處的問題去糾正他們一些似是而非的認識,同時可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發現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區別。

  缺點:透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獨立自主解釋許多物理現象及知識。但在分析,如:“馬拉車的過程中,馬與車之間拉力誰大誰小?在拉力一樣大時,為什麼車還能向前運動”等一系列問題時,部分學生還不能分清物體間之間作用力、反作用力、平衡力的區別,雖然這一部分知識點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了,但是部分學生基本功太差,又對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產生了混淆,在課上做題和訓練時體現出來了。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及教學反思 2

  一、說教材:

  小車、彈簧片、細線;三合板、遙控玩具汽車、玻璃棒;通草球、橡膠棒、毛皮、玻璃棒、絲綢;磁鐵、彈簧秤等

  二、說教法

  知識與技能:

  知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

  理解牛頓第三定律的確切含義

  會區分平衡力與作用力反作用力

  過程與方法:

  觀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現象

  2、實驗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規律

  3、鼓勵學生勇於探索,促使學生養成科學思維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探究,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體會物理定律的簡捷,準確,嚴密

  3、滲透物理學史

  4、引申,重視人際交往

  三、教學重點

  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及應用

  四、教學難點

  作用力反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人在划船時用槳推河岸,發生了什麼現象呢?船離開了岸。這個問題在初中已經研究過,當時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是: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這個物體同樣會受到另一個物體對它的力的作用,我們把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兩個力分別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進一步來研究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係。

  二、教學過程設計

  1、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們通過幾個實驗來研究今天的內容。透過實驗大家要總結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點及其關係。在實驗中大家要注意觀察現象,分析現象所說明的問題。

  實驗1、在桌面上放兩輛相同的小車,兩車用細線套在一起,兩車間夾一彈簧片。當用火燒斷線後,兩車被彈開,所走的距離相等。

  實驗2、在桌面上並排放上一些圓杆,可用靜電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鋪一塊三合板,板上放一輛遙控電動玩具小車。用遙控器控制小車向前運動時,板向後運動;當車向後運動時板向前運動。

  實驗3、用細線拴兩個通草球,當兩個通草球帶同種電荷時,相互推斥而遠離;當帶異種電荷時,相互吸引而靠近。

  實驗4、在兩輛小車上各固定一根條形磁鐵,當磁鐵的同名磁極靠近時,放手小車兩車被推開;當異名磁極接近時,兩輛小車被吸攏。

  實驗5、把兩輛能站人的小車放在地面上,小車上各站一個學生,每個學生拿著繩子的一端。當一個學生用力拉繩時,兩輛小車同時向中間移動。

  實驗分析:①相互性:兩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對兩個力來說是互換的,分別把這兩個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②同時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沒有作用就沒有反作用。

  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是相同的。這一點從幾個實驗中可以看出,當作用力是彈力時,反作用力也是彈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

  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條直線上。

  實驗6。用兩個彈簧秤對拉,觀察兩個彈簧秤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數量關係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⑤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數值上是相等的。

  由此得出結論:

  2。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教師舉幾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例項。

  提問:學生舉例說明。

  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區別

  前面學習物體受到的平衡力的關係時曾提到,它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麼不同呢?下面透過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較。

  在列表的同時用相應的例子加以說明。

  六、課堂訓練

  提問:既然兩個物體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雞蛋與石頭相碰時,雞蛋破碎而石頭不破碎;馬拉車時,車會向前走而馬不後退呢?

  答:這個效果由物體本身的特性和物體受到其它力的情況有關。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大就不易損壞;物體是否發生運動狀態的變化還要看物體受到的其它力的情況。

  七、課堂小結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物體間相互作用的一對力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牛頓第三定律:兩物體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點:同值,同性,同變化;異物,反向,又共線。

  4、平衡力性質不一定相同,作用於同一個物體。

  八、教學反思

  牛頓第三定律在力學分析中起到一個轉換研究物件的作用,即透過求反作用力來得到作用力。要全面認識物體間的運動規律,必須研究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本節教材總體設計思路:由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探究,再到對相互作用力的性質的深入探究,最後再引導學生理解一對相互作用力與一對平衡力的區別,引領學生逐步形成對牛頓第三定律的深刻認識。

  基於這一點,本節課採用引導式的分層探究教學。即透過實驗、演示等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和體驗中,由淺入深、由定性到定量,最後從比較的角度進行分層探索。從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出發,創設問題情景,由學生在實驗中探究得出結論和規律。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又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養成一種對科學知識探究的良好習慣。從教學手段上看是傳統和現代多媒體的有機組合。本節課設計的大量簡單有趣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動手實驗,重現物理規律的形成過程,然後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動員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理解的同時,又提高教學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