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範文

《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範文

  本節課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而且學得較為輕鬆,課堂教學效果很好,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在整個過程中,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為指導思想,在對教材處理中,創設教學情景,化抽象為具體,並提出富有啟發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歸納,以化解教學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同時透過討論、課堂練習競賽活動等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動口動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增強學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嚐自主學習的樂趣。本節讀圖較多,難度並不大,我特別注意在提問時問題的目的性明確,儘量避免重複、羅嗦,把能由學生完成的儘量讓他們來做。注意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多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不足之處在於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部分學生缺少自己的創見。

  一、課堂教學精彩剪輯:

  甲同學:我認為應該叫“水球”,因為全球海陸分佈中海洋麵積為3.61億平方公里,佔全球71%,我們常說“少數服從多數”就應該叫“水球”。

  乙同學:我認為應該叫“地球”,因為全球海陸分佈中陸地面積為1.49億平方公里,只佔全球29%。我們常說:“物以稀為貴”就應該叫“地球”。

  A同學: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家園,目前我們主要生活在陸地上,陸地對我們人類來說又非常重要,因而應該叫“地球”。

  B同學:21世紀被稱為“藍色的世紀”,人們將向海洋進軍,變海洋為人類的第二家園,所以應該叫“水球”。

  C同學:老師我認為應該叫“氣球”,因為地球表面有一個保護它不受傷害的大氣層,而且風雲雨雪等天氣現象也是大氣層的傑作,應該叫“氣球”。

  D同學:老師我認為應該叫“足球”,用腳在陸地上行走。

  E同學:老師為什麼要叫“什麼球”呢,我說:‘球’表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我想叫“earth星”,既繼承了“地球”的歷史,又和其它星球統一。

  課後的思索:

  我最初只是想透過海陸分佈比例的差異去認識地球的名字“水球”好還是“地球”好,孩子們的思維潮水一旦被調動起來想法真是五花八門,我驚歎他們集思廣益後的異彩紛呈,讓我越發感覺到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多給孩子創造這樣的思維震盪場景,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在“百家爭鳴”中最大限度擴大了知識的外延,同時在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中培養了學生綜合素質。

  (二)一場拼圖遊戲的心得體會

  為了讓活動真正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我經常冥思苦想,在海陸分佈的教與學中“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間位置對學生來說是難點,怎樣能在樂學中學會是我的著眼點,遊戲競賽比較適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於是我著手準備:

  教師明確比賽規則:

  A、先是小組討論學習;

  B、在每大組中隨機抽取一名學生,上臺拼圖;

  C、計時:用時最短為勝。

  D、不許帶地圖冊或教材到黑板前拼圖,在拼圖的.過程中不能回到座位上,發現問題,派另外學生代表來修改。

  課後的思索:

  課上實施這種比賽教師的組織者、激勵者身份尤為突出:教師計時要公平公正。教師要及時提供幫助調整學生們拼圖時的一些心理反應:有些同學不敢出頭露面,教師要鼓勵他們“自古英雄少年”,“勇者先行”;有些同學嘲笑別人,自己在下面品頭論足,卻沒勇氣到前面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就提起紙上談兵的趙括;有些同學倉促上陣,我及時提醒,“冷靜思考,計劃得好才能做得好。”教師對比賽的結果評價要把握分寸,注意多肯定優點但也要兼顧不足,同時提出期望。

  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活動中彰顯個人的長處與短處,正確面對;雖然有大部分同學不能到前面拼圖,但他們在參與,關注同學拼圖過程中的得與失,有的看出問題後開始指指點點,有的自己衝到前面去……在大家齊心合力不斷修正的過程中熟悉了七大洲的空間位置。這樣的活動不用求快,要求穩,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啟用大腦的思維,震盪出自己的智慧,從而在活動中真正有收穫,這種獲取知識的快樂也會令人回味無窮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