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反思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反思

  考慮到魯迅文章年代的久遠、用筆的隱晦、內容的生疏、寓意的深刻,向來學生解讀都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學習這篇駁論性雜文之前,我做了以下四方面的準備工作:

  首先在第一課時我向學生講授了駁論文的有關知識,因為學生剛接觸駁論文,還不是很瞭解。其次引導學生了解了文章的時代背景,瞭解作者的寫作原因和寫作目的,這樣就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第三,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第四,為了幫助學生儘快理清文章思路,解決課文的重難點,我還精心為學生設計了導學提綱。做好了這四點準備工作,學習全文就比較容易了。

  在學習過程中,我認為有以下三點可取之處:

  1、透過閱讀讓學生整體感悟,從而把握住文章的重點。語文教學中應當重視的是培養學生

  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而不是對課文進行逐段串講。這堂課,突出了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基本要求,透過學生與文字的直接對話,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整體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

  具體做法是透過閱讀課文,理清了作者的寫作思路。讓學生知道了對方論據和論點;知道了對方論據只是部分事實,不足以證明對方的論點,對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知道了本文的批駁方式——駁論證;知道了作者不僅直接批駁,還採用了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列舉自古至今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的大量事實間接批駁的方法。最後明確了作者“說中國人失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陷”的態度。

  2、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了較好的培養。這堂課,既有組內成員的合作交流,也有組間的合作交流。老師參與其中,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給予指導與評價。這樣,學生相互瞭解彼此的見解,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對其他同學的發言作出思考。特別是有一個學生髮言:現在我對學習充滿信心,不怕挫折,我也是一個有自信力的中國人。說得很自豪、很驕傲,令人振奮,也給其他學生以感染。學生在學習中顯得特別的精神,處於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

  3、對於學生難於理解的地方,採用了重點講解兼引導的方法,有效的節省了課堂時間。解讀文字傳達出來的資訊,是本文的學習重點。但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深入交流,如文中的求神拜佛,其本質是什麼;“中國的脊樑”的四種人外,還有哪些人?同時還結合文字重點講解了“中國的脊樑”、“中國人”、“地底下”、“脂粉”等詞語在文中的具體含義。

  當然存在的問題也是很多的,歸納起來,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幾方面:

  1、時間的把握上還是不太合理,有前緊後松的感覺。

  2、雖然從整體上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合作、交流學習,但是仍有部分學生不能照顧到位,缺少促進或指導。

  3、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作答的多,而學生主動質疑問難的少。要培養學生

  的問題意識,只有學生有了問題意識,才會真正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因此,以後教讀魯迅先生這篇比較含蓄、尖銳的課文,要重視閱讀,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得到體悟和提升。

  4、對教材理解不夠準確,也不是很深刻。比如:對魯迅語言的諷刺意味的理解不夠到位,對魯迅憂國憂民思想的認識還很難那樣深刻等。因此自身能力還有待提升,準確把握和理解教材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