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的教學反思(通用11篇)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的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反思 篇1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解讀》中的要求,"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是十大主題之一,本主題的重點在於讓學生透過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對於呼吸作用的知識體系,新教材改變了以往的以"植物的呼吸作用"為標題,以"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產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關係"、"呼吸作用在生產中的應用"為線索的"學科中心"的課程設計思路,而是以"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為標題,以"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有機物為植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為線索,突出了"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一主題,另一個更為重要的線索是引導學生學會推理、歸納的科學思維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這兩條線索,以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的科學知識為"材料",以推理、歸納的科學思維方法為"針線",縫製一件精美的"衣服"——課堂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依據《標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好教材的內容,比如,調整教學的內容,改良實驗等,儘管教學內容沒有探究性的實驗,但同樣要充分發揚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促使學生討論和思考,因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便被動為主動,這才是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

  教學反思 篇2

  這節課的重點在於讓學生透過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對於呼吸作用的知識體系,教材以“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為標題,以“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有機物為植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為主線,組織了系列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剖析了“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教師演示實驗與學生的分組實驗相結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自主合作的學習情境、層層遞進的思維啟動,誘發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因,學生在這種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最佳情緒狀態,不僅獲得了知識、技能,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但從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想在一節課裡完成這些探究性演示實驗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我曾在上課之前的幾天試圖找了幾個學生與我找了一些花生種子加了一些水進行萌發試驗,放了兩天後再放入熱水瓶中,再測量溫度的變化情況,同時按照教材的演示實驗操作了一下,但速度很緩慢,現象也不太明顯,如果這樣子在課堂上進行演示,時間不允許,效果也不好。於是,我還是採用了利用課件進行教學,同時結合影片材料播放實驗過程,既直觀清楚,現象也明顯,而且課件中設定了大量的討論題,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和討論,思考也很全面,我覺得這樣的效果還更好。

  縱觀這節課的教學,學生參與度很高,聽課教師的評價也不錯,但時間上還拖了一點堂,教師講解的時間還多了一點,學生自主練習的時間還少了一些,以後教學這節課的時候,還可以讓學生多花點時間做做練習題,終究學生不動而老師動是沒有用的。

  教學反思 篇3

  回顧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取得了許多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好多不足之處。為了搞好今後的工作,現將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簡單分析如下。

  一、成功之處

  1、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性,使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進行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3、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並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

  4、較好的處理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在教學中,注重了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了紮實的語文基礎。

  5、在教學中,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適當選擇教學策略,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還需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學生儘早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2、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語文。

  3、學生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4、還需進一步擴充套件學生的閱讀面,藉以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5、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能使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6、加強寫作訓練,提高作文水平。

  三、主要存在的問題:

  1、學生仍存在背誦默寫不到位的毛病,主要表現為多字、少字或者張冠李戴的現象。雖然每個班級的人數不多,但影響到了年級的平均成績。

  2、學生在實踐題目中存在不寫或者亂寫的問題,把握不住方向。

  3、閱讀理解題是我們最主要的失分項,主要是由於學生們把握文章深層次含義的能力較弱、詞彙匱乏、表達能力不強和答題不規範等因素引起的。

  4、作文存在著膚淺、不生動、跑題和寫字不認真等問題。

  四、解決的措施:

  1、教師每天要關注這些背誦有困難的學生,有目的地將任務平分到每天的學習中去,以達到積少成多的效果,同時發動學生和家長幫助他們,動用一切力量解決他們的問題。

  2、在課堂上,要側重於對課文中心任務的思考和把握,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問題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和語言能力的培養,同時有針對性地找一些習題進行鞏固,同時要求學生規範答題,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

  3、對於作文,我們要多選美文進行賞析,透過分析美文中的長處來認識和彌補自己文章中的缺點,此外要堅持週記和隨筆作文來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學生一定會取得滿意的成績!

  教學反思 篇4

  雨來的故事,在我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印跡,它伴隨我走過童年的美好時光。小時候,可供孩子們閱讀的書籍很少,所以對一個喜歡的故事,我會反覆地閱讀,甚至能達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而今,我又以教師的身份重拾雨來的故事,內心有一種久別重逢的喜悅。

  《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記敘了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兒童雨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鬥爭的故事,歌頌了抗日根據地兒童熱愛祖國、勇敢機智地和敵人鬥爭的優秀品質。這篇文章,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很值得小學生讀。以下是我的點滴體會和反思:

  一、把雨來的英雄形象作為教學的重點。

  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並且給學生充分交流的學習機會。我將“英雄”一詞貫穿全課,圍繞英雄提出兩個問題:第

  一、從哪些地方體會出雨來的英雄氣概?

  二、他小小年紀,為什麼會具有這樣的英雄氣概?這樣,牽一髮而動全身,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也比較集中,教學思路也比較清晰。

  二、抓住文中多處出現的反覆的手法

  《小英雄雨來》一文中,作者運用了一個最突出的寫作方法——反覆。為了強調某一個意思,突出某種情感,文章的作者往往將某些詞語或句子重複使用,稱為反覆,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抓住了這些地方進行教學。

  例1:扁鼻子軍官氣得暴跳起來,嗷嗷地叫:“槍斃,槍斃!拉出去,拉出去!”句子中的詞語反覆,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鬼子軍官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露出的氣急敗壞的情態,表現了敵人窮兇極惡的性格特徵。反覆的妙用,成了塑造反面人物的點睛之筆,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2:大家都高興得叫起來,“雨來沒有死!雨來沒有死。”這是句子的反覆,抒發了大家見到雨來活著之後的萬分欣喜和激動的感情。反覆的作用,把人們又驚又喜的情態、又疼又愛的內心刻畫得淋漓盡致,躍然紙上。

  例3:“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是雨來的識字課本上的兩句話,作者精心地選擇它,並安排在師生的`誦讀中,它會深深地撥動讀者的心絃。反覆地使用,也暗點了小英雄雨來機智勇敢的力量源泉——“愛自己的祖國”,所以它起到了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

  在今後的教學中,怎樣在分析、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自然而又有效地滲透寫作指導,仍將是我以後的教學中值得探究的一個方向。

  教學反思 篇5

  一、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

  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特別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使他們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都有所進步,這種教學理念使我深刻的體會到教師的角色已經在不斷轉變。對學生的尊重應該是面向全體的,教學應該是面向每一位學生的,每位學生都有學習的權力,即便他在學習上有種種缺陷。反思到自己平時的教學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往往很容易特別是對於哪部分內向和總是沉默的孩子,往往容易忽略他們,總是忘記了去關注他們,其實這部分孩子更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注,給他們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實現自我,真正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孩子在每個父母的心中是百分百的希望,在教師眼中可能就只有幾十分之一的希望了,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要達到這點不妨想想那些學習上的弱視群體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我會怎樣做?

  二、教育理念應該是人本主義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師生關係正在悄然地發生變化資訊化的時代為學生提供了多渠道的、廣泛的獲取知識與鍛鍊思維的機會,因而完全可以在某些方面領先於教師;因此,新課程的教師應該承認青出於藍勝於藍,教師在啟迪學生的同時,也應該接受學生對他的啟迪。反思自己平時有時的語文教學中總是把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放在教學的首位,而忽略了學生世界。實際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積極的情感都直接影響他們的語文學習,作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尊重學生,注重情感教育,發掘蘊藏在每個學生身上最大的學習潛能。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課程標準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它建立在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等基礎上學生的文化意識與人文素養是能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在教學中,教師要靈活有創造性的使用課本,處理好語言與文化的關係,不斷的發展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自己很關注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大膽實踐的精神和語言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進一步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能力。

  四、課堂活動的形式與教學內容要密切相關,活動要為內容服務

  新課程標準倡導透過表演、唱歌、遊戲、競賽和故事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初步運用語文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任何活動的設計都應是圍繞學生獲取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設計的,而不是講究形式。而反思到自己平時的教學,有時自己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只是考慮到它的有趣性,和從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出發,沒有明確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使得教學活動偏離了教學內容,偏離了教學目標,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五、課程教學活動的設計儘量真實化、生活化

  課程標準提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儘量真實並積極促進語文學科間和其他學科間相互滲透,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因此,平時教師課堂活動的設計要儘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體驗真實的語言。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有時往往把教學重點側重放在如何引導學生怎樣運用所學的語言,卻忽略了讓他們在真實的情境中去體驗語言和感受語言,使他們的思維空間得到發展。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教師不斷的去鑽研,不斷的在理論中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昇華。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以新課程思想為教學理念,不斷的在教學中去總結和反思,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新的突破。

  教學反思 篇6

  中國是詩的國度,佳作浩如煙海,名家燦爛如繁星。如何使學生走近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充實其學養、提高審美素質?如何引導學生品味詩歌之美?我想,應該從下面幾個角度切入:

  高爾基曾說:“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雖然語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卻能喚起讀者的表象聯想和想象,產生形象感。詩歌和文學作品是想象的藝術,而詩是語言的精粹,尤其重視選擇和運用最易喚起讀者聯想和想象的詞語,使詩更具有形象美感。形象美具體表現在畫面美、動態美、立體美等幾個方面。除此之外還表現為音樂美、彈性美等方面。初學詩歌著重品讀起畫面美、動態美、色彩美和立體美。

  1、品讀詩歌語言的畫面美 中國詩歌講究“立象”,“象”即客觀事物,“意”即主觀情感,意思是詩人的情意要熔鑄在形象中,不要特別的說出來。例如:要抒發滿腹愁思,就寄託在:“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和“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畫面氛圍中。

  2、品讀詩歌語言的動態美。中國古代詩人特別強呼叫煉字、煉句來增強詩句的動感。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中人格化的“鬧”字,意態傳神,動感十足。

  3、品讀詩歌語言的色彩美。詩歌的語言不僅要表現出形象和動態美,還要表現出物象的色彩。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李商隱《菊》詩“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在句中交錯、編織色彩來展示和渲染絢麗多彩的審美境界。

  4、品讀詩歌語言的立體美。詩歌語言的形象美還表現畫面立體空間的拓展上。例如杜甫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上有暖日春山,下有花草沙灘,遠有飛燕子,近有睡鴛鴦,高低富有變化,前後錯落有致,形成了遼遠深邃的空間立體美感。又如王維的“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一樣具有氣勢雄渾的空間立體美。

  教學反思 篇7

  我驚歎學生的出色表演,連我自己也始料不及。在課上,我僅僅觸動學生的感受和體驗,並運用各種手段和途徑加強朗讀,引起學生的共鳴,接著便把時間交給了學生,讓閱讀成為學生自我表現的舞臺。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提出的問題:第一階段,提出能夠喚起學生體驗的問題,第二階段提出能夠引起學生感悟的問題,第三階段提出讓學生品味的問題,第四階段提出讓學生模仿練習的問題。如何利用有效的提問,引發學生的探究,進行開放式的語文課堂教學,這正是我要研究的問題。本節課,朝著研討方向,教學安排有梯度,形式多樣化。

  這節課,正是我的提問,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與興趣。正是我的放,才讓學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將"如何教"轉變為學生"如何學",給予學生學法上的指導,以情激情,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學有所獲。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積累,運用語言,語言表達得以提升。

  教學反思 篇8

  在現代詩的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充分喚起學生的美感意識。

  在教學中,要留足學生交流對話的時間。課堂上教師真正俯下身子耐心傾聽,才能引導學生與課文進行精彩對話,才能點燃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那麼,老師的“講”在何處?答案是在學生的知識“盲點處”,如“詩人筆下的白樺為什麼這麼美”;在學生學習的“淺海區”,如“把小標題擬得更有美感”。

  在教學中,要留足學生品讀、賞讀的時間,留足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課堂上真正還學生“熟讀深思”,才能換來“子自知”。無論是初讀,還是再讀,或是反覆讀,都要讓學生真正讀進心裡。在讀中熟悉內容,領悟情感,昇華主題,品味匠心,從而習得方法,獲得能力。學生讀得不流暢,再讀;學生無法表達自己,再讀;學生欲言又止,再讀;學生有所共鳴,再讀…讀,永遠是語文課堂的主旋律。

  在教學中,要留足學生研讀的時間。本課的研讀放在拓展閱讀上,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和理解,豐富了教學材料,拓寬了學生視野,也與課後知識鞏固呼應。

  一、優點:

  1、關於基礎知識的教學方法比較新穎,能夠較全面考察學生預習情況。

  2、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提問,體現了教師的導向性。

  3、關於閱讀方法的指導比較恰當。仔細讀書,作批註,實現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長文短教。

  4、學生彙報中的亮點,能夠及時抓住。

  5、教師適時引導,加深課文的理解,實現教師的“追”。

  6、練習的設計比較有效。全面考察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受文中人物品質,昇華學生情感。

  二、不足:

  1、學生能力培養不夠,每個問題僅僅侷限一兩個學生回答。

  2、“白樺林的低語”“低語”些什麼?開課的問題,最後沒有收回來,虎頭蛇尾。

  3、教師板書字跡不夠工整,不能體現指導性。

  教學反思 篇9

  本週,我教學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從整篇課文來看,《富饒的西沙群島》篇幅較長,許多語句描寫優美。如何做到長文短教,必須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力爭做到以學定教。課文分別從海水、海底、海灘、海島四個方面介紹西沙群島的美景,學生對這四部分都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就緊緊抓住這四部分開展教學,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由於學生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學生必然對四個不同景點中的某一處特別感興趣,因而,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教學中明確提出全員參與,共同研究,力求達到學習成果最最佳化。其中老師不是學習的主宰,而是由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只是提供相關的資料,成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參與者。

  二、注重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後評價。用有感情朗讀的方式表現海水的美,讀後請同學來評價,讀得怎麼樣?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這樣不僅進行了聽說能力的訓練,同時,同學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增進了友誼。在知識和能力的維度上,強調綜合和整合。教學中分組討論後,集體交流彙報,由老師給出的知識提示,再整合,跳出過去強調語文知識系統性的老圈圈。

  注重語文工具與人文性的統一。例如,整個課堂結構設定為研究彙報活動,使學生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愉悅地學習語文知識。如學習海鳥這一部分的時候,順勢進行保護鳥類的環保教育。最後讓學生飽含激情地朗讀最後一段,充分的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得到進一步昇華。

  三、培養質疑能力

  質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核心。本節課,我給予學生充分的質疑空間,在集體彙報時,讓其他組員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學生再自主回答。一改以往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同時教給學生主動向他人請教的學習方法。

  四、努力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老師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鼓勵學生大膽向老師挑戰,培養學生自信心。由於本人在語文教學中還很稚嫩,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還存在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

  1、課堂調控能力有待加強。

  2、教師的課堂組織語言不夠精煉。

  我真誠的希望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使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進步。

  教學反思 篇10

  三年級小學生就知識水平和認識水平而言,理解《揠苗助長》的寓意有一定的難度。我採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將學生帶入課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引導學生在深切的感受中領悟寓意之所在。

  一、凸顯形象,啟用感悟。

  引導學生憑藉想象聯想,將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從而變抽象的語言感知為具體的形象感受。我立足整體,讓學生以簡筆畫顯現揠苗助長的過程,將文字元號轉換成連貫的生活畫面,如畫出了禾苗的不同生長狀態:沒有長高、長高一截、都枯死了。一幅幅生動簡明的畫面,正是學生動用了全部感官與心智去深入接觸語言材料獲得的感悟。同時形象的再現又激活了學生對語言材料的進一步感悟。

  二、調動積累、促進感悟

  豐富的理性與感性經驗是“感悟”的前提,讓學生儘可能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領悟寓意。讓學生運用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再現揠苗助長,讓學生用自己對生活的認識解決農夫的困惑,讓學生聯絡讀過的《守株待兔》深入領悟《揠苗助長》的寓意。在學生閱讀文字的過程中,教師利用文字的資訊激活了學生這種潛伏的“意念系統”,從而使學生能夠恍然頓悟。

  教學反思 篇11

  根據略讀教學的目標,對《母雞》這一課,我緊抓情感變化這條主線,找出關鍵的句子:“我一向討厭母雞。”“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針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提出問題,經過歸納總結成兩大問題:

  1、為什麼一向討厭母雞呢?

  2、後來為什麼又不敢再討厭母雞呢?根據問題,找讀相關語句,簡單地品讀,而不是逐字逐詞進行追問研讀講解。

  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為:

  1、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老舍對母雞的感情變化,感受母愛的偉大;(第一課時)

  2、並透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文實踐。(第二課時)

  教學中,我力爭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及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教學中,我還抓住重點句來理解作者對母雞的感情:討厭到不敢討厭,再切入課文抓住重點句學習,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是因為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後,重點理解作者為什麼不再討厭母雞,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後解決為什麼用“不敢”,讓學生體會到。因為母雞的辛苦、勇敢、慈愛、負責,所以作者敬佩母雞。

  當然,在教學中還發現了很多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是自己因為覺得這也好,那也好,而捨不得丟掉一些,反而使課堂容量過大,課最後來不及上。還有自己上課節奏比較慢,學生反饋有重複的比較多。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訓練學生要善於發表不同意見,相同意見就不必多講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