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的幾點反思

數學教學的幾點反思

  在按照新課程標準編寫的教材正式使用一年以來,本人一邊認真學習新課標,一邊在實踐中探索,說不上有什麼經驗,只能在這裡說說我的體會。

  一、教材

  教材的巨大改變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和原來教學大綱之間的區別,除了教材的編寫發生了大的變化外,教材的角色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大家都一直強調教教材,所有的教學活動都離不開教材,只能按照教材的要求,教材的安排去上課、去佈置作業。當教材的所有內容未能完完全全的講完就好像這樣的教學不行,並沒有教好。使用新教材之後,我發現現在已經不能每一節課完全按照新教材的安排去講,如果這樣的話,起到的教學效果遠遠不及以前,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透過不斷的反思,我覺得教教材效果不好的原因有:

  第一、教材不再像以前的教材那樣的系統,那樣的安排得滿滿的,相反,現在的新教材內容的安排上比較零散,其目的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漸進式地接觸、學習有關的知識,因此完完全全按照課本的安排講的話不好講,只有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第二、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初中入學電腦派位的實施,學生的能力分化比較嚴重,比以前利害。現在的教材相對來說更容易看明白,有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光看書就能掌握相關知識,他們不能接受課堂上老師對課文的“朗讀”,對課文的複述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有部分學生學習能力較差,理解能力也較差,不能跟上老師講課文的速度,教師還要照顧他們。教師不得不重新組織某些課文的內容,用好教材,因材施教,讓所有學生都能不掉隊。

  第三、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不斷髮展,學生會接觸到很多會把他們的注意力從學習上吸引出去的東西,教師如果純粹按照課本講,學生的興趣不會很大,這時必須用好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及將學生感興趣的東西結合到數學的教學中去。

  所以,要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提高教學的效率,教師的教學不再停留在教教材,而是轉移到用教材,用好教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練習

  按照以前的大綱編寫的舊教材編排比較嚴謹、系統,每課課後都有足夠的練習讓學生去做,反觀按照新課標編寫的新教材,題量比較小,可能是反映了減負的要求。為了讓學生多練不少老師,另外印題、出題,本來這是好事,讓學生透過多練去掌握知識、方法,但不少老師好像有一點矯枉過正,題量過大。我也嘗試過這樣補充很多練習給學生,但效果並不是很好,反而容易讓學生滋生厭學程式,而且市面上的.不少練習書不符合新課標的理念,質量並不是很好,有時學生做多了未必有很大收穫,反而有壞的影響。經過一年的實踐,我發現現在重要的不是讓學生做很多題目,書本的練習對於大部分學生是足夠的,關鍵是做作業的質量,保證作業質量之後,適當補充一些題目讓“吃不飽”的學生去選做,而且一定要培養所有學生去思考選做題的習慣,而且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找題做,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不是不理會學生的體會,盲目地增大學生的負擔。

  三、評價

  雖然考試成績仍然是學生升學的評價標準,分數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面都是對學生學習的主要的評價標準,但是作為教書育人的老師,在新課標下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多種多樣,教師要拿著很多的“尺”,對學生進行評價。以前我沒有注意到,在對新課標理解的加深,的漸漸的,我發現就算是一個眼神、一句話也能作為對學生的評價,鼓勵學生,讓學生感覺被肯定、被關注。

  四、交流

  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以及新課標的學習,我越來越覺得交流的重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上課的時候的體現是小組合作、小組討論,能培養學生的和別人合作精神,取長補短,使學習更有效率。在課外,也要培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例如討論問題,互相幫助提高學習成績等。

  除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不能一心盯著教學的內容講解,而忽略學生的反應,教師可以利用眼神和學生交流,並細心觀察學生。在新課標的學習和一些先進經驗的學習中我覺得以下方法是值得借鑑的,例如用卡片對教師進行,或者小組成員用卡片互相評價;寫數學日記甚至利用網路等手段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去了解學生的情況,以及他們的想法,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工作,提高工作質量以及工作效率。

  以上是我對新課標實施後個人的一些體會,以及對自己的工作或新課標學習中遇到問題的反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