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身語文教學的反思範文

對自身語文教學的反思範文

  我85年參加中學語文教學工作,當小學教師的媽媽向我提出忠告:“做教師的只有上好課,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於是剛參加工作的那幾年,我認真閱讀眾多的語文專業報刊雜誌,吮吸知識的營養;努力回憶從小學到大學期間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師長們的教學方法,尋求可資借鑑的教法;不厭其煩地翻閱大學中學過的《教材教法》課本,獲得指導實踐的理論基礎。經過幾年的努力,漸漸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好課標準:教學目標要明確,講授內容要準確,教學組織要嚴密,教學方法應靈活。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努力以此來衡量、規範自己的教學行為。

  近些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領域產生了不少新的理論、觀念。

  主要有:1、教學過程不只是教師教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

  2、教學中不但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不能把學生視為灌輸知識的容器。

  3、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發展智力,並要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4、教學不但要研究教法,還要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等等。

  隨著對教學理論認識水平的提高和素質教育思想的確立,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就愈來愈感到自己所謂的好課標準已是“昨日黃花”了,明顯地感到自己的觀念已落後於時代社會的發展了。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語文教學,歸納起來,我的語文教學存在著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課堂。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受到啟發後對某一內容形成了興趣,課後能夠繼續進行主動地有目的地學習,那麼,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從“學會”上升到“會學”、“善學”。我心裡明白,超越課堂對學生是多麼重要,但我沒有這樣做,也不敢這樣做。我只知道利用好課堂45分鐘,讓學生學好課本上的知識。學完《龍宮索寶》《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劉姥姥遊賞大觀園》《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等小說之後,學生參中國古代、現代文學名著充滿了好奇和渴望,如果能趁熱打鐵,鼓勵學生的文學修養,那該多好。可是我不敢這樣做,在很多人的眼中,這些名著是“野書”,他們會不答應,學生哪有功夫看這種“野書”!所以,學了課文之後,幾乎每篇課文後面的練習中的最後一題遷移題,都被我用各種理由捨棄了。我現在的語文課,除了帶領學生在課本中“游泳”之外,課外最多佈置一點讀讀、背背、抄抄的作業,不能也不敢讓學生去廣闊的課外海洋中遨遊、馳騁。所以,學生們剛升入初一的.時候,看看他們寫的記敘文,眼睛一亮,小學生的作文水平相當不錯嘛!可是,初三快畢業了,他們記人敘事的水平和剛入初一時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我常門心自問,在初中三年中,我究竟給學生教了些什麼?

  二、不敢超越課本。教師在教好課文訴基礎上,超越課本,收集課本以外的材料,補充、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語文教師來說也是多麼重要。但是,我也不敢。教學李大釗的議論文《今》的第四段“過去未來皆是現在”,總感覺作者的說理不僅抽象、難懂,還羅嗦、繁冗,這種勸人惜時的文章,文人墨客寫過不少,就連學生的習作中,也能找出一些佳作,我真想自己找一篇文章讓學生和李大釗的《今》比較一下孰優孰劣,但我不敢。《今》的第四段還是考試的重點段呢,所以硬著頭皮和學生一起理解這一段的意思,討論這一段的論證方法。又如《春天的腳步》一文,我內心的排斥情緒很強烈。這篇文章從頭讀到腳,大約過了十分之九篇幅,還沒有看到“春天”兩字,也沒有感受到春天的氣息,直到最後一段,才出現一句話:“我隱約聽到一陣沉穩、急速的腳步聲,這步伐與特區前進的步伐多麼合拍”。我真懷疑這篇範文的原題是不是《春天的腳步》,我認為給文章題目換上《我的弟弟》或《弟弟的轉變》,或者乾脆換成“變”字作題目更恰當一些,活脫脫的一篇運用“嫁接術”移花接木的文章,可也還得挖空心思說好話,違心地說它中心突出,構思獨特,因為我不敢超越課本。

  三、不敢超越“教參”。《教學參考書》本來是隻供教師參考用的,可是現在眾多試卷的命題者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教參”,閱卷人也是依教參畫葫蘆,離開了教參的說法就不給或扣分,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我也只是照“教參”宣科。如第六冊鄭振鐸的《海燕》課後練習中有一題目:作者在寫海燕之前為什麼描述家鄉春天的小燕子?我想“描述家鄉春天的小燕子”這一部分是作者在海輪上看到海燕,勾起了他的縷縷的鄉愁,使他自然地聯想到家鄉的春燕。按常規的思路,這一部分應該施在寫“海燕”之後寫,但文章開篇就寫家鄉的燕子,說明作者對家鄉、祖國有濃濃的思念之情,另外,也顯示文章構思新穎,手法獨特。可開啟教參一看,參考答案是12字:“聯想,引起輕煙似的縷縷鄉愁。”我是無論如何也理解不透,怎麼會這樣回答?我想這個答案最多也只能算個“擦邊球”,可我也不敢把自己的理解告訴學生,也不敢引導學生去細加品味,只能把“參考書”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學生“參考”了。還有像《論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晉祠》等不少課文,在分析段落層次時,時時感到自身的理解和“教參”的說法存在著差異,但自己最終不敢否定“教參”、超越“教參”,要麼原原本本地把“教參”的答案抄在黑板上,要麼只能簽名稀裡糊塗,矇混過關,讓學生去自由理解。

  總之,我在語文教學中,不敢超越課堂,不敢超越課本,不敢超越“教參”。

  我常常問自己:我投身到轟轟烈烈的語文教學改革中去了嗎?我跟上時代節拍了嗎?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我是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還是扼殺了無數學生的聰明才智?我內心充滿困惑。

  我希望我的同行們不要存在類似我這樣的困惑,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一定要學會超越。只有學會超越,才能發展自我;只有學會超越,才能使學生髮展;只有學會超越,教育事業才能大踏步前進。教學反思《對自身語文教學的反思》一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