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範文(通用20篇)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範文(通用20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範文(通用2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1

  透過第四單元的測試,發現計算情況不理想,同時也發現中下等學生的試卷中也反映出了不少問題。

  1、計算問題

  出現部分學生的計算情況雖不是很糟,但解方程的正確率也不是很高!反思教學中的問題,就是沒有學一些方程就適當地進行一下考核,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補救,現在一下綜合起來所有方程,對於很多中下等學生來說頭腦就會一片混亂。這段教學我只注重了應用題如何列方程,而忽視了正確解方程。改進:在學習過程中,對於計算這一塊要足夠重視。不僅僅是經常練習,更重要的是對於一些易混的計算加以對比。

  2、應用題問題

  學生以前都是用的算術法,現在要學習列方程解決問題,思維上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有一部分學生,還是很喜歡用算術法,當然解決問題應該是靈活運用方法,但是學生還是應該掌握用方程去解決問題的技能。應用題是數學中思維含量最高的一塊,對學生來說也是最難的一塊。

  改進:給學生劃分清楚,讓學生真正從型別上抓住特徵,搞清數量關係,對於常見的數量關係學生一定要熟悉;當然分析應用題的方法很多,學生會運用不同的方法不同角度去分析,這也是至關重要的。

  3、不能忽視字母式,字母式也是列方程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中下等學生在字母式這一塊丟分相當嚴重,可見對字母式的不適應,以及應用題分析能力的薄弱。

  改進:字母式以填空出現,讓學生分析數量關係,列出字母式後,要能說出表示的意思。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2

  本課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教材的設計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絡,為學生提供了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學生已能正確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了,因此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現實的活動情境,增加探索、體驗的機會,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讓學生製作方向板,然後運用方向板在教室或者校園內認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

  我們知道,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教材不過是師生對話的一個“話題”,在教學中要針對學生情況,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本課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絡。不僅要求學生能在平面圖上認方向,還要求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而本課的活動主題圖是一幅學生很熟悉的街鎮生活圖,一些比如圖書館、少年宮、動物園等,而且我們學生在圖上認方向已經基本學會了,但是當我要求他們說說自己回家的路線,並把這條路線畫出來的時候,只有少數幾個能畫出來,這就說明學生不能把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去。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把主題圖換成了一幅我們實際生活的主題圖,當中以學校為中心,先讓學生說說學校的東面、西面、南面、北面都有些什麼主要的建築物,學生一看都是我們生活當中找得到的,都很有興趣,立刻說出了東面有金宜公路、西面是電影院、南面是小賣部等。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想一想體電影院在什麼方向,然後緊緊抓住學生這份好奇心,設疑引思,如:老師的家在學校的哪一面?菜市場在學校的哪一面?用這些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作為例項,引導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舊知識並結合生活經驗來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透過讓學生先在教室中指一指這些地方的方向,然後在圖上添畫上去。之後,再製成方向板。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出發,使他們有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3

  在教學五年級數學下冊《質數和合數》時,感到難度很大,特別是對於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區分,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注重教學目標的多元化,不僅僅於學生獲得一般的解決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數學自身的魅力,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瞭解數學的價值,體驗問題解決的過程。這節課學生的興趣很濃,發言很積極,效果也很好,回顧一下,成功與不足兼而有之,下面談談我的感受。

  一、創新教學方式

  教數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讓學生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新課時出示“工作表”為學生提供了求知的路引,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懷著極大的求知慾望對自己要解決的問題積極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合作交流,親歷問題的探究過程,在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實踐中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

  二、常反思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和反思的意識。在“自學”、“交流”之後,加入“自我反思”一環節,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去反思,去體驗探索發現的過程,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瞭解到各自的見解,並在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中對知識有了更豐富、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而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批評、自我調控的意識。

  雖然質數與合數的新課教學應該說是比較順利的,學生能理解掌握它們的概念,可是在學生的作業中,問題卻特別多:

  1、素數和合數分辨不清,51,91被許多學生當成素數;

  2、寫50以內的素數,錯得太多,不是多寫就是少寫;

  3、與奇數、偶數混合後的判斷題出錯多。為此要讓學生深刻理解素數、合數、奇數、偶數的各自概念,掌握各自判斷方法,也要讓學生背一背素數表,幫助學生快速辨別素數,還要告誡學生要細心,要有耐心和學好的信心。

  應再額外教給學生判斷素數的簡便有效方法:依次用2、3、5、7、11等素數去除這個數,看有沒有餘數,如91除以7等於13,121除以11等於11。花些時間介紹哥德巴赫猜想也是值得的,它能提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4

  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旅遊費用》一課,我在課前認真瞭解學生的學情,現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一方面要讓學生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初步運用數學方法找出最經濟、最優惠的購票方案,又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生活。

  1、充分聯絡生活,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新課程理念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模型,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數學教學必須走進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機會,透過好的情境去啟迪他們的智慧,才能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一種親切感。本節課我從發現王國的錄象片段引入,教學過程始終圍繞到發現王國遊玩買票的問題展開,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學習有用的數學。

  2、努力提高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促使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創造性思維。一百個孩子就有一百種想法,每個學生的想法都是那麼的振振有詞。教師要做個好向導,引導學生深入進行細緻全面的思考。這節課的問題大多來自學生自己,我在教學活動中全身心地關注學生活動的進展和情緒的變化,傾聽他們的心聲,作為夥伴與他們一起活動,引導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問題。注重提倡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根據自己體驗,用自己的方法來發現、創造。當學生提出解決的方案時,都能給充分的肯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各小組發表的方案,體現了策略的多樣性,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學生得到激勵,進而產生更強的學習動機。

  3、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親身體驗、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的價值”。學生只有明白了數學來源生活,又服務於實際生活,才能深刻理解數學。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力求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探索過程中發現數學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從而學會分析、推理、列舉等數學思考方法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真正價值。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5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透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透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

  (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

  (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教學反思

  這節課主要使學生理解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首先出示兩組算式: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6

  商的近似值是在小數乘除法之後教學的,學生已經有了小數除法的基礎,且已經掌握了求積的近似值的方法。本節課旨在學生認識迴圈小數,並且會根據要求取迴圈小數的近似值。

  上課伊始,出示例7中的圖表,並根據要求列出算式40÷60。當我剛想提出要求時,發現有的學生已經做了起來。我並沒有阻止,而是繼續讓學生在計算中發現問題。算了一會後,發現有的學生抓耳撓腮,有的學生小聲的嘀咕,還有的乾脆停下了筆看同位的。知道學生遇到了困難,我故意問:“怎麼都不算了,有結果了嗎?”“沒有,除不完。”“怎麼可能呢?為什麼除不完?”“老師,真的除不完,你看,總是餘40,根本就除不完。”看來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時候了。“想知道為什麼嗎?開啟書,看看你能從書上找到答案嗎?”話音剛落,利索的孩子早已經打開了課本讀了起來。一分鐘過後,學生們都發現了問題,知道了這是迴圈小數。但對於迴圈小數的知識,書上只是提到了定義,並沒有做過多的解釋。而學生想知道的並沒有停留在表面,瞧,有的孩子有疑問了:“老師,迴圈小數書上沒有說怎麼寫,該怎樣寫橫式呢?豎式要除到什麼時候?”提的好,看來好奇心已經很濃了。於是我讓學生開啟課本,讀一讀101頁的“你知道嗎”,從中獲取他想得到的答案。

  在學生得到想要的答案後,我順勢引導求迴圈小數的近似值的方法。如:保留兩位小數要除到第幾位,保留三位小數要除到第幾位等。有了前幾節課的基礎,再加上濃厚的興趣,學生很快探索出解決的方法,並用30分鐘的時間,高效率的完成了本課的任務。且在練習中也很少發現錯誤,讓我高興的同時也深深的意識到興趣對於學生來說多麼重要。

  反思前幾節課的教學,似乎除了灌輸乘除法的法則外就是大量的練習,但效果並不是多好,補充習題中的錯誤層出不窮。想來,計算課本來就是枯燥乏味的,大量的練習只能徒增學生的厭倦感,如果只是純粹的計算,怎麼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所以,在今後的計算課中,首先要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時,主動的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7

  這一單元的目標:一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軸對稱,探索圖形成軸對稱的特徵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對稱圖形;二是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度。

  在教學時,我特別注重以下幾方面:

  1、注重學生已有的知識,探索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特徵。

  學生在二年級已認識了日常生活中的對稱現象,有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並能畫出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和它的另一半,這一節課是進一步認識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概念,先讓學生觀察軸對稱圖形的特徵,然後,讓學生動手畫出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特徵的認識,從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探索新的知識。

  2、注重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圖形的旋轉。

  在教學時,讓學生觀察種表的錶針和風車旋轉的過程,分別認識這些實物怎樣按照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旋轉,明確旋轉的含義,探索圖形的旋轉的特徵,再讓學生學會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度。

  3、注重學生的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圖形的對稱和旋轉變換,增強空間觀念。

  在教學,多讓學生思考,並操作記錄學習過程,然後彙報交流總結經驗。其中再操作時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按照“想一想、做一做、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在想一想”的過程進行研究,在進行小組交流活動,我並進行隨堂觀察指導有困難的學生,最後聽學生自己小結的時候,注意了學生用語言來表達時的完整性,及時糾正錯誤的說法。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鍛鍊。

  一節課的好壞,關鍵在於教師,教師要切實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為學生創造進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不要讓教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手、親自體驗和獨立思考。這樣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鍊,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

  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由於空間想像力不夠充分,對於圖形的旋轉變換,掌握不是很好,因此,在教學中我儘量多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而且充分讓學生親自體驗,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很好的掌握。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8

  小數乘法的內容有:小數乘整數;小數點搬家;小數乘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混合運算以及整數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四則運算和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以為這一單元學生已有了整數乘法為基礎,只要重點掌握了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的第三步,學起來應該是比較輕鬆的。但在每節新知教學後的練習中,學生的正確率都不容樂觀。出現方法上的錯誤、計算上的失誤錯誤現象。

  面對學生出現的這樣那樣的錯誤,使我懂得課堂既要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絡、講清算理,又要突出積的變化規律、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突出因數中小數的位數與積中小數的位數的關係。本單元的教學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每單元的知識教學,一定要踏踏實實的講解到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過。不要炒夾生飯,這樣才能讓自己後期的教學順利進行。

  2、學生的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不同,要儘量抓住課堂上的四十分鐘,多關注後進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給他們說話、板演的機會。

  3、課前注意鑽研教材,注意要教學的內容與前期教學內容及後期教學內容的聯絡,對學生學習情況要清楚地瞭解,對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地方進行預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隨機應變”。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9

  “位置”的教學內容是第一學段相應教學內容的擴充套件和提高。學生在低年段已經學習瞭如何根據行、確定物體的位置,並透過中年級“位置與方向”的學習,知道了在平面內可以根據兩個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本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學習用數對錶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已有經驗,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成功之處:

  1、以學生實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的開始以本班的座位情況這一真實的課堂情境引入,因為討論的是學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能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學生始終積極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10

  《數松果》是北師大版第二單元《乘法口訣(一)》的第一課時。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 5 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怎樣去熟記並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

  1、情景教學法。首先讓學生在採松果的情景圖裡發現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進而激發學生解決一共有多少個松果數學問題的興趣。

  2、以探究式的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這節課的教學,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 5 的乘法口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透過對 5 的乘法口訣算式的比較觀察,培養了學生初步的函式思考能力;透過對情景圖的提問題與解答,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編口訣的過程學生獨立完成,針對個別問題反饋強調編口訣的注意事項,學生掌握了編制乘法口訣的方法,為後面學習其他乘法口訣打下紮實的基礎。達標檢測達成率高,學生學習效果達到預期目標。

  不足之處:

  1、課堂上部分學生格外活躍,出現爭著說、搶著說的不好課堂行為習慣,部分學生成了主角,沒給更多的學生提供機會。

  2、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採用不同的題型來開拓學生的思路,課件準備了一些挑戰性知識以及一些活動安排,但時間有限,不能得到展示,說明教師對課堂的時間和練習量估計不準。

  3、在這節課中,我雖然利用了即時評價,但對學生使用的激勵性語言不夠豐富,評價的過於形式,不夠具體。

  4、教師還缺乏機動靈活性,如果放手讓學生完成拓展延伸並及時反饋出現的問題比較好。

  總之,每一次公開教學就是一種歷練,需要教師對每一個教學環節掌控自如,要對學生的學情和教材把握準確,並能合理的做出課堂的預設,靈活的處理課堂生成,學生的自主和教師的點撥相機結合。教學即藝術,需要的是教師的綜合素質和駕馭課堂、教材、學生的能力,教學是個不斷修煉的過程。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11

  《小數除法》在本冊教材中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小數除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除法的相關運算,並且學習了小數乘法的基礎上,對小數除法進行教學的。

  小數除法的計算法則是以整數除法中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以及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等知識為基礎來教學的。小數除法的試商方法,除的步驟和整數除法基本相同。注意複習和運用整數除法的有關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儘量讓每一個學生對於教材新問題產生獨特的體驗,以此為基礎,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助才會有思維火花的碰撞,也只有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才會有真正的發展。學生創新能力離不開老師的引導,離不開對知識的遷移、分析、歸納、聯想,從中發現新的方法。在讓學生透過聯想中喚起對已有知識的回憶,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從而開闊思路,提高創新能力。

  當然在開放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仍然是不容忽視的,反思一單元的教學,我認為教師的引導作用再加強一點,也許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因為有第一單元的教學經驗,在教學第二單元《小數除法》時,做好了充分的備戰準備。果然,學生雖然有整數除法的計算基礎,但是計算有小數參與進來,學生思維就開始打混,意料中的、意料外的問題傾巢出動。

  1.小數點位數移動不同步。透過移動除數小數點變成整數,所有的學生都知道,也都能順利完成,關鍵是忘了同樣移動被除數的小數點,特別是當被除數小數位數不夠補0的情況。或者移動的位數與除數不一致。雖然他們知道除數與被除數的小數點移動是根據商不變的性質來的,但是他們在做作業的時候,就忘記了。

  2.商的個位不夠商1,商0打點的情況模糊不清,特別是被除數的個位右下角沒打點,就寫上0.(如:課本18面做一做的情況2415)

  3.商的小數點沒有與移動後被除數小數點對齊,強調算理,多進行點商小數點的練習,並對學生作業中錯例進行分析評講。

  4.驗算時用商乘以移動小數點後的除數。

  5.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夠時忘記在商的位置上寫0,再拉下一個數。還有部分學生用餘數再除一次。(如:課本18面做一做的情況1.2618)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12

  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教材安排了例1,並且透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後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而在實際的學情中,有大部分學生都會算小數乘法,知道當成整數計算,然後點上小數點,但對於為什麼要這麼算還很模糊這一現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編排進行,這樣的問題沒有挑戰性,學生不會感興趣,於是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安排

  尊重學生已有知識,讓學生根據經驗計算小數乘整數,並且想辦法驗證自己的計算是正確的來理解算理。透過課前瞭解學生,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已會計算,因此,在教學例1時,我並不是直接引用教科書上的例題,而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擇用數學週記的展現,也就是使用的是情景教學策略,給學生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並且通

  過這個情景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積澱。讓學生自主的去搜集看到的小數的資訊,吸引學生積極探索並理解計算方法。

  然後讓學生用已經學過的方法,計算出答案,學生非常活躍,並且用了不同的方法來說明自己的計算是有道理的,有的同學說:0.8元×3就是8角×3,8角×3=24角,就是2.4元;也有同學說:0.8是8個0.1,8個0.1×3=24個0.1,24個0.1就是2.4,所以0.8×3=2.4;還有同學根據意義用加法來說明。透過學生自己尋找理由說明計算的正確性,從課前的無意識的計算到現在的理解清楚了為什麼要這樣計算,從感性的認識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接著讓學生把已經掌握的知識遷移到2.35×3,學生透過獨立的計算和討論,對小數乘整數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在此環節的教學中我使用了合作學習的策略。

  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積極的思考,運用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整數,並且學生是真正課堂的主人。學生理解了計算課不是一味的算,而是需要“悟”。我在注重計算方法的掌握,計算技能的提高的同時,更強調對算理的理解和感悟。摒棄“形式化”說理,讓學生經歷獨立嘗試、思維交流、反思評價、再次體驗的過程,層層深入,理解感悟算理。這樣才會使計算課生動有趣。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13

  教學重難點是掌握較複雜方程的解法,會正確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係;教學目的是進一步掌握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小節內容是在前面初步學會列方程解比較容易的應用題的基礎上,教學解答稍複雜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例1若用算術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維難度大,學生容易出現先除後減的錯誤,用方程解,思路比較順,體現了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優越性。

  一、從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入手,降低問題的難度。

  解答例1這類應用題的關鍵是找題裡數量間的相等關係。為了幫助學生找準題量的等量關係。我從學生喜歡的足球入手,引出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生熱愛體育 1

  運動的良好情感,又為學習新知識做了很多的鋪墊。

  二、放手讓學生思考、解答,選擇解題最佳方案。

  讓學生當小老師,從問題中找出數量之間的關係,弄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展示講解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果,這樣既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然後,我大膽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學過的方法來解答例1,最後老師讓學生把各種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讓學生分析哪種解法合理,再從中選擇最佳解題方案。這樣既突出了最佳解題思路,又強化了列方程解題的優越性和解題的關鍵,促進了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三、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會知識更重要。

  應用題的教學,關鍵是理清思路,教給方法,啟迪思維,提高解題能力。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敢於大膽放手,讓學生觀察圖畫,瞭解畫面資訊,白色皮多少塊,黑色皮多少塊,白色皮比黑色皮少多少等資訊,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再在練習本上畫線段圖,然後指導學生根據線段圖,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

  成為學習的主人,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去。所以在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 學會分析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一句話,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會知識更重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14

  一、試卷分析:

  本次五年級期中效果檢測的數學試卷,我個人認為難度偏高,容量太大。如果單單就某一題而言,許多題目不失為好題,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要仔細分析。但全部組合在一張試卷,難度確實很高。如填空題的最後三題,文字題的第二題及圖形題,這些題目學生都是無法下手的。因此得分率可想而知了。

  二、成績分析:

  本次期中效果檢測的數學成績在60分與70分之間,就成績而言,談不上理想,家長們反響很大,作為教師也感到壓力很大,當然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這樣在教學中促使教師多進行反思,也促使學生多進行反思,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存在的問題:

  透過這次期中效果檢測,就我們所任教的2個班而言,也發現存在一些問題。

  問題一、學生的學習態度還不夠端正,因為任何一張試卷不可能全部是難題,全部不會做,我的觀點是100分中你又60分會做的,那麼你只要盡你所能把這60分做好,而我們的學生這60分會做的也沒做好,無為的失分太多,這就充分說明了我們的學生學習態度還不夠端正,有待於加強。

  問題二、本次期中檢測,小數乘除法計算,學生錯誤率較高,而這塊內容又是九冊教材其中的一個難點和重點,從學生答卷情況看,確實也不盡人意。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加強。

  四、措施:

  結合這次期中檢測情況看,在下階段要著重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1、就教師而言,首先認真準備好每一節課,努力提高課堂效率。其次,及時、認真批改好學生的每一次作業。最後,要及時做好教學反思工作。

  2、就學生而言,首先要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要求學生及時、認真做好每一次作業,對於錯誤的要及時予以訂正。其次,上課要求學生做到認真聽講,並積極舉手發言。再次,讓學生及時做好數學筆記,把平時自己學習過程中所碰到的難題等記錄下來,為今後學習所用。最後,要經常性的抓好兩頭,正常開展數學興趣小組活動,對於學困生,要多鼓勵他們,逐步樹立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進行反思,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所任教學科的學習成績。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15

  一、創設情境,激發求知。

  新課匯入是否能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是一節課中最關鍵的環節,上課一開始,我先根據一個故事,讓學生髮現其中的規律,說出依次不斷重複,再讓學生透過看圖形找規律,加深感知。在教學中,我合理地創設和運用了情境,有利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引導學生探索發現迴圈小數的特徵。

  重視對學生探索過程的引導,讓學生自主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本節課透過讓學生算一算、想一想、觀察、比較、總結出迴圈小數的特徵。在學習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動腦、動眼、動口研究問題,獲取新知。再透過讓學生自學課本,瞭解迴圈節和迴圈小數的簡便寫法以及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區別,讓學生自己發現新知,培養學生的閱讀數學書的習慣和自學的能力。

  三、放手讓學生大膽探索,牢固掌握新知。

  本節課是個概念課,學習了不少的新知識,如:迴圈小數、有限小數、無限小數、迴圈小數簡寫法及讀法等,由於準備充分,學生對知識掌握牢固。而現在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堂上是否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是否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是否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數學的奧秘。在上述案例中,學生在思考、爭論中發現新知,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應該成為參與數學活動的一分子。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討論與思考,自己得出結論。以上幾點在本節課中體現得較好,獲得了成功。

  不足之處:

  本節課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給予學生觀察的材料較少,針對迴圈小數的重點依次不斷重複這幾個關鍵詞語可以再出幾道練習題,使學生能牢固的掌握迴圈小數的特點。

  在授課的過程中雖有學生主體性的學習但是還有教師的主導性體現。在練習的設計中對於迴圈小數的簡寫形式可以增加混迴圈小數的形式,同時也可以增加迴圈小數與無限不迴圈小數的區分使學生更清晰的理解迴圈小數。其次由於迴圈小數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讀一讀迴圈小數的讀法。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16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透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每個除法算式對應著一對有整除關係的數,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引出一個乘法算式2×6=12,透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我覺得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尤其對因數和倍數和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單獨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透過捕捉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絡,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在上課之前我特意和孩子們玩了一個小遊戲。用“我和誰是好朋友”這句話來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誰的好朋友”,“誰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說“我是好朋友”。學生對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就不會說錯了。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我特別注意下面幾個細節來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一是教材雖然不是從過去的整除定義出發,而是透過一個乘法算式來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但本質上任是以“整除”為基礎。所以我上課時特別注意讓學生明白什麼情況下才能討論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我舉了一些反例加以說明。

  二是要學生注意區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數”和本單元中的“因數”的聯絡和區別。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於“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後者是相對於“倍數”而言的,兩者都只能是整數。三是要注意區分“倍數”與前面學過的“倍”的聯絡與區別。“倍”的概念比“倍數”要廣。可以說“15是3的5倍”,也可以說“1.5是0.3的5倍”,但我們只能說“15是3的倍數”,卻不能說“1.5是0.3的倍數”。我在課堂上反覆強調,幫助孩子們認真理解辨析,所以學生一節課下來對這組概念就理解透徹了,不會模糊了。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17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是第十冊北師大教材第二單元長方體(一)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它是在學生認識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的難點在於,學生往往因不能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想象出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以至在計算中出現錯誤。針對這一點,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實驗與實踐的空間,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摸一摸等來認識概念,理解概念。

  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沿著稜剪開(紙盒粘接處多餘的部分要剪掉),再展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後是哪個面。為了便於對照,讓學生在展開後的每個面上,分別用“上”“下”“前”“後”“左”“右”標明他們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然後,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引導學生聯絡長方體的特徵回答。這裡關鍵是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正確的判斷每個面的長和寬應該是多少。讓學生按照上、下、前、後、左、右的順序,依次說出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的。

  《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主要是沿著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什麼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安排教學的。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鑽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為重要。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再乘以2;對於今天金校長提出的把側面的四個面展開看成一個長方形求面積,再加上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的巧妙方法卻沒有考慮到。實際生成時,學生只說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如果我在課前有更深入的研究,還可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找出第四種方法。對於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於記憶和書寫。

  牐犑導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預設的課堂教學才能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才可能出現意外的驚喜和美麗的風景。以後教學中我將在課前加大研討、分析力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18

  本節課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於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另外,創設情境以“疑”激趣問題是思維的起點,課的開始我以問題:

  店員阿姨做一個生日禮物包裝盒需要多少包裝紙?引入課題,學生帶著疑問觀看實物,並討論。透過思考與交流,認識到“必須分別計算出六個面的總面積”,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指出:“長方體或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表面積”,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沿著稜剪開(紙盒粘接處多餘的部分要剪掉),再展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後是哪個面。為了便於對照,讓學生在展開後的每個面上,分別用“上”、“下”、“前”、“後”、“左”“右”標明他們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

  然後,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引導學生聯絡長方體的特徵回答。這裡關鍵是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正確的判斷每個面的長和寬應該是多少。讓學生按照上、下、前、後、左、右的順序,依次說出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的。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主要是沿著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什麼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安排教學的。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鑽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為重要。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

  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

  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

  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再乘以2;

  對於今天金校長提出的把側面的四個面展開看成一個長方形求面積,再加上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的巧妙方法卻沒有考慮到。

  實際生成時,學生只說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如果我在課前有更深入的研究,還可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找出第四種方法。對於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於記憶和書寫。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19

  旋轉是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現象。在教學中,我不僅僅是使學生感知和初步認識旋轉,並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還要使學生初步認識旋轉的實質,並會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本節課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

  旋轉是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現象。在教學中,我不僅僅是使學生感知和初步認識旋轉,並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還要使學生初步認識旋轉的實質,並會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本節課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從中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課始,出示了一些學生熟悉的摩天輪、鐘錶、風車、旋轉木馬等物體運動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上的運動顯現,並根據學生的感知規律,讓學生經歷觀察對比的思維過程,再透過交流,對旋轉運動的特點的認識就更加深刻了。這是旋轉運動現象的前提,由於前面的觀察、模仿做動作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了較為深刻的表象,所以讓學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體旋轉的現象時,學生視角較為廣闊,但是在表述現象是還不是很清楚。

  這節課上完之後,我感覺成功之處在於:

  1、能駕馭教材,把握重難點,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能抓住要點講到點子上。

  2、能根據新課程標準則要求,引導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知識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和給以恰到好處的點撥。

  3、整個數學課堂留給學生較多的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

  透過本節課教學,使我意識到今後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感知,透過大量的情景設定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積極的探究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並注意到佈置學生的課後實踐,引導學生把學習過的數學知識迴歸到現實生活中去,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興趣。

  2、注意評價的多元化,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3、引導學生不斷髮現、提出、探索、設計、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篇20

  教學設想是:教學設計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做到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從學生站隊(實踐活動,活動認知)的直觀動作認知到畫線段圖進行形象的圖形認知,最後抽象出數學算式,構建數學模型。鼓勵學生用不同方式(圖形模式)表示組合方案,最後尋找相同的地方,經歷同中求異,再異中求同的探究過程。

  1.課伊始,直接從解決問題入手,突出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組合問題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我就直接從參加比賽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透過站一站、演一演、列舉、畫線段圖、畫平面圖等直觀方法幫助學生髮現規律,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這樣透過引導學生經歷由雜亂、具體有序、抽象的思維過程,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和深刻性。

  2.抓住本質,構建數學建模,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本節課我想重點突出把線段圖作為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透過讓學生對比幾種方法,從而發現用線段圖解決問題的優越性。但是由於本節課組合是一節老師們基本上沒有探究過的數學領域,所有在上課時,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放給學生直接去探究,讓學生的探究過程沒有方向。試想一下:學生能想到用畫線段圖、平面圖的方法嗎?所以教師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把著眼點放在大部分學生身上,否則就會造就大批的學困生。

  3.透過本節課的教學,使我有了更多的感觸。要想上好一節課,首先要走進教材,以整體的眼光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及認知規律。要將靜態的教材活化為引發學生觀察、猜測、實驗、合作的探究過程,課堂中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給予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的空間,不是教師要求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而是使學生自覺產生這種需求,解決問題的策略要與教學過程有機的、自然地融為一體,讓學生去感悟、體驗、總結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不是教師在1節課中教給學生。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進一步提升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多一些教學智慧,多一些對課堂問題的預設,學會靈活地引領學生在探究的道路上發散思維,提升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