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語文《他發明了什麼》教學反思

小學五年級語文《他發明了什麼》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說明性文章,文章寫的是二百年前美國獨立不久,政府為了捍衛主權,急需定製4萬多支毛瑟槍,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發明了“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在當時有限的製造工藝下,與總統簽定了生產合同。從而顯示出標準化在現代大工業生產中的意義,揭示了“發明創造不只表現在有形的物品上,還表現在科學的‘方法’上”的道理。

  本課要達成的教學目標為: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語,理解課文內容,讀懂惠特尼發明的標準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標準化對於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的重要意義。2.認識分號對掌握要點的作用,初步掌握分號的用法。3.提升不斷探索和勇於創新的精神。根據這一目標要指導學生透過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文中惠特尼發明的標準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標準化對於現在化大工業生產的重要意義。教學中,我將惠特尼的標準化做法和鐵匠師傅自己一件件打製零件,自己安裝的做法的不同結果進行比較,從而深刻感受到標準化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啟發學生理解:發明創造不只表現在有形的物品上,還表現在科學的“方法”上。

  本課的設計層次清楚。導課時,我從學生自己知道的發明家入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透過對比的方法,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複述課文,激發學生複述課文的興致,又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整個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讓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說過:“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原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問題是人們認識活動的啟動器和動力源,是從未知到已知的過渡形式。提出問題後,再進行整理篩選,選出最有價值的、牽一髮而動全文的重點問題,帶著這一感興趣的問題品讀探究,小組討論交流,就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理解內容。這樣就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探究精神。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後的資料和自己在課下查詢的`資料,自己探索問題,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這節課能以學生為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自學、交流,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課文的內容不難,學生容易理解,重點是讓學生體會毛瑟槍製作的艱難,為後面理解課文打好基礎,使學習水到渠成。

  本課教學存在著的一些不足之處。這是一篇故事性的說明文,所以應該先從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為切入點,知道在十八世紀的技術造4萬支槍可能嗎?從而引導學生讀2-9自然段,關注惠特尼的做法,比較這樣做的好處,同時指導學生的朗讀。最後應從標準化成為全世界通用的一種方法,直到現在仍然在使用引導學生體會惠特尼的發明的重大意義。經過這樣一修改,本課的教學目標體現得更加準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