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的數學《抽屜原理》教學反思(通用6篇)

小學六年級的數學《抽屜原理》教學反思(通用6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六年級的數學《抽屜原理》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六年級的數學《抽屜原理》教學反思 篇1

  “抽屜原理”應用很廣泛且靈活多變,可以解決一些看上去很複雜、覺得無從下手,卻又是相當有趣的數學問題。但對於小學生來說,理解和掌握“抽屜原理”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所以,本節課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設計時著眼於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動手操作、小組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幾下幾點可取之處:

  1、情境中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前“搶椅子”的小遊戲,簡單卻能真實的反映“抽屜原理”的本質。透過小遊戲,一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覺得這節課要探究的問題,好玩又有意義。

  2、活動中恰當引導。

  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設計中,我著重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4枝鉛筆放進3個文具盒的結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讓學生透過放一放、想一想、議一議的過程,把抽象的說理用具體的實物演示出來,化抽象為具體,發現並描述、理解了最簡單的“抽屜原理”。在此基礎上,我又主動提問:還有什麼有價值的問題研究嗎?讓學生自主的想到:鉛筆數比文具盒數多2或其它數會怎麼樣?來繼續開展探究活動,同時,透過活動結合板書引導學生歸納出求至少數的方法。

  3、遊戲中深化知識。

  學了“抽屜原理”有什麼用?能解決生活中的什麼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試一試環節裡,我設計了一組簡單、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有效的將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延伸到課外,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還原於生活”的理念。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練習的梯度考慮不周全。練習題3的難度太大,應在學習例3後再出現。另外,課前的遊戲簡短有效,在結束新課前,用“抽屜原理”來解釋,會有一種前後呼應的整體性,但由於時間的安排,一直到課後,再沒提及,有點遺憾。

  小學六年級的數學《抽屜原理》教學反思 篇2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把原本在奧數教材中出現的一些開發智力、開闊視野的數學思維訓練內容也加入到數學教材中,以“數學廣角”單元的形式出現。“抽屜原理”是六年級下冊內容,在我市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是第一次出現,對於一部分想象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學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對我們數學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挑戰。透過本次課堂實踐,感受頗深,願與各位同仁一起探討分享。

  新課開始,我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中的撲克牌遊戲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從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活動引入,讓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屜原理”,理解“至少”是什麼意思,為下面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實驗、合作、討論中發現規律,分析問題的形成,把動腦思考與動手操作相結合,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讓同學之間互相幫助,相互提高。但在這個探索規律過程中,學生對“總有……至少……”描述理解不夠,給建立下面的“建模”帶來的一定的難度。

  解決抽屜原理不可能總是依靠實踐操作,玩的目的也是讓學生找到規律,建立一個解決同類問題的模型。因此在教學抽屜原理時,讓學生在玩中,在解決問題中層層深入,創設數學問題情景,在交流中引導學生對“列舉法”、“假設法”等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使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幫助建立了數學模型。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抓住假設法中最核心的思路用“有餘數除法”形式表示出來,使學生學生藉助直觀的分一分,把蘋果儘量“平均分”給各個抽屜裡,看每個抽屜裡能分到多少個蘋果,餘下的蘋果不管放到哪個抽屜裡,總有一個抽屜裡比平均分得的蘋果數多1個。特別是對“某個抽屜至少數”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餘數”,適時挑出針對性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抽屜原理”。

  新課結束,學生對簡單的“抽屜原理”本質理解的很透徹,每個同學都能夠用簡潔的語言和算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但總覺得課堂上,是老師在牽著學生走,沒有老師提示性的語言,學生能“總有……至少……”這樣的關聯詞語得出那樣的結論嗎?數學語言要求精簡,通俗易懂,但教材中語言饒口,難理解,好多老師在理解的時候都存在歧。成年人都會出現理解錯誤,何況學生。教學時,怎樣才能更好克服語言歧義呢?能否根據學生的回答,對教材語言做適當的改正呢?我還在尋找好的方法。

  小學六年級的數學《抽屜原理》教學反思 篇3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就是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只是和現在有的經驗基礎,然後理解更高更深更復雜的知識。數學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教學活動置於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這個遊戲都是抽屜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發展!活動化的數學課堂,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使學生的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數學思想、數學情感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達到動智與動情的完美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教學。在4個蘋果放入3個抽屜學習中充分利用學具操作,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同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體驗和感悟數學。這節課我能充分為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空間,能讓學生自己動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更好的理解抽屜原理。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及時地去發現並認可學生思維中閃亮的火花。

  不足之處在於教學過程中應更多的關注學困生的思維活動,及時的給予認可和指導,使教學能夠面向全體學生。

  小學六年級的數學《抽屜原理》教學反思 篇4

  抽屜原理屬於淺顯的奧數知識範疇,首次被編入新課改教材。初看教材,我甚至沒有看懂教材上所講的內容與我們現在的數學知識有多大的聯絡。不知道學這部分知識又能解決什麼問題。我的心裡一點底也沒有。透過看教材,我發現這部分知識還真挺有意思。但講起來卻不是很容易。

  於是我認真鑽研了教材、課標與教學參考,終於有了清晰的思路。我相信只要認真鑽研,精心準備,做到胸有成竹,課堂上就能遊刃有餘,就能上好這節課。

  正如我所想,這節課我透過遊戲引入、學生操作、小組討論等方式,比較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教學是一門沒有缺憾的藝術,我的感覺和劉改榮老師一樣,總覺得這堂課不夠生動,該有的高潮沒有掀起。大概是我急於求成,課堂上引導的太多,限制了孩子們的發揮,再加上有老師聽課,學生有點拘謹吧。

  總之,本節學生的學習效果還不錯,全班學生針對這類問題都能快速做出正確分析與判斷。我也算圓滿完成了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實現了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我覺得,有時敢於嘗試,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大膽的邁出去,才有成功的機會。

  小學六年級的數學《抽屜原理》教學反思 篇5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與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注重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在觀察、猜測、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中初步瞭解“抽屜原理”,學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一、創設情境

  從學生熟悉的“放球”遊戲開始,讓學生初步體驗不管怎麼放,總有一盒子裡至少放兩個球,使學生明確這是現實生活中存在著的一種現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屜原理”。

  二、建立模型

  本節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採用自己的方法“證明”:“把4枝鉛筆放入3紙個盒中,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紙盒裡至少放進2枝鉛筆”,然後交流展示,為後面開展教與學的活動做了鋪墊。此處設計注意了從最簡單的資料開始擺放,有利於學生觀察、理解,有利於調動所有的學生積極性。在有趣的類推活動中,引導學生得出一般性的結論,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抽屜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當物體個數大於抽屜個數時,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2個物體。這樣的教學過程,從方法層面和知識層面上對學生進行了提升,有助於發展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在評價學生各種“證明”方法,針對學生的不同方法教師給予針對性的鼓勵和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體驗成功,獲得發展。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比較最佳化,讓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抓住了假設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餘數除法”形式表示出來,使學生學生藉助直觀,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書儘量多地“平均分”給各個抽屜裡,看每個抽屜裡能分到多少本書,餘下的書不管放到哪個抽屜裡,總有一個抽屜裡比平均分得的書的本數多1本。特別是對“某個抽屜至少有書的本數”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餘數”,教師適時挑出針對性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抽屜原理”。

  三、解釋應用

  是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模式,本節課運用這一模式,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從探究具體問題到類推得出一般結論,初步瞭解“抽屜原理”,再到實際生活中加以應用,找到實際問題和“抽屜原理”之間的聯絡,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學會思考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抽屜問題”的變式很多,應用更具靈活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注重層次,有坡度。第1、2題,學生可以利用例題中的方法遷移類推,加以解釋。第3、4題學生需要經歷將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在運用新知靈活巧妙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第5題是用理論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遊戲實際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

  小學六年級的數學《抽屜原理》教學反思 篇6

  本課是小學六年級數學廣角的內容,初看教學內容,我甚至沒有看懂所學的內容與我們現在學習的知識有多大聯絡,不知道這部分知識能夠解決什麼問題,而且這部分知識又有一定的難度。但我是一個喜歡冒險與挑戰的人,覺得越是有難度的課,如何能讓學生理解並掌握,專研這種課對於我個人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因此,我毅然決定的選擇了這節課。

  細細的專研教材,終於有了比較清晰的思路,明確了教學的目標。

  本堂課著眼於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透過猜測、驗證、觀察、分析等活動,建立數學模型,滲透數學思想。

  數學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本堂課注重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透過探索,初步瞭解“抽屜原理”,會用“抽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

  一堂好的數學課,我認為應該是原生態,充滿“數學味”的課;應該立足課堂,立足知識點。“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模式。本節課運用這一模式,創設了一些活動,讓學生透過活動,產生興趣,讓學生經歷探究“抽屜原理”的過程,初步瞭解了“抽屜原理”,並能夠應用於實際,學會思考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課後,透過方麗娜老師的指點,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與大家共勉。

  一、情境匯入“理性化”

  情境匯入,目的是讓學生很快的排除外界及內心因素的干擾而進入教學內容,營造一個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學習探索,匯入新課的目的是要引起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學習新知識的願望,產生一種需要認識和學習的心理。我以四人小組的形式玩“剪刀、石頭、布”的遊戲,激發學生的興趣,初步感受至少有兩位同學相同的現象。透過教學發現,這樣課堂比較“雜與亂”,缺少一種理性。因此,將此遊戲設計為:猜一猜,班上有幾位同學的生日是在同一個月的。這樣的設計更加的符合教學。

  二、教學過程“簡單化”

  理解“抽屜原理”對於學生來說有著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例題:把5個蘋果放進2個抽屜中,證明,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抽屜裡至少放進了3個蘋果。我是這樣教學的:首先從簡單的情況入手研究(把3個蘋果放進2個抽屜,可以這麼放?),透過簡單的教學,不僅為學生學習例題鋪墊,同時又可以滲透解決複雜的問題可以將問題簡單化或者已經學過的知識的這一種思想。

  三、數學語言“精簡化”

  教學,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特別是數學這一門學科,課堂中,數學語言精簡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麼放,總有一隻抽屜裡至少放進了幾個蘋果?”對於這句話,學生聽起來很拗口,也很難理解;透過思考,我將這句話變成“不管怎麼放,至少有幾個蘋果放進了同一個抽屜中?”這樣對學生來說,相對顯的通俗易懂。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嚴謹準確地使用數學語言,善於發現並靈活掌握各種數學語言所描述的條件及其相互轉化,以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應用。

  四、練習設計“多樣化”

  練習,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鞏固和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並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要讓全體學生計算達到熟練,思維得到發展,就必須加強針對性的練習。但是,如果在教學中,單一的進行練習,不僅學生的解題能力不容易提高,使學生產生乏味、枯燥的感覺,而且會使學生的思維呆板。由此影響學生的聽課效率和練習效果。相反,適當設計形式多樣化的練習,可以引起並保持學生的練習興趣。因此,在不改變練習內容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地改變一下形式:如“從撲克牌中取出兩張王牌,在剩下的52張中任意抽出5張,至少有2張是同花色的。試一試,並說明理由”。在練習中,我採取遊戲的形式,請3位同學上來分別抽5張牌,然後請同學們猜猜,至少有幾張牌的花色是一樣的。學生興趣盎然,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