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上冊《我是什麼》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上冊《我是什麼》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學期的一篇描寫自然現象的科普文章,但它的描寫形式很有童趣。是一篇既有知識的掌握,又有美的感受的一篇好文章。教學中既要注重知識理解又要抓住朗讀訓練,讓學生了解神奇的自然現象,同時又能有感受到自然的美。在教學完這一課後我的感受很多,我自己透過上這一次研討課有所提高,也把自己的不足展現了出來,當中也有許多的困惑,我就簡單地說一說。

  一、優點:

  (一)激趣:文中富有趣味地展示了水的各種不同狀態,讓小朋友們去猜想,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學中也抓住了這一點。我由“千條線,萬條線,落在水裡看不見。”這個小謎語引入,抓住了雨和水的關係進行深入。又把整篇課文設計為一個大謎語,引起學生探索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慾望。小朋友們有了讀課文,猜謎語的動力。認真讀,仔細思考,帶著任務去讀課文。讀完課文後,許多同學有了答案,但他們得到答案的地方不一樣,有的是透過第四段的朗讀知道“我是水”,有的是讀了第三段知道了“我是水”,當然還有許多課外知識豐富的`小朋友知道雨、雹子、雪都是水變成的。總之有了興趣,他們的學生過程變得更積極,更主動。

  (二)朗讀:抓住重點句子和段落。注重用言語描述、圖片欣賞、生活體驗讓學生有感受地朗讀。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有體會地去感悟朗讀的技巧,把抽象的說教變成真實的體驗。比如在指導朗讀“有時候我穿白衣服,有時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紅袍披在身上。”這一句時,我先帶著學生欣賞美麗的雲圖,讓學生自己說說看到的三幅雲圖:白雲、烏雲、彩雲,學生自己感受到雲的變化,雲的美。我又把雲兒說成是愛漂亮的小姑娘,讓他們把雲兒想像成愛漂亮的小姑娘,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那種美,那種快樂,讓他們感受到讀這一句時應有的感情。

  (三)抓住重點字詞句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自己領會如何恰當地使用詞語。理解詞語進而理解句子,也為理解整篇文章打下夯實的基礎。我讓學生透過朗讀了解動詞的使用,又透過貼詞卡,看演示明白了一些重點詞語的運用。

  (四)注重知識的滲透。教學要緊扣書本,但又不能被書本禁固。在說到彩雲時我給大家介紹彩霞、朝霞、晚霞。在說到雹子時我給大家介紹雹子的形成。這樣學生很感興趣,又有幫助他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也對新知識產生嚮往。

  二、不足之處

  (一)沒緊緊圍繞書本。上完課後,我覺得同學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但是回過頭一想,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拿著書讀的機會很少,大多是看大螢幕。看著大螢幕讀是很方便,而且又有圖片可看,但丟掉書本去讀書還是不行的吧?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有時候還得讓他們多去品讀感悟,不能太直接地給了他們答案。

  (二)不要太多理論的說教。低年級學生重在感悟,有真實的感受就行。比如在學讀問句時,學生有生活體驗,知道如何讀問句,掌握方法就行,不要說太多深奧的理論,把簡單的東西弄複雜了。

  (三)沒發揮範讀的作用。我在朗讀指導中注重了言語描述、圖片欣賞、生活體驗對朗讀的指導作用,但回過頭一想,老師親身的示範很少,雖然小朋友們有體驗,但老師如果能起個示範作用,能讓他們更好,更快地掌握朗讀的方法。

  (四)注意語言的鍾煉。同樣的意思,表達方法不一樣,小朋友們理解得深度就不一樣。老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或者提問時語言既要精煉又得適合語文閱讀課的本質,能夠讓小朋友們更明白。有些地方我也疏忽了,語言組織上不夠注意,好像在上自然課。

  (五)沒有設計出很好的隨堂練習。整節課老師和學生其樂融融,相互交流,探討著“我是什麼”,學生也很主動。但沒有練習也是我這一節課的遺憾,但是不是一定要安排隨堂練習呢?這也是我的困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