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教學反思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教學反思

  《三峽》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佳作。雖然編者認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認為古人竟然能用這樣優美的文筆對祖國的河山如此謳歌,真讓我歎為觀止。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或許是中國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謝靈運這樣,陶弘景也這樣,蘇軾也這樣,更不用說陶淵明、酈道元這些人了。酈道元在三峽中著重寫了三峽雄奇壯麗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連綿而高峻,挺拔而秀麗,彷彿是鬼斧神工雕琢出來的一樣。你看:“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見倒影,寂靜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悽婉。在酈道元的眼中,山彷彿成了容載萬物的容器,讓那高峽容括所有水的美,水彷彿也有了靈性,“清榮俊茂,良多趣味"。

  在講課過程中,我將自己朗讀文章的感受與學生交流,談三峽的美,談我到過三峽後的感受,但當我讓學生談自己閱讀課文的感受的時候,學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說出文章寫了三峽的四季,寫了三峽的山山水水,卻不能深刻體味作者對三峽的`讚美。

  我想,這或許是因為學生沒有到三峽的緣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峽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樣了吧!

  當然,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比如課文裡有趙州橋,有盧溝橋,有故宮博物院,有蘇州園林,有錢塘江大潮,有西湖,學生不可能都去過,甚至我都沒有全去過。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我們學習課文並不代表我們一定熟悉課文的材料。讀書與實踐是兩回事,但是,如果學生長大,能有機會見識那些勝景,他又對這些景物有深刻的認知,感受應該不同吧。

  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向來都是注重在識記,記住作者,記住文學嘗試,記住字詞翻譯,記住文章的中心,記住文句的分析,記住一些“為什麼”和“答案”。其實,我認為,光靠記憶,文言文學習的熱情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情會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嘗不是語文教學的悲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