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找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範文

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找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範文

  前兩天講了《最小公倍數》,頗有感慨。

  最小公倍數是一個內涵比較豐富的數學概念,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涵義,教學中我們必須讓學生親身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這樣才有可能形成有意義的學習。

  過去我們通常所採用的方法,讓學生透過“找倍數---找公倍數---找公倍數中最小的一個”,在“純數學”的範疇內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這樣的教學雖然突出了數學知識的內部聯絡,並能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需要學習的知識,能夠“省下”較多的時間完成練習或學習更多的知識,但其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比如, 學生無法體會到數學與外部生活世界的密切聯絡,無法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學習數學知識;形式化的、缺乏實際意義的學習任務也往往很難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活動常是在老師的“命令”下被動地進行,等等。

  為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透過對教材內容做適當的重組,使課堂裡的數學能夠以一種充滿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絡和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的整體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構建一種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具體地說,就是數學是來源於生活,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尋找一些能夠“自動地”反映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內部結構特徵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透過解決這些生動具體的實際問題,獲得對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概念內部結構特徵的直接體驗,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從生活 “進到數學”,透過對實際問題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數學概念,並透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進一步提煉,總結出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這樣,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被“拉長”了,花的時間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當他們面對那些生動有趣的實際問題時,會自覺地調動起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那些“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主動地藉助各種外部的物質材料來展示自己內部的思維過程;通經歷這一過程,學生能獲得對數學知識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清楚地體會到數學的內部聯絡,而且能真切地體會到數學與外部生活世界的聯絡,體會到數學的特點和價值,體會到“數學化”的真正含義,從而幫助他們獲得對數學的正確認識。

  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就是要讓學生在“生活和“數學”的交替中體驗數學,在“源”和“進”的互動中理解數學。透過“生活中的問題”,為數學習提供現實素材,積累直接經驗;再透過“進到數學”,把生活常識、活動經驗提煉上升為數學知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