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數字編碼》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數字編碼》教學反思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編碼的興趣 。

  課的開始透過同名同姓現象引入新課,使學生很自然很愉快的進入到了學習狀態。從而很順利地引出身份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廣泛使用性,起到了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透過提問:在收集身份證號碼中你碰到了什麼困難?有學生回答:媽媽開始不肯給我。她說這是天機不可洩露。孩子真實而富有童真的話語很自然地讓學生明白身份證是私密性很強的個人證件,不能隨意洩露。透過以上環節很順利解決了身份證除編碼知識外的重要知識點,那就是它的適用性和私密性。

  二、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身份證編碼中的'知識。

  運用自主學習方式(課前收集資料、課中交流彙報和課後運用知識)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廣闊空間。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學習任務,讓學生蒐集自己和父母的身份證,瞭解身份證編碼的編排方法,體會編碼編排的特點,初步學會編碼,從中又培養了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和觀察比較的能力。因而課堂上彙報氣氛活躍,學生學到了許多與編碼有關的知識,感受到知識的趣味性和無限性。透過讓課前學生收集身份證號碼,自己探究身份證號碼中的“小秘密”使這些廣泛存在於生活、為學生所熟悉而常被忽略的“數學”一下子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編碼”這一看似很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有趣。當學生了解身份證號碼的含義和結構後,讓學生透過猜一猜、試一試、進一步鞏固身份證編碼的規律。

  三、待改進之處。

  本課是一節數學課,而不是一節身份證知識的普及課。縱觀本課數學的思維性還應該加強。本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根據所學自主設計借書卡號碼。但是因為時間把握不恰當,導致這個環節沒有時間進行,這是本課的遺憾。如果能讓學生透過設計方案進一步運用所學的知識,同時透過集體修改等方式,進一步

最近訪問